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有師說:別讓孩子成爲拯救者

有師說:別讓孩子成爲拯救者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電影、電視劇中有許多形形色色的角色,爲了營造劇情的衝突,通常可能會出現這麼一個場景:一個美女被惡霸欺負,然後主人公如天神降世,英雄救美。打跑惡霸後,主人公獲得了周圍一片叫好。但是家長要記住別讓孩子成爲拯救者!

在電影、電視劇中有許多形形色色的角色,爲了營造劇情的衝突,通常可能會出現這麼一個場景:一個美女被惡霸欺負,然後主人公如天神降世,英雄救美。打跑惡霸後,主人公獲得了周圍一片叫好。
有師說:別讓孩子成爲拯救者

在這個場景中,主要人物被劃分成了三個角色——拯救者(英雄)、迫害者(惡霸)、受害者(美女)。而在我們現實的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其實也經常會不自覺地進入到劇情中,演繹出這樣三個角色。而這三個角色之間的“劇情發展”,往往就是家庭衝突的由來。

家庭中常見的劇情

週末的萌萌家裏,傳來媽媽生氣責罵的聲音:“萌萌,你又把牀單弄得五顏六色的!媽媽和你說過多少次,要畫畫在畫紙上畫,而不是在牀上亂畫!”5歲的萌萌揪着一雙大眼睛,惴惴不安地看着媽媽。媽媽一看她這樣子,氣更不打一處來地吼到:“我一看你那膽小的樣子就來氣,好幾次和你說了,怎麼和你爸一樣,每次都重複犯錯,你說說這都是這個星期第幾次洗牀單了?!”

在客廳的爸爸(拯救者)聽到媽媽吼聲後,慢悠悠地過來插嘴:“哎喲,她纔多大呀,牀單咱洗洗就是了。”媽媽一聽,反而怒火愈加旺盛:“你就知道充好人,哪次家務活你幫忙做了?孩子也不管,每天就知道玩電腦,看電視!”爸爸一聽,一臉不耐煩地說道:“這說孩子呢,你又說起我來,所以我平常纔不想和你吵。”爸爸說完,便不再看媽媽。

眼看着爸爸媽媽又要冷戰的萌萌(拯救者)突然哭起來,一手拉着爸爸,一手拉着媽媽抽噎地說:“爸爸媽媽不要生氣了,我以後一定乖乖的。”爸爸媽媽一看到女兒這樣說,哪還能冷戰,立馬一左一右的抱住萌萌。一場小小的家庭衝突就此落幕。

有師說:別讓孩子成爲拯救者 第2張

卡普曼戲劇三角形

卡普曼在美國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博士,他在多年的心理研究中發現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這樣的三角戲劇: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而每一個人都在這三個不同的角色中不停地互換位置。

有師說:別讓孩子成爲拯救者 第3張

受害者心態:

1.自己不行,不好,能力低下;

2.我無法靠自己解決問題。

迫害者心態:

1.我行,別人不好,能力低下;

2.別人拖我後腿。

拯救者心態:

1.我行,別人不好,能力低下;

2.別人無法自己解決問題,需要我的幫助。

當父母想拯救孩子時:

他們會自稱“一切爲了孩子”,怕孩子吃苦受傷,但其實這都是父母內心的焦慮情緒作祟,覺得自己行,孩子不行。在這個情況下,孩子會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到,依賴大人能幫他處理事情。這時,孩子會呈現兩種狀態:

狀態一:“含羞草”

“含羞草”孩子,通常都像含羞草一樣,別人稍微接觸,都有巨大的反應,害怕和抗拒着其他人,太過靦腆害羞,不夠堅強。

許多家長都會說,爲什麼我家孩子比別人家的膽小那麼多,無法稍微有點勇氣,不敢自己和別人交朋友,玩遊戲!這其實就和父母是拯救者有關。父母覺得孩子什麼都不行,忍不住要替孩子做事,過度保護孩子。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也就覺得這個世界充滿危險,沒有父母在,我就什麼都不行,什麼都辦不到了,變得和含羞草一樣,經受不起一點碰觸和風浪。

狀態二:“掌上明珠”

“掌上明珠”孩子,由於全家人的過於重視和在意,總是會尋求過度關注,非常以自我爲中心。

“我家的孩子就是一個小霸王!別的小朋友都不願意和他一起玩,爲什麼他會變成這樣?”霸道的孩子,在生活中並不少見,其實他們也是因爲父母是拯救者,才導致出現這種狀態。這樣的孩子在家裏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那真是放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父母的全副身心都投放在孩子身上,孩子自然也就覺得“天大地大我最大”。無法包容和考慮他人感受的孩子,凡事都爭搶着表現,以引起大人的關注,自然也就霸道自私了。

