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孩子這5大情形,父母該管必須管!

孩子這5大情形,父母該管必須管!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的教育問題不容忽視,那麼你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嗎?孩子有哪些問題你都知道嗎?孩子這5大情形,父母該管必須管!

我們一般把父母教育兒童的方式分爲四種基本類型:權威型、專制型、放任型和忽視型。

權威型是一種民主的、最佳的教養類型。這類父母在行使權威時表現爲:向子女提出合理的要求和限制,並要求遵守。對孩子良好的行爲給予支持和肯定,對不良行爲表示不快。他們對孩子表現出熱忱和愛心,尊重孩子的意見和觀點,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與子女共同討論問題。

這種高控制、情感上接納和溫暖的教養方式,可以使兒童心情愉悅、善於自我控制和解決問題。女孩子獨立自主性強,男孩子友善,合作性高。

專制型父母對孩子的行爲過分控制,卻在情感態度方面傾向於拒絕和漠視孩子,要求孩子無條件地遵守規則,但缺少對規則的解釋。當孩子不按要求做時,就會強迫孩子做,並懲罰孩子。

因此,兒童容易膽小、畏縮、抑鬱和焦慮。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容易表現出敵對的反應。當男孩遇到挑戰時會變得極其憤怒,而女孩依賴性強,面對挑戰採取迴避的態度。

而後兩種類型(放任型和忽視型)的父母,則更易輕信“散養”孩子的觀念,混淆了“散養”和縱容、什麼都不管的差別,該管的、不該管的統統放手不管。

放羊尚且需要給羊羣一定的規則和約束,何況養孩子了。所以,有些事情,父母必須要管。而所謂的“管”,並非對孩子予以壓制,而是恰當引導。

具體如何引導,下面的文章就結合一些孩子常見行爲展開聊聊。

孩子這5大情形,父母該管必須管!

01孩子無節制的吃零食,父母必須“管”。

我女兒很愛吃零食。不買吧,又擔心她整天想着,給她買了,又擔心她吃多了影響主食,對身體也不好,該怎麼辦纔好?

首先要說,零食當然是可以吃的,但是要和孩子約定好吃的時間和量。比如孩子想吃餅乾,媽媽擔心孩子吃了餅乾不吃飯,那就幫孩子做好排序:吃完飯後再吃餅乾,而不是完全拒絕寶寶的要求。

同時,父母對於孩子的管教要少說“不”,而多嘗試去用一個句式:“你可以……不過……”前半句認可孩子的需求,後半句提出一個規矩,爲孩子的需求做排序。這種句式,比直接說“不”更能讓孩子接受。如果孩子按照約定去做了,父母要及時鼓勵和稱讚孩子的好行爲。用鼓勵替代懲罰,更有利於孩子建立和鞏固好行爲。

在積木育兒讀書微信羣裏,一位家長談及她的孩子愛吃糖果的情況,她就依據上述原則,設計了一個小方法:從一週裏拿出一天來,命名爲糖果日。這種命名顯示了父母對孩子需求的認可和重視,但其實也有效限制了孩子吃糖果的頻率。有同樣困擾的父母們,也許可以試一試。

另,想要寶寶不吃零食,大人要給孩子做好榜樣,如果一邊自己吃着零食,一邊卻拒絕孩子吃零食的要求,效果肯定不好,還會招來孩子的逆反情緒。

023歲以上的孩子經常吃手,父母必須“管”。

我的女兒兩歲零兩個月了,她有個問題一直讓我感到糾結矛盾,就是咂手指。她的左手大拇指已經咂的鼓起繭子了。她還是小寶寶的時候,我看很多書裏網上都說,不要過多幹涉孩子吃手,否則對孩子的某些方面都不利,我就沒管她。

但是發展到現在,她咂的越來越嚴重了,甚至在看巧虎或者聽故事機的時候也咂。隨着她一天天長大,我就越來越糾結。但是我怕強行制止會對她性格心理都造成傷害、會生病。但是如果不幫她改掉,怕以後越來越大越來越嚴重,就更難戒了。而且對牙齒也不好。

兩歲以內,孩子吃手很常見,也是發展中“問題”。所有的“發展中”問題,不需刻意管,一般孩子的“問題”行爲就會消失。然而,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吃手”就會去強制性干預,反倒容易使得“吃手”的行爲固化。

