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親子活動 > 孩子跌倒後,你會怎麼辦?

孩子跌倒後,你會怎麼辦?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跌倒以後,不同的國度,不同的人,採取了不同的做法。  做法一:扶起來。  這是中國父母的普遍做法。  孩子跌倒以後,中國的家長多半會趕快跑過去扶起孩子,

孩子跌倒後,你會怎麼辦?

孩子跌倒以後,不同的國度,不同的人,採取了不同的做法。

做法一:扶起來。

這是中國父母的普遍做法。

孩子跌倒以後,中國的家長多半會趕快跑過去扶起孩子,給孩子拍着身上的灰,安慰孩子不要哭;有的把小孩扶起來後不再讓他自己走,而是揹着走路;有的朝着絆倒孩子的地出氣,說“這地真壞,看媽媽怎麼打它”,以此來安撫孩子……

曾幾何時,中國父母的做法受到了猛烈的抨擊。 批評者認爲,如此的教育方法使得中國的孩子脆弱、獨立性差、過分依賴父母,並斷言,在父母庇護下的孩子長不大!

做法二 :自己站起來。

這被認爲是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培養孩子獨立性的典型做法。請看從國外回來的一位學者的親歷:

……澳洲人多數帶着兩至四歲的小孩到購物中心玩,因地滑小孩摔倒了,父母都不去幫忙扶起來。看到第一、第二、第三個我都未引起注意,看到第四個、第五個我就有點不理解,向女兒提出了問題:“爲什麼小孩跌倒了大人不去扶起來?”女兒回答我:“這是他們一種好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在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從小就養成獨立生活能力。據澳洲人講,這樣有三種好處:一是讓小孩知道跌倒是自己不小心,今後多注意不要再跌倒了;二是小孩跌倒了,他自己支撐起來,可以鍛鍊小孩的毅力;三是小孩跌倒了,讓他自己爬起來,不嬌慣他,能養成他獨立生活的態度和能力。”

這種做法,被專家學者廣泛推崇,教師與家長亦爭相效仿。

做法三:別急着站起來。

這種方式源於一位旅行者的啓示。

一個旅行者在行進的途中,突然改變了原來選定的路線,決定抄近路前往目的地。沒想到,在他穿越那片看似很平坦的草地時,沒走幾步,腳被什麼東西猛地絆了一下,把他摔了個跟頭。對此,他沒太在意,從草地上爬起來,揉了揉有點兒疼的膝蓋,繼續前行。但是沒走十幾步,他又結結實實地摔了一跤。這一回他沒有急着站起來,而是躺在那裏,一邊揉着受傷的腿,一邊仔細地打量着腳下的草地。

原來,絆倒他的是一個草環,那是一種叢生的植物,用瘋長的、極柔韌的枝蔓編織成的一個很隱蔽的草環。在他跌倒的周圍有很多很多這樣的草環,行人稍不留意,就會絆一個跟頭。待他坐起來,將目光往前一延伸,不由得大吃一驚,掩藏在繁花綠草間的,竟是一片可怕的沼澤。

轉到另一條安全的路上,他仍在慶幸剛纔跌的那個跟頭,更慶幸自己沒有像第一次那樣,漫不經心地急於爬起來,而是細心地查

清了讓自己跌倒的原因,還認真地打量了一下自己原本自信的道路。

事後,他又心有餘悸地聽說,那片隱蔽在草地深處的沼澤,不久前還吞噬了兩個粗心的過路人呢。

所以,當孩子跌倒的時候,先別急着讓孩子站起來,不妨讓孩子看看是什麼絆住了自己,只有找到摔倒的原因,才能不再重蹈覆轍,避免更大的傷害。因爲每個人在人生旅途中,都難免會遭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和失敗,能夠不被挫折嚇倒,勇於從失敗中重新崛起,這

固然可貴,但是善於冷靜地觀察、分析,總結失敗的原因,真正弄清楚究竟是什麼東西讓自己摔了跟頭,從而避免再摔跟頭或少摔跟頭,卻是更可貴的。因爲成功不僅需要信心、激情和堅韌,還需要清醒的頭腦。

再看看孩子們自己的處理方式。

做法四:一起跌倒。

幾個孩子正玩得不亦樂乎,一個小傢伙突然摔倒在地,並立即哇哇大哭起來。一個小女孩一看那跌倒的小傢伙,愣了愣,接着,跑了過去,裝着一下子跌到了,就跌在那小傢伙的身旁。她跌倒了,還笑得咯咯響。那小傢伙一看小姐姐,也笑了,抹抹淚,又玩起來。

在筆者看來,這幾種方式其實無所謂優劣之分。正像一位中國家長所認爲的,孩子跌倒了,把他扶起來,中國式的教育方法照樣出人才呀!  

而且讓孩子自己站起來的做法也未必就是科學的。曾經就有一位家長以“孩子跌倒了,自己站起來”的模式教育兒子,她在踐行這一模式的過程中,即便孩子從很高的滑梯上摔下來,她除了在言語上給予鼓勵之外,不給他提供任何幫助。孩子也確實堅強了很多。但這位家長有一次在家中爬上高凳取東西時,不慎摔了下來,疼得難以支持。她要求站在身邊的兒子扶一下她,可是兒子只是冷冷地站在一邊看着她!在她的強烈要求下,孩子才勉強地把媽媽扶起來,沒有說任何安慰的話。這次意外的摔倒事件使這位家長震驚不小,由此引發了對“孩子跌到了,自己站起來”這一做法的反思。她覺得孩子在“自己站起來”的過程中,固然可以變得“堅強”,但同時也會變得冷漠和缺乏同情心。所以,一味地強調“孩子跌到了,自己站起來”的做法並不可取。在孩子需要安慰的時候,家長有必要伸出關愛的雙手,扶一把孩子。所以,在孩子跌倒以後,家長應根據不同情境,針對不同孩子的不同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

這其中,最耐人尋味的是孩子的做法。那個小女孩當然不會考慮她行動的方式和意義,但她確實是以一個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去感染小傢伙的。小女孩的行動自然而然

,且充滿靈性,沒有刻意雕琢,信手拈來,彷彿生命與生命之間本就該如此。作爲成人的我們,在引導和教育孩子的時候,是否應該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自以爲全智的身份,看看同樣的事件,孩子們會怎麼處理?也許從孩子的身上,我們可以找到教育與生命的本真!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