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什麼是“控制型”的教養方式?

什麼是“控制型”的教養方式?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拿出所謂對孩子好的理由,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操縱孩子,企圖通過自己的力量來控制孩子,殊不知如果父母對於孩子太過控制的話,會對孩子有所影響。

控制型的教養方式

一方面強調嚴格控制和孩子無條件服從,同時,在情感上以冷漠的態度對待他們,很少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意願。父母常說“我是爲你好”,但話裏隱含的意思卻是“你必須聽我的”,完全不給選擇權。 控制型的教養方式往往難以被察覺,尤其在我們的文化中,「孝順」、「聽話」被視爲兒童優秀的品質和「孝道」的體現。聽從父母的要求,是理所當然;不聽話則是「忤逆」的表現。

另一方面,控制的核心常被“愛”和“在乎"的外表所矇蔽。有的父母經常會說:“我是因爲太愛你/太在乎你,才管你這麼多的。你要不是我孩子我管你幹嗎?”久而久之,孩子則會內化這種認知,將關愛和控制等同。

什麼是“控制型”的教養方式?

“控制型”教養方式的慣用策略

這樣的父母往往以微妙的方式操縱子女的行爲,不尊重他們的意見和選擇。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控制策略:

1、社會隔離

如果要控制一個人,首先就要營造一個封閉的環境,防止他接觸外界的信息。我們不否認父母應該讓孩子提高警惕性,有自我保護的意識。但過度的控制就會破壞一個人的正常社會性活動。 要報備去哪裏玩、見什麼人,早請示、晚彙報,限制孩子的正常社交。同時向孩子灌輸:“其他人都不可信!這世上只有爸媽纔是真心關心你。”久而久之就會發現,除了父母,你沒有值得信賴的朋友、沒有其他社會支持。

2、貶低指責

當孩子犯錯、不聽話時,父母會明確地指責訓斥,甚至貶低他們的人格。同時,他們在插手孩子生活各個方面時,會理直氣壯地解釋:“我這不是爲你好嗎,爸媽能害你嗎?” 而這份「爲你好」背後所裹挾的控制和強迫卻在傳遞着另一種信息:你不行!沒有我們來指導你,你什麼事也幹不成!

3、經濟把控

經濟尚未獨立的滋味實在不好受,這時候,父母的經濟控制是最強有力的武器。控制花銷就等於控制了孩子的行動範圍以及活動內容,就算對於經濟獨立的成年人,控制型父母的經濟手段仍然起作用:“你要是非要XXX,房子首付就自己想辦法吧!”

4、情緒綁架

讓孩子產生愧疚感是控制型父母常用的情感武器。連流行歌曲都在教育我們:“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多麼順暢的催眠,指示性的話語,沒有拒絕餘地,還順便假設了拒絕的後果-"如果你不聽話,父母就會受傷。" 隱含傳遞了後續的愧疚感,一氣呵成。

很多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後仍然擺脫不了這種情感控制,他們在分離-個體化過程中,在逐漸遠離父母的每一步中,都走得很沉重,內心充滿了不安和自責。情感綁架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成長、與父母的分離是在殘忍地「拋棄」他們。

控制型父母的成因

我們相信大部分父母的初衷,都是希望自己成爲一個好家長,可遺憾的是,他們只是不知道應該怎樣做。所以很多父母在想要控制孩子的願望背後,其實是爲了達到自己的願望:我想成爲一個好家長。(I want to do a good job as a parent.) 這種愛看起來無私,但其實也許只是出於父母滿足自己願望的目的,來源於自身的侷限。

例如,我們小時候挑食,媽媽會(表現出)很傷心,因爲我的行爲讓她感到她不是一個好媽媽,她沒有盡到“讓孩子飲食健康”的責任。我的不聽話影響了她成爲一個好母親的目標。

親子關係天生賦予了家長掌控主動權,但正是家長們「努力讓自己成爲完美父母」的焦慮感,有時候會跳出來操控教養的方向。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