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美國家長和老師爲何執着於教孩子自發說對不起

美國家長和老師爲何執着於教孩子自發說對不起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7.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兩天,看到一段視頻,講美國一個爸爸在超市非常執着地教孩子說對不起。雖然其中一些橋段蠻誇張的,不太符合現實,但我認同這位父親的堅持。因爲我前幾天就處理過兩個小同學因爲不願意道歉而引起的小糾紛。

我班上的一個小男孩開玩笑,故意把隔壁桌女孩的水瓶碰掉,水撒了一地。我剛好看到,讓他道歉,他死活不肯,還說不是他做的。我便告訴他,老師看到了,請他說對不起,他最後是很生氣地說出——”對!不!起!” 可想而知,他當時的心裏並不想誠心地道歉。

看似一句話的事情,其實反映了孩子正面處理自己的錯誤、觀察別人的情緒感受、準確表達自己等Social Skills (社交能力) 和 Character Education (品格培養) 方面的不足。不僅美國家長,美國學校重視的情商教育裏也包括了這一塊的引導。因此,我決定採取一些小策略,讓孩子們知道,學會“道歉”有多麼重要。

犯錯不可怕,道歉不可恥

結合我對這個小男孩的觀察,其實他不是不知道自己做錯了,而是不想承認自己做錯了,怕丟臉,這是“完美主義”作祟。我們班上,有幾個孩子,會因爲自己一點點“小錯誤”直掉眼淚,也是因爲沒辦法勇敢面對自己的“錯誤(不完美)”。

於是,我決定在班裏上一堂關於“接受錯誤,接受不完美”的情商教育課。這堂課的主題是:"It is okay to make mistakes"。 我在全班一起做了一個T形圖表(T-Chart)。T型圖的左邊是犯錯欄,右邊是改正欄。

美國家長和老師爲何執着於教孩子自發說對不起

重點可不是教孩子們多去犯錯啊,犯錯沒關係,而是讓他們知道,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確實做錯了,勇敢地承認吧,也不會丟面子。

我決定身先士卒地做示範,把自己平時犯的錯誤都寫在T型圖上,如:叫錯了小朋友的名字;不小心寫錯了字。很快,小朋友們看到老師都能誠懇的承認自己的錯誤,也紛紛要把自己的錯誤寫在上面。

放學前, 看着寫滿各種"錯誤"和“改正”的T型圖,我問學生:“是不是老師也會犯錯?是不是每個人都會犯錯? 是不是我們從改正錯誤中獲得進步?” 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是的!”

沒錯,通過這個活動,孩子們漸漸明白:犯錯一點都不可怕,因爲它可以讓我們變成一個更好的自己。就像下面英文海報描述的一樣:“錯誤:證明了我們在努力地嘗試!”

美國家長和老師爲何執着於教孩子自發說對不起 第2張

引導孩子如何道歉

孩子們能正確看待並接受自己的錯誤後,怎樣引導學生有效而真誠地道歉呢?

不是一句“對不起”就好了嗎?不,道歉也是講究技巧的。現在就向您介紹美國老師常用的四段式道歉法:

1. 對不起我.....

說明自己的哪個行爲做的不對。道歉的內容應具體,比如:對不起,我打壞了你的水瓶。

2. 我這樣子做很不好,因爲...

這是道歉的核心。在情商教育中,我們要培養孩子的“同理心”:put yourself in other's shoes,設身處地的站在他人的角度。想一想自己做的事有沒有給別人帶來麻煩,有沒有讓朋友傷心。道歉時可以說:我打壞你的水瓶很不好,因爲你今天就沒有水喝,你會很口渴。

3. 以後我會...

要用積極的語言,告訴對方要怎麼做。比如:我以後走路時會看旁邊,小心一點。

4. 請問你可以原諒我嗎?

請求對方的原諒。無論對方能不能原諒我們,我們都應誠心地詢問一下。

英文版的“道歉”海報如下:

美國家長和老師爲何執着於教孩子自發說對不起 第3張

準確傳達自己的感受

學生們懂得了如何道歉,就能自己解決同學之間的小矛盾了嗎?這又讓我想起了課堂中常常遇到的情景:“老師,他動了我的頭髮,沒有跟我說對不起!”

每次聽到學生這樣的告狀,我心中都飄過一行字: “你有問他跟你說對不起嘛?”“他知道他的行爲給你造成困擾了嗎?”

沒錯,小朋友們常常爲一些很小的事情告狀,因爲他們還在學習如何向別人傳達自己的感受。這也是美國老師在課堂上一定要教的內容,我們在尋求道歉時,少指責對方的不是,而是告訴對方他做的事情帶給我們什麼感受。

我會把“表達感受”的句式寫在海報上,並貼在教室裏,隨時提醒學生:

美國家長和老師爲何執着於教孩子自發說對不起 第4張

上面事例中的學生就可以這樣跟對方表達自己的感受:

你____亂動我的頭髮_____,讓我感到_很不舒服______。所以請你____不要再做___。

給孩子的情商教育做榜樣

剛開始當老師時,學生做錯了事,我常常會問他們“爲什麼”:爲什麼你拿別人的東西?爲什麼上課講話?爲什麼搶別人的玩具?……

這是因爲作爲大人,那個時候,我理所當然地認爲,孩子應該知道這樣做不對。

但是後來我發現,學生是真的不知道“爲什麼”啊!剛巧,當時我們學區舉辦了關於“如何糾正孩子行爲”的教師培訓。培訓的老師講到:在糾正學生的行爲時,少用第二人稱“你”,多用第一人稱“我”; 少說“不應該...",而是告訴他們應該怎樣做。

這讓我意識到,總是用“爲什麼”這樣的語氣質問孩子,不但問不出我們大人想要的所以然來,甚至還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之後再遇到類似的搗蛋孩子,我就會試着用更積極地語氣和他們說:

1、看到別人的東西,應該還給人家。

2、上課的時候要安靜才能專心地聽老師。

3、我們要和朋友分享玩具。

這種積極的表達,不僅指出了孩子的問題,也更容易讓孩子接受。當他們知道老師尊重自己的情緒時,自然也會學着尊重別人。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說過,人們的很多行爲都是通過觀察別人的做法,模仿學到的。家長和老師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着孩子的爲人處世。所以我們在給孩子做情商教育時,自己應先做個好榜樣!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