父母需知,孩子最早通過吸吮媽媽的乳房獲得安全感,而後通過嘴巴的添、咬東西來探索世界。在斷奶的時候,或者孩子認爲媽媽不在而不安的時候,他們的嘴巴和心都會感到緊張、情緒低落、不安等,於是對媽媽的依戀必然要轉移到另一件事物上,比如吮吸自己最容易控制的大拇指。所以,父母在這個時候強制干擾,會侵擾到孩子的自我安慰,帶給他們焦慮,並最終使得孩子們更加依賴吮吸去尋求安全依戀。

大齡孩子仍然有吃手行爲的話,要麼是前期父母過度干預導致,要麼源自父母的陪伴質量不夠,或者對孩子的關注度不夠。對此,父母該如何“管”呢?不是目光盯住孩子的吃手問題不放,而是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同時,在孩子想要吃手的時候,通過玩孩子喜歡的活動,聊孩子喜歡的話題,去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再或者,直接和孩子一起玩動手操作的遊戲,把小手佔用起來。

如果是習慣睡前會睡眠時吃手,睡前媽媽可以給寶寶講故事分散孩子注意力,輕撫、按摩孩子的小手等,然後輕拍寶寶繼續入睡。

03孩子有打人的行爲,父母必須“管”。

兒子兩歲半,最近跟小朋友接觸了以後,跟着也就學會了打人。今天我還是很嚴厲的批評他了,我讓他坐在“淘氣椅”上好好想想爲什麼會打人,打人對不對。他哭了,我可能聲音很高,嚇到他了,雖然我從來不這樣用聲音喝住孩子,可是今天我有點兒嗓門大了。你說我是不是不對啊,我教他排解情緒用深呼吸,結果我自己還提高嗓門訓他了?

最開始孩子“打人”,打得往往是身邊的親人,尤其是經常陪伴他們、抱他們的家人。這個時候的“打”,其實是孩子手部探索的一種方式。不過,一般孩子一有“打”的動作,大人就會大呼小叫,反應過度,或者直接斥責孩子。這種迴應,會讓孩子“打人”這個事,變成一個“壞遊戲”:我一打,他們就會很配合地呼喊,好玩!

大量孩子形成“打人”的習慣,都與上述大人的錯誤迴應有關。當然,也有些偏大的孩子,會通過看電視、玩遊戲等中間習得暴力的問題解決辦法。

很多父母爲此沒少教訓孩子,所謂教訓,往往就是以暴制暴。效果當然微乎其微。那麼,父母到底如何管才恰當?

限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要儘量和孩子一起看電視,監督孩子所看的節目內容,尤其是如果你的孩子容易好鬥的話。要是電視節目裏出現了你認爲不好的內容,要和孩子談一談:“你看見那個孩子了嗎?他爲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把朋友推開,那樣做可不對,是不是?”

? 杜絕以“打罵”的方式教訓孩子,因爲孩子一定會依樣學樣。也有父母會假裝打寶寶、咬寶寶去表達疼愛,這無形中給了寶寶一個印象:打人咬人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或者是一種表達喜愛之情的方式。所以,最好也不要有。若寶寶一旦開始通過這種打人的方式去“示好”,記得教會孩子更加正確的人際交往方法。

獎勵好行爲。不要只在孩子犯錯時,才注意他,同時,要儘量關注他表現好的時候,比如,孩子某次在玩滑樓梯的時候表現很好,沒有推人。這時,要告訴孩子你爲他感到驕傲。讓孩子明白,自我控制和解決衝突,比把別人推得老遠更讓人高興,帶來的結果也更好。在冰箱上或孩子臥室裏貼一個特別的日曆,當孩子努力控制住了自己的脾氣時,就給他貼上一張彩色貼畫,作爲獎勵。

繪本引導。父母可以通過陪寶寶讀繪本的方式,引導孩子的好行爲,比如《小手不是用來打人的》。另外,一些情緒類繪本也不錯,比如《菲菲生氣了》等。

多關注和陪伴孩子。有些孩子是在通過一些壞行爲,引起父母的注意,這是因爲父母平時對孩子的關注和陪伴太少所致,孩子不得不通過犯錯誤來引起媽媽的關注。

04孩子說髒話,父母必須“管”。

孩子四歲半。孩子聽故事學會了幾個髒話,反覆告訴他不好聽,沒禮貌。可他時不時還要說有時是故意的,很挑釁。

孩子的語言都是從外界環境習得而來,他們並不知道什麼樣的話好,什麼樣的話不好,只是單純地去模仿他所聽到的和見到的。有的父母很嚴厲,一聽見孩子說髒話就認定孩子要學壞了,並給以嚴厲的批評管教。這樣很容易造成孩子逆反,表面順從,私下卻與父母對抗。

