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日常行爲心理分析

孩子日常行爲心理分析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5.3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幼兒教育的關鍵在於行爲和心理教育;小女一年來的成長和變化。現在他們班總共有十個小朋友了,三歲多就能夠用英語數到一百的她,“應用數學”看樣子還不錯。

孩子日常行爲心理分析

春節前帶她去昆明的動物園,她自己玩得很開心;也很有主意,自己一個人很高興地走進孔雀羣裏喂孔雀,甚至敢於把食物拿在手上讓孔雀來琢(不是大人教的)。與其他陌生的小朋友也可以很快就玩在一起,不像原來,會盡量回避生人,個性開朗了很多。與一年多前她三歲的時候相比,差距非常明顯。相對一些同齡的孩子來說,她的確“長大”了不少。說明了教育的重要----教就有,不教就沒有。明珠班班主任黃老師,這一年來顯然費了不少心,把一個一年半以前剛剛組建的“小小班”帶上了路。照這樣下去,孩子們顯然會更成熟,更幸福。

中國的幼兒教育問題太大了,家長們面對幼兒教育太無知了。因此,我們很多孩子不是“贏在起跑線上”,而是一出生就輸掉了。因爲家長只依據自己的生物本性來帶孩子;大多數家長像是養動物一樣養孩子,根本不關注孩子的心靈成長問題。另外一些所謂“關注孩子教育”的家長,無非就是關心讓孩子讀書認字背古詩;但是對於“心理,個性,和行爲教育”卻很無知,從小讓孩子養成一大堆壞脾氣,養成不良的心理和個性,長大了成爲她們一生的障礙。甚至連讀書都讀不進去。這種幼兒教育的方向不改變,中國未來前途就很黯淡。因爲我們的下一代會很弱,積弱的中國何以強大呢。

在我的家庭裏面,先生比較強勢,也比較懂教育;大女兒已經快15歲了,不少家長對她的評價和印象都很好,說孩子心中的學習榜樣就是大女兒;可我基本上沒有費多少心,主要是先生在“管教”她。加上先生平常很注意在孩子面前維護我的形象,因此我一直心安理得地扮演着“慈母”的角色。然而,前段時間才3歲的小女兒狀態出了些問題,原因主要出在我這裏,讓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她的教育問題。

小女兒這學期上學後(幼兒特別實驗班),由於與父母和家人的分離,以及她是班上最小的孩子,產生了一些試圖用“退縮”的狀態來吸引父母和老師關愛的行爲表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逃避,遇到困難就舉步不前。

2、愛哭,不開心。

3、做事拖拉,穿衣洗臉時磨磨蹭蹭。

4、不配合老師,喜歡老師來配合她。

古語說“三歲看大”,如果以上問題不解決,她的一生將註定不會有什麼大的成就。

爲了改掉她的這些毛病。利用假期(11月,期中假)的十天時間,我和先生開始了對她的“魔鬼”訓練:我們帶着她去爬“野山”,路的確不太好走,很多石頭。她就站在那裏,不肯邁步。先生跟她說:“你可以走的慢一些,但是必須要走”。她依然站着不動,等人來抱她;先生就找來很細的比較有彈性的小樹枝,跟她說:“你有兩個選擇,被爸爸打屁股,或者自己走路。”她站在那裏一聲不吭,好像在說:看看吧,真會打我嗎?

“你不說話,就是選擇打屁股。”。。。。看她還是沒反應。先生就在她的屁股上打了兩下,屁股上立刻顯出兩條印子。女兒痛的哭叫起來,邊哭邊說:“我走路!”在壓力之下,女兒步履蹣跚的往山上走,邊走邊哭。先生怕我心軟,讓我走快一些,到前面等。我走在前面,內心充滿了焦慮,說不心疼是假的,畢竟孩子還這麼小。

到了一個比較陡峭的土坡那裏,長滿了野草,女兒又停了下來,不願往上爬。先生說:“媽媽在上面保護你,爸爸在下面保護你,你很安全,必須自己爬上去。如果讓爸爸幫忙,就要打屁股。”