有師說:別讓孩子成爲拯救者 第4張

當孩子想拯救父母時:

孩子會爲了緩解父母矛盾,鞏固家庭關係,而去做許多彌補父母夫妻關係的舉動,而父母有的時候也會讓孩子去承擔本不應該屬於他的責任。在這個情況下,父母會覺得這些事情我不行,孩子纔可以去做才行,而孩子則不得不去接受這樣一個拯救者的角色。這個情況下,孩子的心理地位會高於父母,平常在言語和行爲舉止上,多會衝撞父母。這時,孩子的兩種狀態分別是:

狀態一“傳話筒”

在家庭矛盾中,冷戰是很常發生的一件事。夫妻雙方冷面相待,不面對面說一句話。但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總歸會有些事情需要溝通的。這個時候,父母就需要孩子充當拯救者了。

爸爸媽媽冷戰了,孩子變成了夫妻雙方置氣的傳話筒。媽媽就對孩子說;“你去和你爸說下,今天要……”,爸爸“去和你媽說,我……”孩子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通過一來一回的跑腿,溝通連接着父母的關係。

但是孩子充當傳話筒式的拯救者,只能是暫時的,並不能從根本上調節夫妻問題,夫妻間的溝通調節,還是要父母自己行動才行。

狀態二“消防員”

除了冷戰以外,父母矛盾的另一種表現方式,或者說是家庭中很常見的一件事——吵架。父母之間爲了一些問題爭吵不休,不僅傷害了夫妻雙方的和氣,也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心理創傷。

父母吵架了,孩子要顧慮到爸爸媽媽雙方每個人的感受,既要同情安慰媽媽,又要寬慰陪伴爸爸。更別提在氣頭上,夫妻雙方可能都會在孩子面前抱怨指責另一半,還希望孩子能站在自己這邊。孩子就這樣左右不定地搖擺着,救着雙方之間的怒火。

有師說:別讓孩子成爲拯救者 第5張

在前文的家庭衝突中,

你能找到爸爸媽媽和萌萌的角色定位嗎?

女兒萌萌膽小怯懦的表現和爸爸總是承擔女兒拯救者角色是分不開的。

而媽媽在和爸爸的關係中是一個受害者的形象,爸爸不管不顧媽媽的情緒;將家庭中的教育責任都推卸給媽媽;冷暴力……在平常的生活中,萌萌一定沒少聽到媽媽抱怨爸爸,這時的萌萌就是媽媽情緒的拯救者,承擔着媽媽情緒宣泄的出口,是媽媽心靈的安慰者。

當萌萌發現爸爸媽媽生氣,甚至要因此冷戰時,她有意識地去緩和父母之間的關係,調節夫妻間的矛盾。這個時候,女兒就夫妻雙方關係的調節拯救者。

別讓你的孩子成爲拯救者

在現在的婚姻生活中,不乏這樣的聲音:

?“夫妻關係不穩沒關係,生個孩子就好了,生個孩子就綁住對方了。”

?“爲了孩子,你們也不能離婚呀!”

?“孩子都在呢,不能當着孩子面吵!”

……

種種現象,一再說明孩子變成了夫妻關係,甚至是整個家庭的拯救者,但這樣真的好嗎?

每當家庭中出現問題時,孩子就會有意無意地做出一些平衡家庭關係的舉動,藉以調節和維護爸爸媽媽之間的關係。例如,父母吵架,雖然沒有當着孩子面抱怨,但孩子其實會敏感地捕捉到家庭中的氛圍。這時候孩子可能就會出現一些與平常不同的舉動:

?不愛粘人的孩子,突然很喜歡纏着父母;

?分房睡的孩子,突然要求一起睡;

?懂事的孩子,突然任性地要求父母一起陪着去學校

……

這些其實都是孩子爲了緩解父母矛盾,所做的措施。孩子擔當了這個家庭的拯救者。

然而這對孩子幼小的心理來說,其實是承擔很大壓力的。他時時刻刻擔憂着父母的關係,生活在不安的環境中,所以他纔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我出現問題了,爸爸媽媽的矛盾就能少一點,吵架就能少一些,他們就都會來一起關心照顧我了。”

但這些其實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能暫時性的調節矛盾。

有師說:別讓孩子成爲拯救者 第6張

對於父母擔任拯救者的家庭來說:

1父母要學會放手,慢慢培養孩子的生活技能;

2.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力,孩子能自己解決問題,不需要家長全權幫助包辦。

對於孩子擔任拯救者的家庭來說:

1.夫妻間的矛盾和問題要及時處理調節;

2.大人之間的事,大人自己處理,不要把孩子牽扯進來。

如此,才能減少生活中的矛盾和衝突,建立穩固的家庭環境。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