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父母怎麼培養既懂事又獨立的孩子

父母怎麼培養既懂事又獨立的孩子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怎樣培養出獨立懂事的孩子?心理學家這樣做。我們家就完全不存在這個問題,我們根本就不要求孩子聽話,在我和先生這裏他從來沒有聽到過“聽話”這兩個字。

父母怎麼培養既懂事又獨立的孩子

一、從不要求孩子聽話。

很多家長都會苦惱於孩子不聽自己的話的問題。

孩子出生到現在四年半了,事實上,家長對孩子聽話的要求,源於家長對孩子的掌控欲:

你順從我的個人意志,我就獎賞你;

你不順從我的個人意志,我就從品行上否定你!

把“聽話”當做判斷孩子品行好壞的硬指標,是最高效地管理孩子、讓孩子服從的手段,但也是最高效地抹殺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工具。

所以,在我們家除非是緊急情況,可能會使用強制手段。其它時候,絕大多數的分歧,我們都是用溝通來解決。

不過是多花點時間、精力和耐心嘛,但是這樣的花費我相信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比付出金錢更有價值。

因爲,我希望他成爲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一個思想奴隸。

二、從不欺騙糊弄他。

很多時候家長們對孩子使出哄騙的手段,無非是想投其所好或者使其恐懼,以快速達到讓孩子順從自己指令的目的:

不讓他玩水,就哄騙他水下有鬼怪。

不讓他玩火,就哄騙他晚上要尿牀。

不讓他吹口哨,就哄騙他晚上小偷會來偷東西。

不讓他玩雨傘,就哄騙他玩雨傘了會長不高。

但是,我們在用謊言哄騙孩子的時候,同時也在用謊言構建他對客觀世界的認知。

也就是說,我們知道是假的,但孩子不知道,他會信以爲真。他的內心裏會對這個世界產生許多不必要的恐懼和擔憂。

當他長大了,有一天醒悟過來,也會對這些欺騙感到氣憤。

更重要的是,他的思維和認知方式會發生扭曲,他會像這些謊言一樣對客觀事物建立錯誤的因果聯繫。這纔是謊言對孩子最大的危害。

所以,我們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對他實話實說。

比如說他有段時間天天晚上幼兒園放學回來,故意去衣櫃裏把衣服翻出來,一會兒換一套,一會兒換一套。

那我就會直接和他講:

雖然你有自主選擇穿什麼衣服的自由,但是也請在行駛自己的自由選擇權的時候考慮一下他人。

你換這麼多衣服,我又要洗又要晾又要收,我很辛苦的。要麼這些活兒你全部自己幹,要麼你就得稍微克制一下。

三、教育過程中善於自我反省。

舉個栗子:

前兩天,我發了一條朋友圈,吐槽熊孩子一個單詞教了許多遍還是記不住。

不過呢,吐槽歸吐槽。

過後我就會總結反省:

對於一個智力發育正常的孩子,如果一個單詞教幾十遍都記不住,那就不是學的人的問題,而是教的人的問題了。

很多時候,當我發現孩子沒有按照我所期望的那麼做的時候,我就會自我反省:

問題的癥結到底在哪裏?

是我對他的期望太高他的能力發展還不到位,還是我的方法出了問題?

總之並不是一味地把責任推卸到孩子身上:

出了問題都是孩子的錯,孩子懶,孩子笨,孩子不認真,自己一點問題都沒有,那對孩子就太不公平了。

就像是那些吐槽陪孩子寫作業心臟病發的家長,其實大多應該做的是自我反省,而不是指責孩子。

四、因材施教。

耶魯大學曾挑選一羣一歲左右的嬰兒做過一個心理學試驗:

在任務進程受阻的時候,那些更多表現得性情平和的寶寶很快就放棄了繼續嘗試;

而那些更多表現出憤怒情緒的寶寶卻不那麼容易放棄,他們堅持嘗試任務的次數遠遠高於性情平和的寶寶。

以此證明,憤怒情緒是有助於人類生存的適應性行爲。

可我家熊孩子是一個典型的性情平和的寶寶。

所以他非常地消極悲觀,總是輕易地放棄繼續嘗試,也非常害怕面對失敗。

比如說,我們去趕公交,眼前着時間來不及了,我就催他:加油,還有三分鐘!

他卻一屁股坐下了:嗚嗚,肯定來不及了!