女兒最終還是不肯動步子,她“選擇”了再挨兩下屁股。於是先生把她拎了上去,當然,也依照“約定”,在小女兒的屁股上又留下了兩條印子。孩子喊叫“不打”,不打是不行的,因爲家長必須“言出必行”,不能“出爾反爾”。這就跟軍隊管理一樣;一個慈祥的將領,是無法帶出一支能打仗的軍隊的。

結果,回去的路上,奇蹟發生了:女兒放棄了“裝無能”的表現,與來的時候走得“很無能”的樣子完全不同了。她走起來穩穩的,而且很快,完全趕得上我們的腳步。連最難走的那段石頭路,我們以爲她需要幫助才能過去的,結果卻毫無困難地通過了;弄得當地的農民都不滿意,說“把孩子抱過去嘛,這樣當爹媽的”。我們也很驚奇孩子居然比我們想像的能力還強。這說明孩子還是有能力做好這件事的。而且,孩子裝無助,裝可憐真的很像。

到了山腳下的車上,先生拿出一個小桔子,給了女兒,並說:今天你走的不錯,這是給你的獎勵!女兒小手裏緊緊的攥着桔子,開心的笑了,邊神氣地給別人看:“我爬山爬得好,所以爸爸獎給我的桔子”。小小的她,也感覺自己的努力很有價值。

一、糾結與合一,捨棄與獲取!

經歷了白天那揪心的一幕,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睡,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以前,我對她實施的都是愛的教育,生怕她受到傷害。而現在,我明顯的感覺到這樣的教育有很大的弊端,不能再繼續了。

那麼接下來我該怎麼辦?

一方面,我清楚的知道,她身上的這些毛病必須要改。特別是對於她不肯服從老師的毛病,說的好聽一些,是她比較有自己的想法,不盲目的跟隨,說的難聽一些,是固執和自以爲是,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滿腦子的自以爲是,一瓶水裝的滿滿的,以後怎麼可能學習到別人的優點呢?這不正是目前中國很多青少年的狀況嗎?可是如果強制執行,會不會壓抑了她善於思考的天性呢?

另一方面,她那麼小,又是女孩,我實在不忍心對她過於嚴厲。重要的是,通過多年的諮詢師生涯,透過來訪者的經歷,我太瞭解一個人兒時所經歷的傷害事件對他的人生所造成的影響有多大。萬一不小心在孩子的心理上留下陰影,豈不是害了她嗎?

就這樣,兩個分裂的自己不停的打架,弄的我很難受。

最後,我心裏一個響亮的聲音響起:必須明確態度,必須合一!我必須舍掉一些東西,才能得到一些東西!如果同時想要兩個完全相反的東西,那是我的愚癡!西點軍校的學生到校的第一天學習的就是服從,畢業後出來的都是善於思考善於學習的一批人,其中西點培養出的總裁比哈佛商學院的更多。說明服從和嚴明的紀律是獨立思考和自由意志的基礎!

目前,教育好女兒纔是最重要的事情,至於會不會在她心裏留下陰影,還很難說,也許不會呢。再說,我畢竟是心理諮詢師,就算有陰影留下,等她大一些,再幫她清除也不遲!

打定主意,我針對她的行爲定下了以下的目標:

❶ 我需要孩子自己承擔一些事情,需要她自立、自強,不可以依賴別人。

❷ 我不允許她用哭來表達自己的要求和願望,必須清晰地用語言來表示接受和不接受!

