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每天擁抱孩子,居然有這樣的效果!神奇

每天擁抱孩子,居然有這樣的效果!神奇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管孩子有多大,家長都可以每天擁抱一下孩子,這不僅能增強你們的親子關係,還會有這樣的神奇效果。

最近暴雪,打電話給閨蜜,關心一下她和孩子,卻得知她在醫院。於是,我把孩子們託付給老公,趕緊驅車去了醫院。

現在,閨蜜的孩子已經沒有大礙,只是哭得太激烈了,所以暈了過去。

閨蜜抱着孩子,腫着雙眼說:“下次,她要我抱的時候,我一定會去抱她。”

還原一下事情的經過:

閨蜜在家做曲奇餅乾,她女兒在玩芭比娃娃,可是,不一會,女兒就說,要媽媽抱抱她。

正在忙碌的閨蜜就說:“這麼大了,還抱什麼啊,你自己玩吧。”結果,女兒不依不饒,一定讓她抱。

閨蜜很生氣,莫名其妙地就要抱抱,何況她在忙着給她做餅乾,說不抱就不抱。

母女兩個僵持很久,丫頭撒潑打滾,直到後來暈了過去。

醫生責備閨蜜,本來一個擁抱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偏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孩子要抱抱不是錯,而是一種需求。

美國語言學家艾伯特·梅瑞賓通過研究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只有7%通過通過語言溝通,高達93%的溝通是通過非語言進行的。

溝通效果=7%的語言+38%的音調+55%的肢體語言。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肢體語言比語言更有力量,而擁抱是最柔軟、最有力量的方式。

在《超人媽媽》裏,最後一期收官,要求每一個家庭的爸爸參與,馬雅舒的老公拉了很多的“仇恨”,爲什麼呢?

因爲他總是時不時地去擁抱馬雅舒,這一舉動,讓其他媽媽非常羨慕。

成人都需要擁抱來表達情感,何況是年幼的孩子呢,只是一個擁抱,爲什麼不願意給呢?

每天擁抱孩子,居然有這樣的效果!神奇

不知道有多少家長,陷入和孩子對峙的局面:

你要抱,我不能抱,理由無非是“你長大了,不能再抱了”,“你大哭大鬧,不聽話,我抱你,就是助長你的氣焰”。

肌膚之親,是人類的一種基本需求。常被擁抱和親吻的孩子,比那些被長期冷落在一邊,且無人碰觸的孩子,更容易發展出健全的感情生活。

在擁抱的時候,身體會釋放出一種激素——內啡肽,這種激素能使人平靜下來,並會伴隨一生的幸福感。

擁抱是孩子的一種渴求,通過擁抱孩子可以得到什麼呢?

① 從媽媽的擁抱裏獲得安慰

孩子在媽媽肚子裏的時候,對媽媽的聲音、感覺和味道就都熟悉了;出生後,喝着媽媽的乳汁,開始依賴媽媽的懷抱,那時候,他們餓了,渴了,尿了,拉了,都會尋求媽媽的幫助。

這種長久的依賴,會變成一種習慣。年齡稍大一些,學走路摔倒了,委屈了,又從媽媽的擁抱裏獲得慰藉。

言寶說話比較早,每當他幹了“壞事”,比如,弄灑了洗衣液,看到陽臺上滿是洗衣液,我很生氣責備他:“跟你說了啊,這是洗衣服的,不可以玩的。”而這時,言寶不會解釋,只伸開雙手,讓我抱抱他。

通常情況下,我都會被他的“糖衣炮彈”給迷惑了,而作爲一個媽媽,我誠懇地說,我也喜歡被我的孩子擁抱。

我抱着他問,爲什麼要去玩洗衣液呢?媽媽說過,洗衣液是用來洗衣服的。

在我的懷抱裏,他開始開口解釋:“你的衣服髒了,我想幫你洗一洗,你太辛苦了。”說完這話,他更加用力地抱住我。

因爲我的抱抱,讓他感覺到了我的愛,也給了他安慰,讓他願意說出真心話。

正是因爲感受到了我的愛,他纔會以愛來回報我。

② 樹立安全感

“哭聲免疫法”,是最近幾年在中國家庭中特別受寵的一種方法。即孩子哭鬧的時候不抱,等孩子平靜了,再去抱他們。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習慣——想要抱抱就不能哭,情緒被壓抑,也會導致愛說謊,不表露真心。

