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你的孩子是“陀螺兒童”嗎?

你的孩子是“陀螺兒童”嗎?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3.4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曾有一個研究對來自美國、日本、中國的學生進行了一次名爲“你最尊敬的人物是誰”的問卷調查。美國學生最尊敬的人物排名第一的是父親,第二是喬丹,第三是母親;日本學生最尊敬的人排名第一的也是父親,第二是母親,第三是阪本龍馬;中國學生沒有一人將父母列入受自己尊敬的前10名人物。

爲孩子付出了你認爲的一切,卻得不到尊重,這就是功利式教育的後果。

“不少中國的父母自以爲他們是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家,但是他們卻無法阻止他們在孩子心目中地位的不斷下降。”想想也是挺可悲的。

你的孩子是“陀螺兒童”嗎?

01

如果細心觀察,城市中不論商圈大小,總會有那麼幾家教育培訓機構,孩子就像連轉的陀螺一樣,奔忙在各類興趣班之間。

這個時代最典型的家庭組合就是匆忙趕路的孩子加焦頭爛額的父母。但這種透支式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對孩子心靈健康的關注。

眼見着城市的孩子們奔波在一個又一個早教班、學習班,父母們不僅要上得廳堂、下得廚房,還要陪得了興趣班、搞得定學區房,我不禁在想,這難道就是我們想要的生活嗎?

02

陀螺孩子,匆匆趕路忘了爲何出發。

說中國的孩子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兒童一點不過。

在媽媽肚子裏就開始接受胎教,出生以後,更是層層加碼,早教班、興趣班,琴棋書畫樣樣不落,忙得和陀螺一樣團團轉。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這句萬惡的口號下,從起跑線開始,一場戰鬥已經打響。

兒童心理學家埃爾凱德(Elkind)曾在80年代提出一個術語——“繁忙兒童”,用來表示這樣的現象:父母對學業成就的渴望,讓他們把孩子“急推”過孩童時期,從一門課程拖拽進另一門課程,很少給他們休息和遊戲的時間,卻忘了他們還只是孩子。

繁忙兒童正是當下孩子們生存狀態最貼切的描述。

這個時代,已經看不到“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的雲淡風清,孩子們揹着沉重的書包,被升學壓彎了腰,校內上完課立馬轉場校外輔導班。就算是興趣班,似乎也都是家長們嫁接在孩子身上的童年未實現的夢想。

但是,透支的終究會彌補回來。

童年的過度透支導致了升學後的“逆生長”,從心理學來說是一種對以往不足的補償。

進入大學的年輕人立馬翻身農奴把歌唱,認爲這些年來虧大了,一旦自由就立即去尋找往日失去的東西。高校裏逃課睡覺的,大概是童年太缺覺了;熬夜玩遊戲的,估計童年遊戲時間被剝奪了太多;整日無所事事的,就是因爲之前被填的太滿太滿了。

短暫的高等教育之後緊接着就是職場。

英語裏“畢業”叫做Commencement,意思是“開始”,是人生的起點。而我們很多人都會在畢業那天,就終結了一輩子的學習,所以有人的口頭禪是“我讀書那會兒……”。

這是爲什麼?

因爲西方的孩子在完整、任性的童年裏蓄積了足夠的能量。整個基礎教育通過與自然接觸,與夥伴玩耍,與父母交流,在比較放鬆的氛圍中逐漸找到了自己的路。

他們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需要什麼,在乎什麼,將來要做什麼,他們能獨立地給自己的人生賦予意義,也在玩耍中悟出瞭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些積極心理學是良性動機,成爲心智成熟之後持續進步的動力。

而我們的教育目的性太強,每一步都在爲下一步精打細算。

這樣的現狀下,孩子們被灌輸了太多解題的捷徑和套路,也耳濡目染接受了功利主義。在疲於應付升學的過程中,對於人生的體會無暇顧及,生存的技能也沒機會鍛鍊。

一旦畢業進入社會就出現脫節般的不適應,因爲成年人世界的評判標準是另一套規則: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判斷的能力、控制情緒的能力、領導力……可這些在學生時代根本都不是重點啊!

如果在這裏運用“一萬小時理論”,我們和西方的孩子比,花了太多的時間在學習技能和知識上,花了太少的時間在學做人做事上,所以我們成爲世界上最盛產年輕博士、老成兒童以及大批巨嬰的地方。

你的孩子是“陀螺兒童”嗎? 第2張

03

西方父母對孩子吃喝拉撒的關注度不如中國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只是以安全爲最基本的養育原則,孩子摔跤了只要沒有嚴重受傷,都等着讓孩子自己爬起來;孩子不吃飯了就收走餐盤,餓他一頓;孩子哭鬧不是哄,而是平靜的溝通。

但一旦孩子出現精神層面的不安,比如受到了孤立或者霸凌,因爲見到意外而感知恐懼,父母則會付出很多時間幫助他們,帶他們走出困境。

中國的父母恰恰相反,把孩子的生活料理的井井有條,但是對心靈健康的關注遠遠不夠。

這其實是一種急功近利式的愛,背後的邏輯是我已經把方方面面爲你打理好了,你現在只需要努力學習了。

這種愛的焦點在孩子的進步上,表現好就稱讚有加,表現不好就棍棒相對。這種愛是片面的,自私的,更是殘忍的。

作爲父母,我們的角色應當是一個陪伴者,一個對孩子的心理訴求、情緒狀態給與及時捕捉和反饋的朋友;也應當是一個長者,分享生活經驗、教會禮儀規範、約束不端行爲;更是一個愛的傳遞者,給與正確的、有界限感的愛。

04

身爲父母,要怎樣做?

社會的大勢個體很難改變,但也正是每個個體選擇的積累,形成了社會的風氣。

身爲父母我們都需要明白,和自然萬物一樣,孩子也有自己的發展日曆,超前搶跑這種傷筋動骨的行爲對孩子來說不一定是最好的愛。

人生是場馬拉松,開始跑的快未必能堅持到底。所以,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稍微放慢養育的節奏,追尋教育的真諦,整體氛圍或許能舒緩很多。

給孩子足夠的瘋玩時間,讓他童年的這張畫紙留一些輕鬆的空白,這些空白纔是畫面中締造美麗的關鍵點。

相信那些慵懶而輕鬆的親子時光,牽着手一邊爬山一邊談過的心,騎在爸爸自行車上的記憶,都會化成力量和底氣,讓我們的孩子從心底熱愛生命和生活,帶着愛更加從容地成長。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