❸ 她穿衣服洗臉等自己的內務一定要快一些。

❹ 必須學會服從。

二、通過運動提升她的榮譽感

目標有了,下一步就是如何實施的問題,我與先生商量了一下,認爲從運動入手比較好。於是重點放在了運動上,早上起牀,先生都會帶她到花園裏做一種奇怪的運動:女兒必須抓到爸爸,才能吃一小片她喜歡的麪包。先生是練武之人,身形非常的敏捷,要想抓到他絕非易事。爲了吃到一片面包,女兒拼命的去抓,在這個過程當中,先生也會作弊,故意讓她抓到一二次。結果到了吃早飯的時間,女兒只能吃到幾片面包,她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收穫,吃麪包的時候小心翼翼,滿心歡喜,連掉在地上的麪包渣都被她撿起來吃掉。好像她吃到是人間最美味的食物。弄得外婆在旁邊感嘆:“當你們家的孩子可真不容易!別人的孩子不吃都要被哄着吃。你家的孩子吃口麪包,還要自己掙!”

每天下午,由我帶她去爬山,從家裏到山上大概來回十公里的樣子,我們出發的時候,我也會在荷包裏裝幾個小桔子。邊走邊告訴她到了某一個目標,就可以吃一片桔子。結果一個個目標走下來,女兒往往很快就可以登頂。每到一個目標,她就甜蜜蜜的品嚐自己的戰利品,從內到外透着喜悅。這說明,女兒骨子裏是渴望成功的,她品嚐的哪裏是桔子呢?是內心的那種被認同的成就感!

三、面對她強有力的武器:哭

哭,是老天給孩子的最有力的武器,在她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哭是她唯一的表達方式,父母也會通過她的哭聲來判斷她的狀態。隨着她的長大,會說話了,父母就需要教給她用語言表達的方式,不能停留在嬰兒時期的表達方式。

而“哭就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的思維慣性很難去除;有些人一輩子都沒有跳出這個模式。因此這種人就是無法成長的人;那我們怎樣來應對她的哭,讓她明白哭沒有用,從而迫使她改變表達方式呢?

那天,女兒將一樓客廳的圍棋弄撒了一地,我告訴她必須自己撿起來。她知道自己錯了,但不肯承擔責任;就哇哇大哭起來。我很溫和的跟她說:“喜歡哭就留在這裏好好哭吧。媽媽可沒時間陪你。”然後就到三樓自己的書房看書。結果女兒哭得更兇了,而且居然持續了將近兩個小時!我雖然在樓上,不說話,內心也有激烈的鬥爭,有兩次實在忍不住了,跑到他爸爸的書房去尋求支持。她爸爸倒沉得住氣,讓我安心等待。並告訴我在家裏孩子會有什麼危險呢?

女兒發現哭對我不起作用,以爲我沒聽到,就跑到二樓和三樓中間的樓梯段那裏,對着我的書房大哭一氣;估計我肯定聽到了,再慢慢邊哭邊下樓。這個動作分明在告訴我:媽媽你聽到了嗎?我在哭哦,快來哄哄我吧。

一個孩子想用哭聲控制大人的心態很明晰的顯現出來,真是精彩!看清楚了這些,我心裏反而有底了。不動聲色,依然穩穩的在書房看書。終於,女兒“繳械投降”了,準備結束這場“戰爭”,她止住了哭聲,跑來見我,第一句話就是:“媽媽,我哭了!”看到她小臉上眼淚鼻涕一大把,眼睛紅腫的樣子,着實讓人心疼。但是此時不是我表達感情的時候,否則前功盡棄!我很平靜的說:“我聽到了!”

她一愣。我又說:“哭有用嗎?”

她說:“沒有用 。”

“那你爲什麼哭?”她又愣了一下,開始動腦筋思考這個問題。

我接着說:“爸爸媽媽喜歡看你哭嗎?” “

不喜歡,我一哭,爸爸媽媽就走了。”

“那你以後還哭嗎?”

“不哭了,哭解決不了問題!”

“那以後如果你有問題應該怎麼做?”她搖搖頭表示不知道。

“你會不會說話?”我繼續引導。“會!”

“既然你會說話,以後就用說話來表達你的意思,明白嗎?”

“明白了”

“明白了什麼?”

