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食譜 > 百科知識 > 【心肺復甦操作流程】心肺復甦操作流程圖片 單人徒手心肺復甦操作流程

【心肺復甦操作流程】心肺復甦操作流程圖片 單人徒手心肺復甦操作流程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心肺復甦操作流程由美國心臟學會發布,主要用於心搏驟停發生時,即刻及時地搶救復甦的方法。學習心肺復甦操作流程,不僅醫護人員需要學習,對於常人或者家長有心臟疾病患者的人來說,學習心肺復甦操作可能能拯救他人的性命。

操作前準備

1、意識的判斷;用雙手輕拍病人雙肩,問:“喂!你怎麼了?”告知無反應。

2、檢查呼吸:觀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1、1002、1003、1004、1005…)告知無呼吸,

3、呼救:來人啊!喊醫生!推搶救車!除顫儀!

4、判斷是否有頸動脈搏動;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從氣管正中環狀軟骨划向近側頸動脈搏動處,告之無搏動(數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斷五秒以上10秒以下)。

5、鬆解衣領及褲帶。

【心肺復甦操作流程】心肺復甦操作流程圖片 單人徒手心肺復甦操作流程

操作方法與程序(C—A---B)

1、觀察周圍環境,確定安全,口述“環境安全,可以操作”。(開始計時)

2、判斷患者意識:輕拍患者雙肩,同時俯身分別對左、右耳高聲呼叫“喂,你怎麼啦?”,判斷有無意識,如無意識,口述“意識喪失”,高聲呼救,尋求他人幫助,記錄時間。

3、判斷大動脈搏動:觸摸頸動脈(右手食、中二指併攏,由喉結向內側滑移2-3㎝檢查頸動脈搏動),判斷時間小於10秒,口述“大動脈搏動消失”。

4、擺放患者體位:仰臥在堅實的平面或硬板上。

5、解開衣領、腰帶。

6、胸外心臟按壓(C):

①術者體位:雙手按壓,位於患者右側,根據個人身高及患者位置高低選用踏腳凳或跪式體位。

②按壓部位:胸骨中下1∕3處,成人爲兩乳頭連線與胸骨交叉中點或食指、中指沿肋緣向上觸摸至劍突上兩橫指處。

③按壓姿勢:手臂長軸與胸骨垂直,雙手掌根重疊,手指扣手交叉,手指不觸及胸壁,雙臂肘關節繃直,以髖關節爲支點運動,垂直向下用力。

④按壓深度:胸骨下陷3.8-5㎝。

⑤按壓頻率:至少100次∕分。

⑥按壓與放鬆時間比例爲1:1,放鬆時掌根部不能離開按壓部位。

7、開放氣道(A):

①雙手輕轉頭部,將患者頭偏向一側,檢查口腔,紗布纏繞手指,去除異物或義齒(疑有頸椎骨折除外)。    ②開放氣道:採用仰頭擡頦法—左手掌外緣置於患者前額,向後下方施力,使其頭部後仰,同時右手食指、中指指端放在患者下頜骨下方,旁開中點2㎝,將頦部向前擡起,使頭部充分後仰,下頜角與耳垂連線和身體水平面呈90°(疑有頸椎骨折採用託頜法)。

8、人工呼吸(2次)(B):

口對口人工呼吸:吸一口氣,用操作者口脣嚴密地包住患者的口脣,平穩地吹氣,注意不要漏氣,在保持氣道通暢的操作下,將氣體吹入患者的口腔到肺部,使胸廓擡起;吹氣後,口脣離開,並鬆開捏緊鼻孔的手指,使氣體呼出。並側轉頭吸入新鮮空氣,同時觀察患者胸廓起伏情況,再進行第二次吹氣;吹氣時間大於一秒,每次吹氣量500-600毫升。

9、如此反覆操作,完成五個循環、呼吸週期。

10、判斷心肺復甦是否有效(呼吸、頸動脈搏動、四肢循環及瞳孔情況),口述判斷情況,整理患者衣物。如心肺復甦有效,口述“患者心肺復甦成功,進一步生命支持”。(計時結束)

11、操作者口述“操作完畢”。  整理病人,進一步生命支持。

【心肺復甦操作流程】心肺復甦操作流程圖片 單人徒手心肺復甦操作流程 第2張

提高搶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1、將重點繼續放在高質量的CPR上

2、按壓頻率至少100次/分(區別於大約100次/分)

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

4、按壓後保證胸骨完全回彈

5、胸外按壓時最大限度地減少中斷

6、避免過度通氣

【心肺復甦操作流程】心肺復甦操作流程圖片 單人徒手心肺復甦操作流程 第3張

注意事項

1、口對口吹氣量不宜過大,一般不超過1200毫升,胸廓稍起伏即可。吹氣時間不宜過長,過長會引起急性胃擴張、胃脹氣和嘔吐。吹氣過程要注意觀察患(傷)者氣道是否通暢,胸廓是否被吹起。

2、胸外心臟按術只能在患(傷)者心臟停止跳動下才能施行。

3、口對口吹氣和胸外心臟按壓應同時進行,嚴格按吹氣和按壓的比例操作,吹氣和按壓的次數過多和過少均會影響復甦的成敗。

4、胸外心臟按壓的位置必須準確。不準確容易損傷其他臟器。按壓的力度要適宜,過大過猛容易使胸骨骨折,引起氣胸血胸;按壓的力度過輕,胸腔壓力小,不足以推動血液循環。

5、施行心肺復甦術時應將患(傷)者的衣釦及褲帶解鬆,以免引起內臟損傷。

【心肺復甦操作流程】心肺復甦操作流程圖片 單人徒手心肺復甦操作流程 第4張

孕前飲食禁忌
飲食常識
美食文化
飲食調理
中醫養生
美食資訊
奶粉知識
四季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