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原來,比離婚更傷害孩子的是它

原來,比離婚更傷害孩子的是它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3.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時候,鄰居一對夫妻老吵架,只要一吵,他們一個8歲的女孩、一個6歲的男孩就會跑到我家,拼命拍門讓我爸媽去勸架。次數多了,我漸漸發現,每次只要他爸媽一吵架,那兩個孩子就會一改往日吃飯要媽喂、寫作業要爸催的模樣,而變得異常懂事。

小時候,鄰居一對夫妻老吵架,只要一吵,他們一個8歲的女孩、一個6歲的男孩就會跑到我家,拼命拍門讓我爸媽去勸架。次數多了,我漸漸發現,每次只要他爸媽一吵架,那兩個孩子就會一改往日吃飯要媽喂、寫作業要爸催的模樣,而變得異常懂事,會自己盛飯安靜地吃,會自己脫衣自覺地睡,也少有再聽到他們在院子裏打鬥嬉笑……不知爲什麼,但就是這種異於平常的乖巧與懂事,讓人看了特別覺得心疼。

不是突然變得“懂事”,而是因爲發自肺腑的“怕”

當媽後,有一回聚會,朋友說到自己和老公吵架的問題,我忽又想起當年那兩個孩子,於是問:

“回憶下,假如你現在才六七歲,父母在你的面前吵得不可開交,可你不知發生了什麼,你最有可能做些什麼來平息他們的怒火?”

“很聽話,安靜地走開,避免捱打。”

“很主動地幫做些家務活。”

“我會故意提些問題,表示對他們的關心。”

“主動進房間去學習。”

無一例外,很多朋友都給出了相同的答案。在他們的潛意識,他們把父母吵架的根源毫無理由地歸咎到自己身上,而且都急着並願意去付諸行動來彌補這些由自己造成的“過錯”。

更甚至,朋友靜告訴我,她試過採取一種自我傷害的方式來應對這種情況。有一次,6歲的她故意打破一個牛奶瓶,然後踩到一塊玻璃上劃傷自己的腳。當父母看到女兒鮮血直流,也就忘記了對彼此咆哮,而忙着爲她包紮傷口。

那麼小的孩子,已經知道通過隱忍自己、傷害自己,去對付父母吵架時這種極具威脅感的氣氛,而這種消極影響,往往會延伸到他的成年。二十多年過去,如今的靜已30出頭,但她對戀愛與婚姻始終沒有什麼熱情,極度反感異性肢體的接觸。她一直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自己未來的歸宿在哪。“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這可能是每一個人對愛情與婚姻最樸素、最真摯的渴望,但對靜來說卻是天大的奢望。好端端的一個孩子,就這樣成了父母口舌之爭的犧牲品。

孩子一出生,便與父母結成最原始也最根深蒂固的依戀關係。家,對孩子而言,是一個能獲取溫飽賴以生存的地方。當父母發生激烈的爭吵,極具敏感性的孩子會察覺到自己生存環境的岌岌可危,本能地選擇收斂自己的行爲以獲取安全感,因爲他們擔心父母不再喜歡自己,害怕自己會被拋棄,於是他們開始學會僞裝,變得“懂事”。事實上,不是他們突然變得“懂事”,而是因爲發自肺腑的“怕”。

原來,比離婚更傷害孩子的是它

盛怒下極易把糟糕的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加以發泄

朋友宋還清楚地記得小時候父母經常吵架,當媽媽繼續挑釁時,爸爸就開始動手。於是,打鬥聲、吵罵聲響成一團。有時,他們吵着吵着,孩子就會成爲吵架的焦點,然後你一句我一句衝着宋咆哮。每次這種白色恐怖的場面一出現,宋說自己恨不得跳下樓去。

可即便這樣,父母仍不會對宋感到任何歉意。有一次,他們拿宋撒完氣後,希望孩子能收拾一下零亂的房子,宋沒有立刻行動,於是被關在房間整整一個下午,直到晚上才允許出來,而且宋還必須認錯。宋不知自己爲什麼要道歉,但她沒有絲毫辯駁的機會,於是只好認了錯。

人非聖賢,誰都有情緒失控的時候,尤其在自己最親近的人跟前,情商會變得極低下。夫妻間,有着很強的同化對方的慾望,伴隨這個過程,是爭吵的發生。有些不成熟的父母,盛怒之下,很容易把糟糕的情緒直接轉嫁到孩子身上加以發泄,甚至要求孩子反過來安撫自己,成爲照顧自己情緒的人。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能不提前“懂事”嗎?他們習慣了承擔一切罪責,習慣默默做好一切,顫顫巍巍地活在父母的身邊。而這樣的恐懼情緒和自我懷疑,對孩子身心健康的損害是巨大的。

不知什麼時候,宋的腦子裏埋下了一種意識:只要一出現不愉快,很可能便是自己的過錯,那麼,自己應儘快求得原諒,並開始考慮如何彌補自己的過失。

現在的宋在她老公面前也是這樣的。即便深受家暴之害,深受老公多次出軌的背叛,宋依然整天內疚是不是自己哪裏做錯了。她活得戰戰兢兢,總是千方百計地猜測老公的慾望,並盡力去滿足他的各種願望,接受他對自己所做的一切,一切任由這個男人所掌控。

這樣的宋默默“奉獻”了很多,卻活得越來越卑微。

原來,比離婚更傷害孩子的是它 第2張

父母的爭執不會有任何輸贏,卻會毀掉孩子的未來

最近,一位領導和我探討:家庭環境究竟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領導的童年也不快樂。她們一家五口,窮是小事,要命的是,父母感情不和,婆媳相處不融洽,三天一大吵,兩天一小吵……那時,他們姐弟三人學習成績雖非常優越,卻每每在同齡人面前擡不起頭,所以,她明顯早熟,也異常孤傲寂寞。而這種寂寞感一直沿襲到今天。在一堆人中她很能侃侃而談,可真正能走進她內心的朋友卻寥寥無幾。

她說,她很羨慕那麼一些人:家庭有矛盾時,他們能在中間進行溝通、調和;節假日時,他們能精心準備一些小禮物……而這些人,每當她去他們家做客時,總髮現他們的父母也是這樣的,感情很好,經常在一起相互開開玩笑,家庭氛圍非常和諧。

經歷過才懂,不和諧的夫妻關係造成的不健全性格,需要一個孩子在成年後付出多少倍的努力,纔能有一天和那些從小在慈愛的環境成長起來的孩子相平齊。

孩子降臨到每一位父母的懷裏,首先浸潤的就是父母的氣息。在相處時,如果父母之間恩愛有加、和諧共融,那麼自小孩子就會在這種氛圍中建立起健康的夫妻之道;出現矛盾時,如果父母能本着耐心的方式去處理,那麼孩子日後在遇到問題時,也會持有耐心,嘗試與他人溝通,而不是幹發脾氣、擺臭臉或者打冷戰;如果父母能本着一顆善待孩子警惕的心,全心全意盡到自己的責任,凡事共同配合,那麼孩子日後就極有可能成爲一個處事剛柔並濟、懂得拿捏分寸的人。

所以,下次,再跟愛人發生爭執,你讓着他,又何妨?有些夫妻大多數生命都浪費在語言的糾葛中。其實,很多時候,爭執並沒有留下任何輸贏,卻會失去一個家庭更爲珍貴的東西,這其中就包括——孩子的未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