“用說話表達。”

直到現在,我才把她抱起來,擦乾她臉上的淚水和鼻涕。讓她感受到媽媽還是很愛她。

小孩子的哭在這樣一次的事件當中,是不可能完全扭轉過來的,要把功夫下到平常的一點一滴,每次在她哭完以後,都要通過引導讓她覺知到哭是沒有用的,慢慢的,她的哭就會越來越少了。

四、女兒,我不允許你逃避!

一天早上,她起牀後洗臉刷牙,結果到了洗手間好久都不出來,我進去一看,發現她用完馬桶後,站在旁邊發呆,就問她怎麼了?她說自己衝不了馬桶。原來馬桶的按鈕上放了一個大毛巾,她完全可以把毛巾拿下來,再按按鈕,這絕對是她能力範圍以內的事情。看來,她想逃避的心理又出現了。我隨手拿了個牙刷,告訴她必須自己衝,不然就要打手板心。然後把牙刷棒子在洗臉檯上“咚咚”的使勁敲兩下。這個動作起到了威懾作用,女兒感覺不能再跟我搞“情感敲詐”了,就哭了起來(這回的哭是表示認輸的信號),自己把毛巾拿下來,按了按鈕。她的哭聲分明在說:好吧,算你狠;我投降,我聽你的!

對一個孩子來說,她這種服從長輩的心態非常重要;如果她堅持她自己,不願意主動去迎接變化的事物,也不服從長輩;那她以後就很難成長。

接着我問她:“你看,這件事情你本來可以做到,是不是?”

“是”

“那你爲什麼在這裏發呆?” 。。。。

“發呆有用嗎?”

“沒用!”

“你要記住,你自己能做的事情必須要自己做,明白嗎?”

“明白”

“明白了什麼?”

“不能發呆。。。。。。

每次教訓完孩子後,後面的引導很重要,一定要讓她明白你教訓她的原因,並且達到你教育的目的,纔算結束。如果缺失了這一塊兒,前面的都白做了,因爲她還太小,根本無法理解很複雜的道理。引導並不是一味的說教,而是幫她理清思路。還要讓她把自己理解到的說出來以強化,只有當她清晰的明白了什麼是自己應該做的,以及做了某件事情的後果,她就不會再犯了。

女兒更大的挑戰還在後面,吃完中飯,我帶她去住宅區小花園裏的兒童遊樂場玩,她很喜歡玩滑梯,就把鞋脫了,在梯上爬上去,滑下來,反覆如此。這時,旁邊的一個和她差不多大的小男孩把她的鞋子拿了當玩具玩。她看到後想拿回來,小男孩不但不給,還作勢要打她,結果她坐在滑梯邊大哭。小男孩看到她哭,就更得意了,調皮的在她面前揮舞拳頭。

我遠遠的看着這一幕,正在猶豫該不該過去。突然,一位媽媽快步走過去,在女兒身邊蹲下來,好像在安慰她。看來我不出現不行了!我快步走過去,蹲在女兒的對面,和她保持着距離。靜靜的看着她,問:“你爲什麼哭?”女兒有些不知所措,那位媽媽看了我一眼,以爲我不是她媽媽,就繼續安慰女兒:“別哭了,等你媽媽來就好了。。。。”

我只好先對那個媽媽說:“我就是她媽媽,她目前不需要您的安慰了,謝謝您。”那位媽媽很詫異的離開了,她大概從來沒見過一個母親對3歲的女兒這樣“冷酷”罷?

