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種下孩子思維的種子!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種下孩子思維的種子!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7.3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經常在後臺收到粉絲們的各種問題:

爲什麼孩子摔倒了會不停地哇哇大哭?

爲什麼孩子搭不好積木就發脾氣?

爲什麼孩子和小朋友玩時太在意輸贏?

爲什麼孩子有“三年級”現象,到了小學中年級成績會一落千丈?

這都是爸爸媽媽們育兒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但同時我們也能看到完全相反的現象:

有的兩三歲孩子摔倒了,會若無其事地爬起來繼續跑着玩兒;

有的孩子積木沒搭好,會一遍又一遍無比耐心地重新搭建;

有的孩子和小朋友玩,無論輸贏,都能開開心心地參與;

有的孩子開始時學習成績平平,但隨着年級升高,卻越來越好。

爲什麼不同的孩子,會有如此不同的表現呢?

爲了解答這些疑問,請到《育兒基本》的作者——真心爸媽,給我們講講不同的思維模式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文章末尾還有送書活動,請大家耐心看完哦~

真心爸媽說:

兩種不同思維模式:固定性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美國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在她研究生涯的早年,遇到了一些“奇特”的孩子,她給一些10歲左右的孩子一些從易到難的智力測驗題目,觀察他們如何應對困難。

讓她詫異的是,有個孩子摩拳擦掌,歡快地大喊:“我愛這個挑戰!”另一個孩子努力做題,擡起頭來時“滿臉開心”:“你知道,我就想做這種信息量大的測驗!”

爲什麼有人會熱愛睏難、熱愛挑戰,並且不害怕其中可能潛藏着的失敗?沿着這個發現,她深入研究下去,最終完成了她關於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的理論,並寫出了她的重要著作之一《終身成長》。

她認爲,對於自己的能力,人們有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

固定型思維模式——

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要麼是聰明,要麼是不聰明,要麼是能力強,要麼是能力差,然後自己要做的,就是證明你的能力。他們很害怕失敗,因爲失敗意味着對他們能力的否定,甚至是對他這個人的全面否定,所以他們的自信很脆弱,抗壓和抗挫折能力也不強,有時候他們甚至會逃避做出努力,以避免遭遇失敗。

成長型思維模式——

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的。“即使人們在先天的才能和資質、興趣或者性情方面有各種各樣的不同,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努力和個人經歷來改變成長。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相信自己要做的,是不斷培養自己的能力,他們勇於嘗試,樂於接受挑戰,樂於付出努力,而不擔心遭遇失敗。他們的自信很強韌,抗壓和抗挫折能力也更強,因此也更容易取得成就、獲得成功。

兩種思維模式的說法,不是什麼成功學雞湯,而是德韋克作爲人格心理學家在長期、專業的學術研究的基礎上得出的成果。它看起來並不複雜,但當我們用它來分析孩子和爸爸媽媽身上的一些現象時,卻會發現它具有強大的解釋力。

兩種不同思維模式的孩子

我們的孩子,其實從很小的時候起,就會不自覺地以這兩種不同思維模式,來應對自己生活、學習中的各種事務,並且有不同的表現。

搭積木搭不好就一把推倒、萬分惱怒的孩子;不小心摔了個跟頭會哇哇大哭上好半天的孩子;遇到稍有難度的學習內容就喪失信心的孩子,他們其實都是“固定思維模式”的受害者。

他們會覺得,做不好這些,都是“我不好”“我不行”“我沒有能力”“我很差勁”“我不如別人”,於是很小的一件事,都會爲他們帶來極其糟糕的感受,甚至放棄繼續努力,當然他們的能力也很可能就停下來,或者發展緩慢。

而一遍一遍耐心搭積木的孩子、摔倒了自己若無其事爬起來的孩子、遇到困難的學習內容堅持一點點學下去並且讓自己的成績越來越好的孩子們,他們無疑受益於更積極的“成長型思維模式”。

他們會覺得,搭不好積木沒關係,我繼續嘗試,一定能搭得越來越好,摔倒了沒什麼可沮喪的,我下次小心點就好,遇到難題也不怕,我多花點時間,總是能做出來,遇到這些狀況,不說明我不夠好、我沒能力。

於是,他們迎着大小困難、信心百倍地繼續努力,直至達到自己滿意的程度,甚至做得非常出色。

孩子思維模式的種子

孩子在思維模式上的差異,無疑來自父母,而不是在他們的頭腦中自動生成。事實上,當孩子自己跑來跑去玩第一次摔倒時,不同的爸爸媽媽就開始把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植入他們的意識。

對學步階段的孩子,爸爸媽媽通常都會呵護有加,很少讓孩子摔倒,即便摔倒了,也很少責備孩子,但是當孩子能自如奔跑時,大人就會有不同的表現了。

有的爸爸媽媽是這樣做的:孩子摔倒了,馬上奔過去,扶起孩子,同時責備他,“你怎麼這麼不小心,跟你說多少遍了,不要亂跑,看着腳下,你怎麼就是不聽?”

