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懂事的孩子最可憐?纔不,不會表達才悲哀

懂事的孩子最可憐?纔不,不會表達才悲哀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5.4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者8歲的侄子,想去體驗玻璃棧橋,而作者告訴他,只要在一個月內,認真地把暑假作業做完,並保證85%以上的正確率,就可以帶他去。於是,懂事的小侄子,開始認真履行和叔叔間的約定,一段時間裏,電視也不看,iPad也不玩,起牀就好好寫作業,“生怕我會以其他理由取消這次的計劃”。

可是,這一切被另一個孩子的到來打破了,“表姐的孩子聽說了我們的約定,就嚷着讓媽媽帶他去”,他的媽媽拒絕以後,孩子整個人躺在地上滾來滾去,不停地哀嚎,媽媽只好答應他明天就去,作業也不用寫了。

見此情景,作者陷入了深思,回憶起自己從小到大,因爲“懂事”,而失去了許多本該擁有的東西。比如,作者曾經很想要一臺CD機,可是他不敢向父母提出要求,好不容易攢下壓歲錢,也被母親一句“代爲保管”給收走了……

回憶至此,作者把侄子叫過來,對他說:“我明天就帶你去體驗玻璃棧道,至於作業嘛,明天再寫!”

懂事的孩子最可憐?纔不,不會表達才悲哀

很多朋友喜歡這篇文章,感到作者爲懂事的小孩出了氣。

看!懂事的孩子付出成倍的努力,不抱怨,不吵鬧,不提任何非分要求,可是最後,他得到了什麼?

不如熊孩子的一頓哭鬧!

再想到自己長大成人後的一些遭遇,難免心有慼慼——埋頭苦幹了好幾年,不如“會做人”的同事跑到領導面前一翻邀功;排隊三五個小時,倒被會插隊的佔盡了先機;有些事情明明我有道理啊,爲什麼他一哭二鬧三上吊,人們就勸我妥協呢……

所以,真的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啊!

可是,等一下!再仔細想想,這篇文章傳播的觀點真的正確嗎?

文章的一開始,作者和侄子進行了約定,內容是:做好作業,就可以去玻璃棧道。

事實上,這樣的約定真的不錯,因爲,對於孩子來說,“延遲滿足”是培養自律意識,和鍛鍊毅力的絕佳方式;

另外,因爲需要通過努力才能獲得獎勵,孩子必然會更加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

記得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嗎?

棉花糖實驗

來自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對幼兒園兒童進行測試。實驗中,小朋友可以選擇一塊棉花糖;或者,如果他們能夠等待一段時間不去吃掉眼前的棉花糖(通常爲15分鐘),等待之後,作爲獎勵,孩子可以得到兩塊糖果。

14年後,研究者發現,能爲第二塊糖果堅持等待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比如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身體質量指數,以及其他指標。

做好暑假作業,去玻璃棧道。

這本來是一個完美的“棉花糖實驗”,可惜,“實驗效果”卻被作者自己親手破壞了。

看到表姐吵鬧不休的熊孩子以後,他忽然間就回憶起了自己的童年,還代入自己的童年感受,把侄子想象成了一個爲了討大人歡心而壓抑快樂的孩子:“懂事的孩子,往往十分在意別人的感受,讓別人覺得舒服,是他們討好他人的唯一方式。”

完成作業就是在“討好”嗎?

那麼我們努力工作掙工資,努力奮鬥買房子……這都是在討好上司,討好世界嘍?

爲什麼我從小侄子身上,看到的卻是一個,爲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而腳踏實地努力的小孩。這個小孩有毅力,更有完美的契約精神。他能有這樣的表現,一定是父母多年精心教育的結果。

可惜的是,作者不僅沒有珍惜這樣的美德,還讓侄子見識了一個活生生的成功的反例:大哭大鬧的孩子有糖吃!所以你也可以馬上有糖吃!