比如說,玩遊戲的時候,他如果覺得自己遇到了困難,或者覺得自己贏不了,他就會中斷遊戲,因爲他內心害怕失敗的結果。

正我們因爲了解他的個性特點,所以我們就會針對性採取一些手段來讓他在繼續保持性情平和的情況下,能夠更加勇敢地嘗試,不輕言放棄:

1、讓他發現,只要不放棄,就有可能成功做到的正向激勵。

2、即使堅持努力還是失敗了,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就完蛋了,還可以嘗試其它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例如,錯過了這一趟公交車就尋找另一趟同樣可以抵達目的地的公交車。

3、示範給他看,即使失敗了,我們仍然會繼續嘗試,一次又一次地總結經驗教訓,繼續挑戰。

例如有一些益智類或者技巧類的玩具我玩也會遇到困難。於是,我就借這個機會示範給他看,我是怎麼一次又一次不放棄地尋找方法解決問題的。

現在,我已經經常能聽到,他自己玩玩具遇到困難的時候在嘴裏唸唸有詞:我不放棄努力,我會繼續堅持嘗試的!

五、遇到問題,教孩子應對,而不是迴避、失控或撕逼。

近幾年,許多諸如批判開玩笑戲弄小孩兒的爽文在網絡上爆紅。

可能是過去國人的自我在集體主義文化裏被壓抑捆綁得太久,現在那些過去被壓抑的人們走到了另一個極端,以爲自由就是無所顧忌地釋放自我:

只要我是正義的一方,我就要以正義的名義撕逼、絕交。

可事實是,人類幾乎所有的玩笑都是針對弱者的,這是普遍存在的客觀事實。

並且,朋友逗弄孩子,更可能是他不知道應該怎麼和孩子互動。雖然他這件事做得不對,也不代表就可以以此否定他的全部。

另外,也沒有誰能夠擁有完美無缺,一點都不會讓自己不舒服的朋友。

所以,我們一直給熊孩子培養的一個理念就是:

挫折、挫敗、傷害、心理上的不舒服,這些在現實世界往往都無法完全避免。不主動找罪受,但更重要的是,困難來了,我們要知道如何應對。

作爲個人,我們能力有限,無法改變他人,改變世界,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應對困難的方法。

由此,我們引申到下一個知識點:積極應對與消極應對。

六、積極應對與消極應對。

有一天晚上,熊孩子拎着一袋子玩具去小區草坪上玩。

熊孩子特別開心地拿着玩具到處嘚瑟。結果就被幾個大孩子搶玩具,並且最後也沒有送回來,隨手一丟就走了。

回來的路上,熊爹就罵他:

以後不準再拿着自己的玩具到處嘚瑟!

並且,如果你自己不能保護自己的玩具,那麼以後就不要把你的玩具給我帶下來!

要說熊爹也是心疼熊孩子,可這樣的處理方式其結果是會把孩子隔絕在這個真實世界之外,因爲“孩子們一起玩遊戲”是兒童建立友誼、建立社交關係的主要手段。

並且,這句話是在徹底地否定孩子保護自己的能力,會對孩子的自信心造成打擊。

所以,這樣“動不動就我不和你玩了”的消極應對方式不可取。

所以,我趕緊補救:

沒關係,以後玩具還是可以帶下來玩的。

不過,帶下來就要記得保護好它們喲。不然,到時候人家搶你的玩具,或者把玩具丟得到處都是,你心裏也不開心啊。

以後再帶玩具下來給其他小朋友玩要記得先申明規矩:

這是我的玩具,要玩我的玩具要經過我的允許,不可以搶我的玩具。玩好了請幫我放回這裏來,不可以到處亂丟!

還有,你還小,面對那些大哥哥的時候不知道怎麼應對他們,這是很正常的。如果下一次再碰到這種情況,可以向爸爸媽媽求助哦!

所以,消極應對和積極應對的區別就是,一種方式會把孩子鎖死在一個小圈子裏,而另一種方式,則是不斷地鼓勵孩子向外探尋。

日積月累下來,就會形成天壤之別的差異。

七、我們做錯了也會向他道歉。

我們希望能夠用實際行動告訴他 :

不完美的世界裏,是不完美的你,不完美的我們,以及他們。

你不是完美的孩子,我們可以理解。

但是,我們也不是完美的父母,也請你能夠理解。

而我們作爲普通人,人人都可能會犯錯,但重要的是不再重蹈覆轍,並且知錯能改。

因爲,如果我們作爲父母如果從始至終都不承認自己有錯,這會讓孩子產生對父母完美化的期待。

並且,一旦將來他發現我們也犯了許多糊塗,做錯了許多事情,他們的認知就會崩潰,無法接受現實,造成認知失調。

而這,也是童年陰影和原生家庭問題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這個多元化的世界裏,我們其實可以擁有多元化的成功,和多元化的幸福人生。我們作爲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幫助他去找到他自己的位置!不求他超越別人,只希望他能不斷地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