急忙奔過去,是告訴孩子“這件事很嚴重”,責備孩子,是否定他的能力,這都是在潛移默化地告訴孩子:你不夠小心,是你不好,你不行。

事實上,父母的這種態度,會比摔倒本身帶來的疼痛,更讓孩子沮喪。所以很多孩子,從小就養成了只要摔倒,不管疼不疼都哇哇大哭不止的習慣,因爲這意味着他是失敗的。

另外一些爸爸媽媽是這樣做的:確認孩子沒有受傷,會既不緊張,也不會着急,更不責備孩子,只是告訴孩子:“摔一下沒關係,自己起來繼續玩兒吧。”

這樣,孩子就會明白,摔倒這件事,它就是一件小事,沒有什麼的,我下次小心點就好。——成長型思維的種子就慢慢種下了。

當然,父母在孩子小時候種下思維模式種子的機會,還不止這一個,穿衣、吃飯甚至大小便,任何一個生活細節,當你用緊張、責備或者輕鬆、鼓勵的方式來對待時,都是在爲孩子種下“固定型思維”或者“成長型思維”的種子。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種下孩子思維的種子!

爸媽的兩種思維模式

在育兒生活中,父母其實也有兩種思維方式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孩子是否“天生如此”?

使用固定型思維模式的爸媽,傾向於把孩子很多表現歸爲“天生”:孩子天生聰明、孩天生就笨、孩子天生淘氣、孩子天生不愛閱讀。

因爲有了“天生如此”的認知,他們會認爲,孩子笨是我沒辦法的事,而且也無法改變,孩子淘氣也無法改變,孩子天生不愛閱讀,我再努力也沒有辦法。

——於是他們在育兒的很多方向上會放棄努力,或者降低對孩子的期許,孩子的能力,也就被“天生如此”給固定下來。

使用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爸媽,很少使用“孩子天生如此”的說法,他們不用“聰明”“笨”來評價孩子,也不把淘氣、不愛閱讀之類歸爲天生。

他們認爲,孩子的能力會慢慢發展起來,而父母的責任,就是給孩子有效的家庭教育,幫助他們發展能力。

——於是,他們會更努力地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同時也給孩子更積極的期許,孩子當然也會越來越棒。

2、給不給孩子“貼標籤”

使用固定型思維模式的父母,更喜歡給孩子貼各種定性標籤:孩子不認真、孩子不聽話、孩子專注力差、孩子叛逆——這些標籤,無疑都是否定性的,而且否定的都是孩子的能力。

孩子經常被貼這樣的標籤,很容易就對自己產生“固定”的看法,認爲我就是如此,再怎麼努力也不行。

使用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父母,很少甚至根本不使用標籤,他們更傾向於給孩子積極的讚美,而不是負面的評價,遇到問題,只是就是論事,而不會上升到評價、否定孩子能力甚至整個人的程度。

孩子就會慢慢明白:我哪件事做得不夠好,不是因爲我不行,我能力差,只是我還沒下足夠多的功夫而已。

3、“我能行”還是“我該怎麼辦?”

使用固定型思維模式的父母,更多地問“我該怎麼辦?”——他們遇到超出以往經驗的新問題,很容易覺得束手無策,比如如何面對一個青春期的孩子,就是很多父母覺得超級困難的事。

他們經常憂慮,那些難題,是自己根本無法解決的,於是經常向外求助,但從他人那裏獲得的經驗,顯然無法完全適合自家的現實狀況,於是問題越積越多,直至覺得養孩子痛苦萬分,簡直是一場人生災難。

——他們的誤區在於,沒有用“成長型思維”來看自己,而是認爲,自己做父母的能力就是固定的,不會的就永遠不會,不行的就永遠不行。

而使用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父母,他們相信做父母的能力,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學習來提升的,遇到超出以往經驗的事,他們第一反應是“我去弄明白”,遇到一時困惑的問題,他們會想“我去想辦法”。

於是,問題一個一個得以解決,做父母的能力也隨着孩子的成長,不斷提升。

當然,使用兩種不同思維模式的父母,也會帶出不同的孩子。

使用固定型思維模式的爸爸媽媽,會更容易帶出自信不足、不夠努力,抗壓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都不夠強的孩子。

而父母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採用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他們的孩子,會更自信、更努力、更能經受壓力,更抗挫折,也更勇於面對困難。

你想做哪一種父母呢?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