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給孩子的自由來點約束

給孩子的自由來點約束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些日子,我接受了一位高學歷母親的心理諮詢。

下面是她的講述:

給孩子的自由來點約束

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我,一直很崇尚西方人的那種教子觀念:尊重孩子的意志,讓孩子保持個性自由。所以,兒子小宇出生後,我一直給孩子提供一個輕鬆自由的成長環境:他愛玩,我就給他買來各種玩具任他玩個夠;他喜歡獨處,我從不強迫他去交往;他出門不愛叫人,隨他去,幹嗎要那麼虛僞地和那些認識不認識的人打招呼呢!孩子3歲時,我沒讓他上幼兒園,主要是擔心幼兒園那種整齊劃一的生活會妨礙了孩子的個性發展。一轉眼,孩子該上學了,我想還是讓他到學前班適應一下吧。結果沒想到,在家裏聰明伶俐的孩子到了幼兒園卻成了“問題兒童”。老師三天兩頭地向我告狀,說他很難與別人相處,還動不動因爲與小朋友意見相左而衝動地將文具丟下樓、拿筆插人,甚至破壞教室的桌椅。現在,他吵着說不去學前班了,以後也不想上學了。我真不明白,好好一個孩子,怎麼到了集體中就變了一個人呢!

看起來,這是一位盲目片面地接受了西方的教育方式而又自以爲是的母親。西方教育固然強調孩子的個性自由,但絕不像這位母親所理解的那樣是一種沒有規矩的任意妄爲的自由。因爲再個性十足的孩子都必須在羣體中生活,都要面臨如何使自己的行爲與他人相協調的問題。他們得學會在環境容許的範圍內選擇自己喜愛的活動,並遵循社會環境的種種法則,學會將社會規範和價值系統內化(即能自願地遵守大小社會,包括孩子們相互接觸與合作時的遊戲規則;與周圍人建立感情;瞭解他人的思想等),而使自己的行爲表現出他人間的互補性和互惠性。而這個過程,通常應在孩子接受正規教育前完成。

類似小宇這樣的個案還有不少,多是由於家長錯誤的觀念及做法,孩子沒能在與周圍人羣尤其是與自己同齡人的交往中完成這種基本社會化的任務,導致其在集體生活中出現種種適應不良的行爲。孩子或表現爲行爲不足,比如少講話,不願意與同伴接觸,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迴避令自己產生焦慮的情景或環境,膽小,退縮等;或表現爲行爲過度,比如不遵守紀律,侵犯別人,自傷、傷人等。

對這樣的孩子必須及時進行“行爲矯正”治療。通常,這種矯正過程分爲三個必須的步驟:

第一,明確孩子需要被限定或被改變的行爲,以及成人準備傳授的行爲。比如對於小宇來說,需要改變的是他不能與小朋友合作及他的攻擊性行爲;要訓練的是理解別人,與他人產生合作關係的行爲。第二,瞭解孩子不良行爲發生的次數和令行爲產生的特定的條件。比如小宇常常是在他人不遵從其意見時產生情緒衝動與不良行爲。

第三,安排同樣的情景,且能不斷重複,訓練其消除以往的不良行爲方式而以一種新的積極的行爲方式取而代之。比如訓練小宇在他人與其意見相左時,學會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情緒化。在訓練過程中,孩子一旦有良好的應對方式便及時給予鼓勵,而出現不良行爲時則剝奪他喜愛的東西和活動。

很顯然,這種訓練離開同齡人、離開集體是無法完成的。因此,對於這類“問題兒童”,家長除在家庭中積極地爲其創造各種條件外,還要與幼兒園和學校老師溝通,避免老師因孩子行爲不良而討厭甚至排斥孩子,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損傷。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