女兒不說話,依然在哭,我接着說:“你喜歡哭,是嗎?那媽媽就再打你兩下,讓你哭得更痛快,好不好?”她馬上搖頭:“不好”,“那你自己選擇,是繼續哭,還是告訴我你爲什麼哭?表達出來!”“他拿了我的鞋”。女兒指着那個小男孩說。

我依然很平靜的跟她說:“他拿了你的東西,你有兩種解決方式,第一,如果你打不贏他,可以選擇轉身離開,不要你的東西。第二,如果你認爲可以打贏他,而你又很想要回你的東西,那你就把你的東西搶回來!你選擇哪一種?自己決定”然後,我就離開了,依然遠遠的看着。我想她如果逃避的話,我就把她帶回家,鞋子就不要了,讓她長一點記性。

我看到女兒止住了哭聲,思索了一下,像下了很大決心似的,用力去搶自己的鞋子,男孩不肯鬆手,結果女兒搶的時候居然把他拖到了地上。其實因爲我們很重視孩子的體能訓練,女兒的體力是明顯超過同齡孩子的。這時男孩就大哭起來。

女兒想不到是這樣的結果,鞋子已經到手,卻站在那裏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就走過去,對她說:“你已經做了你該做的,你可以選擇離開,也可以選擇繼續玩兒滑梯。”“我選擇繼續玩兒!”女兒的語氣變的堅定起來,似乎一下子長大了很多。自信了很多。

再次玩的時候,女兒把自己的鞋子照顧的很好,只要小男孩一靠近,她就緊緊的護住鞋子,以防再次失去,看起來很有意思。

看看時間不早了,我帶她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我說:“你今天做的很棒,通過努力拿回了鞋子。”

“是的,我搶鞋子的時候,他哭了,哭沒有用!”,

“說的對!哭沒有用,你有沒有看到當你在那兒哭的時候,那個小孩還想打你?”

“看到了!”

“所以當你哭的時候,別人不但不會還給你鞋子,還會覺得你很軟弱,想打你。是不是?”

“是的”

“可是當你變強了,拿回鞋子的時候,他卻哭了。對嗎?”

“對!”

“這說明,你必須要強,才能保護好自己的鞋子,纔不會被欺負。對嗎?”。。。。。。。

在這件事中,我固然可以教孩子所謂的“博愛和慈悲”,讓她用“愛的眼光”對待世界,但是她真正學會的是什麼呢?當你能夠看清別人缺點的時候,你選擇了無言,這是寬容;當你能夠輕易擊垮對手的時候,你選擇了無爲,這叫慈悲;當你能夠毀滅敵人的時候,你選擇了原諒,這叫博愛。但是如果你根本就是無知,根本就是無能,完全不是對方的對手,你說你寬容,你說你博愛,這只是虛僞和逃避而已,是一個阿Q。

可現在的很多母親,卻把無知,無能和逃避,虛飾爲博愛和寬容。還對學堂培養孩子們判斷力,長見識的課程;對於增強孩子們競爭力的教學內容表示批評,這實在是很荒唐。難道閉上眼睛,這世界上就不存在懸崖了嗎?(甚至有一位“愛心媽媽”以此爲理由,把自己在學堂上學的孩子,還是一個小男生轉走;去了一個編織虛幻夢想,過於女性化的“愛心學堂”培養愛心去了)。

我看到很多孩子之間的一些競爭行爲,根本不會傷害孩子,贏了輸了其實都無所謂。但是往往大人很喜歡出面“幫孩子解決爭執”,爲自己的孩子“討回公道”。首先這是家長很不自尊的表現,以大欺小,對於別的孩子是很不公正的。其是損失更大的是你的孩子,你成功的用這種無禮的行動告訴他:“你很無能,你根本沒有本事解決自己的問題!我纔是最強大的!”這多愚癡呀!可爲什麼家長都喜歡做這種自傷傷人的事情呢?孩子之間的一些矛盾和衝突,就是孩子成長教育的過程,大人們可以引導,但是絕不能介入或迴避,這樣就剝奪了孩子的成長過程。

五、教育在平常的一點一滴

每天早上的起牀穿衣是個大麻煩,時值冬季,衣服穿得比較複雜。讓一個三歲小兒穿好絕非易事。先生說,讓孩子學會扣一個釦子,比背一段唐詩,學一段英語更重要;動用的大腦神經系統,比去讀書認字要大的多;也更加鍛鍊她的能力。所以早上的穿衣,她必須一個人完成。有時我實在看不下去,忍不住幫她一下,結果第二天她就不幹了,等着我來做。所以後來我乾脆不管她,最多在旁邊看看她笨拙的穿衣服的樣子,如果她在那裏發呆,或者沒有努力去做,還會被我打手板心。