這是不是暗示着:下一次,你也可以大哭大鬧呢?

但是不要忘記,在兒童的世界裏,哭鬧可能對親人奏效,但是進入成人的世界,不是每個人都會像親人那樣去寵愛你,那時候,習慣了哭鬧,而且只會哭鬧的孩子,應該怎麼辦?

懂事的孩子最可憐?纔不,不會表達才悲哀 第2張

破壞契約和規則,在教育中,是非常糟糕的事情。

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棉花糖實驗還有後續版本。

棉花糖實驗後續版本

羅徹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後來重新做了一個實驗。在引入“棉花糖”實驗之前,他們將孩子分成A、B兩組,讓孩子們畫畫,旁邊放了一盒用過的蠟筆。有一位研究人員會告訴孩子,他們可以現在用這些舊的蠟筆,或者稍等一下,她會去拿一些全新的更加漂亮的蠟筆。

幾分鐘後,A組的成年人拿着全新的蠟筆回來了;而B組的成人空手回來,和孩子們道歉,說,“對不起,我記錯了,我們沒有新蠟筆了。”

同樣的情況又重複了一遍,這次是許諾有新的貼紙,同樣的,A組的孩子得到了新的貼紙,而B組的成人又再一次道歉。經過這兩次前期的“熱身”後,“棉花糖”實驗正式開始。結果非常令人震驚,A組(成人兌現承諾組)的孩子通過測試的比例要比B組的孩子高出四倍!

後續實驗說明:教育方式是能夠深刻影響孩子自律能力的。

一再上當受騙的孩子,會失去對規則和約定的信任感,從而逐漸喪失等待的耐心和毅力。

A組成人的做法,與作者的做法多麼相似!

無論是承諾獎勵卻不去實施,還是違背諾言提前去獎勵,都是將自己制定規則親手打破,兩種做法之下,你都是在向孩子傳達下面這個信息——

約定和規則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眼前的既得利益。

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我不懂還有什麼目標能值得他去堅持。

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也許一次兩次能佔到小便宜,卻失去了做人的大格局,會在未來吃盡大虧。

懂事的孩子最可憐?纔不,不會表達才悲哀 第3張

所以,做小孩就該一忍再忍嗎?並不是。

其實,在作者的童年回憶裏,我看到的並不是一個所謂“被懂事綁架了的小孩”。

我看到的,是一個誤把“不敢表達自己想法”當作“懂事”的小孩。

比如,那個讓作者朝思暮想的CD機,“我當時那麼想要得到它,但我從來沒有跟爸媽講過。因爲那並不是一個上學的孩子應該擁有的東西……”

滿滿的內心戲,心裏想了那麼多,卻從沒有勇氣說出口。

作者的家庭並沒有貧窮到支付不起一臺CD機的地步,如果他向父母提出自己的心願,父母也未必就會拒絕他的請求。

可是,他就是不敢說,不敢反對。即便到了母親想要拿走他的壓歲錢的關鍵時刻,他都不敢吐一個“不”字;即使親戚給所有小孩都發了婚禮紅包,他寧願偷偷大哭一場,也不敢違背母親“不拿紅包”的要求。

我想知道的是,作者爲什麼就是不肯向父母吐露心聲呢?

最可能的情況是,在需要對孩子的問題和要求做出迴應的時候,他的父母卻沒有迴應,或者,做出了不恰當的迴應。

這樣的經歷多了,自然會讓作者生出“說了也沒用”,“說了就是不懂事”的認識來。

我知道一個孩子,他爸爸特別忙碌,所以對兒子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要吵!

餓了?“不要吵!”

困了?“不要吵!”

想要東西?“不要吵!”

甚至兒子在學校受了委屈,受了欺負,回家想向爸爸傾訴一下,得到的回答也是“不要吵!”