最開始聽見孩子說髒話,父母完全可以忽略之。如果小孩子覺得好玩,反覆說髒話,父母可以通過轉移遊戲去搞定。比如孩子衝父母說:“你是大蠢蛋!”父母可以迴應:“哦,只要你別喊我大蘿蔔就成!”孩子多半會覺得好玩,忘記掉原來的口頭禪,轉而配合父母,追着父母玩“你是大蘿蔔”的遊戲。

但是,若孩子把髒話當成了口頭禪,用“髒話”去攻擊身邊的親人,那麼父母就可以直接告訴孩子:“你這樣的話讓我不舒服,別人也不愛聽的。”並告訴孩子怎樣說更好。當孩子逐漸用規範語言替代髒話後,父母要及時鼓勵和稱讚寶寶的正確行爲。

孩子這5大情形,父母該管必須管! 第2張

05孩子沒有基本的餐桌禮儀,父母必須管。

中國的人傳統裏,教養=禮儀。比如餐桌上,中國人的禮儀就體現在禮、孝、德、讓、教。講賓客長幼之禮,尊敬長者的孝道,飲食謙讓有度且不浪費糧食,在餐桌上是家庭長者和晚輩交流的好時機,給晚輩提出建議指點行爲的對錯。一位朋友曾用感激的語氣這樣回憶過自己父母的教導:

愛人當初告訴我,就是因爲一起聚會的時候,覺得我不一樣,很有修養的樣子纔打算跟我交往的。這不得不感謝我老爸。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吃飯如果只用一隻手拿筷,另一隻手放在桌子下面,必然遭來爸爸嚴厲的批評,即便現在,吃飯忍不住玩手機,被老爸看到,依然會奏起眉頭說我吃飯要有吃飯的樣子。筷子如果拿得太前也是要被說的。

的確,社會上的餐桌禮儀,並非瞎講究。餐桌就是一個小社會。座次、菜品拜訪、衣着、吃相、交談敬酒、落座離座,等等,這是文明社會纔有的,也是一個文明人必須要習得的基本社會化技巧。

在一張聚會的餐桌上,每個細微的肢體語言都向周邊的人泄露着你的信息:身世背景、家教、性格、喜好、人品。身爲當事人的你或許並不在意,這些個人數據已經被身邊的人收入眼底。

所以,最好從小培養起好的餐桌禮儀習慣,同時父母也要做到言傳身教。

06管孩子也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找到適合的方式方法。

規則意識和自控力的建立、發展,最好是從2歲開始。2歲以前的不恰當行爲,通過轉移注意力、繪本引導,以及父母以身作則的榜樣作用就夠了。從2歲開始,我們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教給孩子對與錯,以及糾正孩子的偏差行爲了。

◆ 教給孩子對與錯(適合年齡:2-4歲)

兩三歲的孩子能夠聽懂一些簡單的語言了,這時父母就需要預先想到孩子可能會做的行爲,並明確告訴孩子“什麼是能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並用他們能懂的語言解釋“爲什麼要這樣做”和“應該怎樣做”。譬如去飯店吃飯之前,父母就應該跟孩子事先約好不能吵鬧,若孩子吵鬧,父母應及時制止,並認真地告訴他們:“這不是家裏,這裏有很多不認識的叔叔阿姨,大家需要談事情。”讓孩子知道在公共場所有的事情是被禁止的。

◆ 糾正孩子的不禮貌行爲(適合年齡:4-5歲)

4-5歲的孩子自制力還不是很強,仍需要父母反覆向他們強化“禮貌”行爲,並告訴他們每種禮節背後的道理,讓孩子知道,他們的行爲可以帶給別人快樂也可能會傷害他人。當然,強化的方式,並非批評指責,而是告知他的不當行爲可能會他人帶去的不舒服感覺,以及告知孩子如何做是正確的。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