每次吃飯之前,我都會和女兒事先說好,她可以自由選擇吃或不吃,如果選擇了不吃,在下餐飯開飯之前不可以吃任何東西(除了喝水)。吃飯時如果超過了時間,就算她還沒有吃完,也會被我拿走飯碗。所以女兒非常珍惜吃飯的機會,每餐都吃的津津有味。

有很多父母,頭疼孩子吃飯的問題,認爲孩子吃的越多越好,甚至追着孩子餵飯。全身心投入和孩子玩“糾結”的愛心遊戲,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告訴孩子:“看我多愛你!多照顧你的身體!”須不知,這樣做是極不尊重孩子的需要,會嚴重傷害到孩子的胃氣,同時也讓孩子無法建立規則意識和時間觀念,對孩子的成長極爲不利,這樣的孩子也不可能會尊重到大人。遺憾的是,這種全面破壞孩子身心的行爲每天都會在我們的周圍輪番上演。

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我都會幫女兒簡單的做做推拿,在她完全放鬆的狀態下,跟她總結她這一天做的事情,以及她的進步,同時告訴她明天她會怎麼樣去做。這裏面用了心理學,在她放鬆的時候,與她的溝通,其實是潛意識層面的溝通。會直接植入她的潛意識。幫助她很快改變不良的行爲習慣,建立積極上進的心理模式。

有一天晚上,等她睡下後,我去了四樓先生的書房,結果一會就聽到她的哭聲,我跑下來問她怎麼了?她說她找不到媽媽了,所以哭。我告訴她:媽媽就在樓上,你很安全。

結果第二天晚上,我做完推拿,幫她蓋好被子,正準備離開,聽她輕鬆的說:媽媽,你到四樓找爸爸去吧,我很安全。

這說明晚上放鬆時候的潛意識溝通是非常有效的。各位媽媽不妨試試,注意使用的時侯一定要運用正面的詞彙。

轉眼,十天假期很快過去了,女兒變得非常陽光,積極,動作麻利。上學後老師感到很驚奇,僅僅十天的時間,孩子就可以變成另外一個樣子,實在是不可思議!同時也大發感慨:孩子真是教出來的,教就有,不教就沒有,如果父母們都這樣理性的教育孩子,那該多好。

之前定下的教育目標成功的達到了預期,我的內心充滿了愉悅,我知道,女兒給我出的課題過關了。

在調整女兒的這段時間裏,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合一的力量。只有我自己做到合一,做到心裏清楚的明白需要女兒成爲什麼樣的人,然後自己的一切行爲圍繞着這個主題展開。需要“棒子”的時候給她棒子,需要“糖果”的時候給她糖果,“棒子和糖果”只是爲了達到目標所運用的工具,而非教育本身!現在想來,自己之前的糾結真的是很愚癡。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時常反思自己的行爲有哪些欠妥當的地方,發現問題就快速修正。事實證明,我的做法不但沒有給她留下陰影,反而讓她更加快樂。最近,她的老師告訴我,小女兒的生活自理表現,已經不是班上的“最後一名”,超過了比她大一歲多的孩子。在學習上,也開始超越比她年齡大的孩子。但我最關心的是她是否開心。老師告訴我,她在學校天天都笑得很開心,與小朋友們玩得也比原來更好;週末回家,我看到的也是一個喜氣的,滿足的快樂小孩。因爲她超越了逃避的自己,正在享受自己的進步。

看來,先生說的很對:如果想要一個人快樂,不是把她想要的直接送給她,而是鼓勵她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在此過程中的成就感,纔是她最需要的。因此絕對不要輕易去滿足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變得無能和不自信。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