有一次,他在學校被大個子打了,告訴了爸爸,想讓爸爸安慰他抱他一下,沒想到他爸嫌他“吵鬧”,嫌他“不勇敢”,嫌他“哭得不能停”,劈頭蓋臉把他臭罵了一頓,還順手給了他兩巴掌。

現在,當初那個小男孩長大了,他特別安靜,他說從那次以後,他就再也沒有向他爸爸,提出過任何的要求。

當然現在他爸也實現了耳根清淨的終極夢想,因爲兒子也不去看他。

再比如,一個7歲的孩子,對父母說:“我想要一輛小汽車!”這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要求。

有的父母,會蹲下身來問:“你已經有很多小汽車了呀,爲什麼想要這輛?”

如果他們想拒絕,會對孩子說:“這個月你已經買了足夠多的玩具,我們下個月再買好嗎?”或者“你可以用自己的零用錢支付”,或者“爸爸媽媽沒有這筆預算,你可以自己想辦法攢錢啊。”

接下來,孩子會仔仔細細告訴你他的想法,相信我,他完全能接受你合理的拒絕,也願意爲了攢錢買車而做出各種努力。

然而,有些爸媽卻只會簡單粗暴地拉着孩子一路往前走,對孩子的要求視而不見,被吵得煩了,他們還會大聲呵斥“你怎麼那麼不懂事啊!”

於是,纔會有孩子把“閉嘴”當成“懂事”,把“不找爸媽麻煩”當成“懂事”。

懂事的孩子最可憐?纔不,不會表達才悲哀 第4張

在家中就不敢表達自己願望的孩子,到了社會中,就更難說出自己的要求和心願。他們會有一種錯覺:只有壓抑自己,才能得到別人的喜歡。

爲了“受歡迎”,孩子們甚至會學着犧牲自己的願望去嘗試“融入”,這是一種非常不健康的行爲模式,會導致長期的負面影響,在長大成人後,壓抑表達的孩子會——

自我評價過低;

不快樂甚至抑鬱。

不懂表達自我的孩子,會成爲一心只想取悅他人的成年人,他們並不快樂,也時常無法真正充分發掘自己內在的潛力。

作爲父母,教會孩子正確表達自我的能力——而不是簡單遷就他們的任性和胡鬧——纔是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

所以,那位作者,覺悟吧!

你的侄子是個善於表達(向你安靜地提出了去玻璃棧道的要求),也願意堅持努力(好好寫作業贏得獎勵),的好孩子。

不要用錯誤的教育方法誤導他!

懂事的孩子最可憐?纔不,不會表達才悲哀 第5張

本來,寫到這裏,特老師差不多就要停筆了,可是,喪心病狂的編輯,還一定要讓我講講:如何幫助孩子學會表達自我!

敲黑板敲黑板,下面,是中外專家的一些建議(同樣來自特老師的神翻譯):

要想培養出敢於表達自己想法的孩子,作爲家長,我們應該:

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尊心;

培養獨立思考;

培養創造力和動手能力;

鼓勵他們保護自己,爲自己辯護。

談到具體的做法:

鼓勵孩子通過繪畫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

使用藝術手法表現傷心、氣憤、高興和激動的情緒,是一種非常健康的方式。情緒表達的出口包括:繪畫、音樂、舞蹈、戲劇等等;

允許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

當孩子表達興趣的時候,要耐心傾聽。不要僅僅根據自己的想法給他們選擇課外活動——讓孩子選擇自己的興趣愛好,追逐自己的夢想。

給孩子提供選擇。

孩子小的時候,可以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圖書,讀給他們聽。孩子大些的時候,讓他們選擇週末的活動,裝飾自己的房間。

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是你可以教會他的最重要的生活技能。

就像流行歌手KatyPerry 說的:“成爲你自己,你就能夠成爲任何人!”

當孩子能夠自如地表達自己的心願的時候,他們才能讓自己夢想成真。特老師還想加一句——大哭大鬧除外。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