在這種隱藏和壓抑中,孩子的安全感慢慢喪失了。

俗話說:“小孩見到娘,有事無事哭三場。”爲什麼哭?就是希望媽媽能抱抱自己,而且,知道在媽媽懷抱裏,自己是可以放肆的。

如果孩子哭了,難過了,得不到家長的迴應,很容易產生一個假體自我。

樓上鄰居的小女孩,特別喜歡來我家找言寶玩。她不愛說話,偶爾拿言寶的一個玩具,言寶只要給她一個“眼神”,她會立馬放下。如果言寶自己一個人玩車,不跟她玩,她就會走到門口,試圖開門。我問她:“是想回家嗎?”她又搖搖頭。她其實是想通過這個方式,吸引言寶的注意。

她媽媽有一個教育她的“法寶”,就是她聽話了,就會去抱抱她;如果她一旦有一點“越界”,她媽媽立馬就說:“不聽話了,我以後不抱你了,不愛你了。”

看似這個“法寶”教育出了一個乖孩子,她把自己“僞裝”成媽媽喜歡的樣子,心裏卻毫無安全感。所以,她會在意別人的目光,別人不和她玩,她就會“受傷”。這種教育方式,完全堵塞了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

只有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哭泣的時候,及時給孩子安慰和抱抱,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才能讓孩子建立安全感。

③ 給孩子力量

大家對這樣的場景應該不陌生:在比賽前,教練或者家人,會給參賽人員一個擁抱,而這個擁抱的作用就是給予力量。

對於孩子來說,自己做的每一個動作,每一件事情,都希望獲得父母的鼓勵、擁抱。這種身體的鼓勵,讓他們更有力量去做別的事情。

有一個調查顯示:

美國的媽媽不會一直抱着孩子,他們給孩子很大的安全自由的活動空間。但是,他們會和孩子互動,時不時給孩子們一個擁抱或者一個親吻。

中國的媽媽,更多的時候都是抱着孩子,告訴他們要注意安全,要聽話。但是,當孩子哭的時候,他們卻拒絕擁抱他們。

有一次,週末的晚上,我和丫頭一起看電視,我提出抱抱她。她立馬和我保持一段距離,問我:“你沒事吧?”

和弟弟相比,她長大了,不會哭了,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尋求我的擁抱。

當時就有一種感覺:孩子大了,就不需要你擁抱了。他們的安全感也從向外變成了向內,獲取力量的方式也發生了改變,比如考試前,她會寫一張“加油”的紙條,貼在書桌上。

所以孩子需要擁抱的時間是有限的,當過了那一個時間段,你再提出擁抱,就會被拒絕。

育兒最重要的一個點,就是在孩子的每一個階段,給予最適合的愛。真希望“孩小不擁抱,大了就疏遠”的悲哀,不要在任何一個孩子和父母身上出現。

每天擁抱孩子,居然有這樣的效果!神奇 第2張


情感作家張小嫺說:“擁抱的感覺真好,那是肉體的安慰,塵世的獎賞。”

美國的心理學家哈洛 ,做了一系列猴子和母親關係的實驗:

把剛出生的小猴子單獨隔離開,然後讓“兩個不同的媽媽”陪伴它,一個媽媽是絨布的,身上沒有奶瓶;一個是鐵絲做的,身上掛有奶瓶。結果顯示,小猴子一天都跟絨布媽媽在一起,只有餓了,才跑到鐵絲媽媽身邊吃幾口奶,吃完又跑到絨布媽媽的懷裏。

這個實驗證明動物與人都存在皮膚飢餓的問題。而這種問題,在年齡較小的孩子身上尤爲突出。

消除皮膚飢餓的最好“食品”,就是父母的擁抱,親吻和撫摸。

如果孩子的皮膚長期處於飢餓的狀態,極少得到父母的擁抱,就容易引發性情孤僻、愛咬嘴脣或啃指甲,長大後容易形成一種潛在的,對被愛、被關心、被撫慰的渴望。當這種感覺過於強烈時,可能就會導致一種病態的情感需求。

《爸爸去哪兒5》中,鄧倫當了小山竹的實習爸爸,可是,小山竹想問鄧倫叔叔幾個問題,看他是否能當實習爸爸。

見面時,鄧倫正在化妝,看到小山竹,他就把她抱起來,坐在自己的腿上。在鄧倫的懷裏,小山竹低着頭,滿足地說:“我覺得他適合當一個爸爸,因爲他會抱着我”。

擁抱,是孩子判斷別人對自己是否喜愛的一個重要的方式。

所以父母們,不要吝嗇自己的擁抱,多抱一抱孩子。

需要提醒的是:

擁抱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表達愛的方式:因爲愛你,所以抱你,毫無理由,隨時隨地。

擁抱不應該成爲一種脅迫孩子的工具,千萬不要跟孩子說:“你要聽話了,我才抱你。”“你要做完什麼事情,我才能抱你。”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