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親子活動 > 在孩子面前立不下規矩的原因有哪些

在孩子面前立不下規矩的原因有哪些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多父母都會想辦法給孩子立一些規矩。但是往往在孩子面前立不下規矩,那麼其原因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多父母都會想辦法給孩子立一些規矩。但是往往在孩子面前立不下規矩,那麼其原因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在孩子面前立不下規矩的原因有哪些

有不少父母,爲了將孩子培養得更好,也在不斷地學習新的科學的育兒知識,平時還好,可一到給孩子立規矩卻總達不到預計的效果,最後又走回打罵的老路上去了。

在父母交流羣裏,一位媽媽吐槽說:

我感覺專家說的育兒方法,看起來都特別有道理,可實際不好用呢!

爲了更好地給孩子立規矩,我看了不少育兒文章,還有育兒書。然後,碰到實際問題的時候,沒有什麼效果啊!

比如每天的睡覺時間,就是跟孩子鬥智鬥勇的時間,他總是想方設法地拖延時間。說好看完一本書就睡覺;書看完了又說口渴了,要去客廳喝水;喝水途中看到玩具又停下來了。我不斷地提醒他“現在是睡覺時間”,根本沒用!最後,還是動怒了才震懾住他。

爲什麼會這樣呢?難道真的不打不罵立不了規矩嗎?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其實,父母給孩子立規矩的核心是親子溝通,所以,如果立規矩出現問題,那麼我們首先需要在溝通上去找原因。

有研究表明:

在溝通三要素當中,影響力最大的是溝通的動作(佔55%),而溝通的內容只佔7%,溝通的方式佔38%。

溝通的動作不是說要對孩子使用暴力,而指的是父母在溝通時的態度。

我們在學習育兒知識的時候,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溝通的方式和內容這些技術層面的東西上,而更重要的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是否重視孩子的感受,是否感同身受,是否理解、尊重孩子……卻經常被忽略。

這樣一來,我們和孩子的溝通效果自然會大打折扣。

一位媽媽跟我們分享了她給女兒(2歲半)立規矩的經歷:

一天晚上,在所有的睡前儀式都完成後,睡袋都穿上之後,她說要拉粑粑。等我着急忙慌地把她從睡袋裏面拉出來,穿上鞋子,坐在馬桶上,她卻東敲敲西摸摸,一點兒拉粑粑的意思也沒有。

這時,我有點生氣了,蹲下來對她說:“看着我的眼睛告訴我,有粑粑嗎?”她看着我說:“沒有。”

然後,我又把她抱上牀去,重新穿紙尿褲,穿睡袋……可剛一穿好,她又說要拉粑粑。沒辦法,相同的事情只能再重新做一遍。然而,結果也還是一樣的。

不行,我必須給她立個規矩,我需要讓她知道,現在是睡覺時間,不能用謊稱拉粑粑來拖延睡覺時間,於是我對她說:“以後如果說‘要拉粑粑’,就必須認真坐馬桶10分鐘,不能玩別的東西。”

當她幹坐在馬桶上時,覺得無聊想站起來時,我堅定地把她按壓在馬桶上,並提醒她剛纔立的規矩(規則一旦建立,必須要堅定地執行,要不然,就會功虧一簣)。她哭了,又委屈又生氣。她說,自己只是想在客廳玩玩具。

好吧,我控制住崩潰的心情,理智地給了她兩個選擇:①現在玩玩具,明天早上肯定起不來,就不能和大家一起出去玩;②現在睡覺,明天早上一早起來,就可以和大家一起出去玩。如果是平時,她一定會理智地選擇第二個,可誰知,這次她卻果斷地選了第一個,自己走到客廳的遊戲墊上去了。

我倒吸一口涼氣——這套立規矩的方法明明程序都對,可爲什麼會失效呢?

老公看不下去了,把女兒抱到牀上,命令她睡覺,而她又哭又鬧,更加不肯睡覺了。

這時,我好像突然意識到了什麼,試着溫柔地跟她說:“媽媽剛纔生氣,並不是因爲不愛你,而是因爲你到了睡覺時間卻要拉着媽媽玩拉粑粑遊戲,媽媽覺得被捉弄了。媽媽會永遠愛你,也希望你能夠到點就睡覺。”

這句話剛說完,她乖乖躺睡着了,而且第二天她又想玩“拉粑粑”的遊戲時,只要稍微提醒就可以了。

爲什麼最後這句話這麼有效果呢?

因爲態度。

前面已經提到,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態度是比溝通的內容和方式對孩子更有影響力的要素。

而這位媽媽,之前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態度是嚴厲的、不高興的、冰冷的,孩子容易將這樣的語氣理解爲:“我不喜歡你了”“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

這個時候,孩子就進入一種害怕被拋棄而自我保護的狀態,根本聽不進父母講的道理。相反,她想通過不被媽媽允許的壞行爲來試探媽媽對她的愛——她倒要看看,自己做了很不好的事情,父母是不是還能原諒她,愛着她。

而當媽媽收起冷麪孔,溫柔地跟她談心的時候,她感受到了媽媽的愛,重新獲得了安全感,也就不需要把精力放在自我保護上面。這個時候,她才能關注到媽媽說話的內容,也就是規則本身。

有一個家庭,去做家庭治療。當心理諮詢師溫和地跟孩子說“你可以真實地向爸爸表達自己的情緒”時,孩子很認可地點頭。這時,他爸爸在旁邊不解地問:“這個道理我跟你講了很多次,你就是不聽,爲什麼非要別人講了才聽?”

孩子憤怒地說:“你從來就沒有理解過我,我爲什麼要說給你聽?”

心理諮詢師的話,孩子之所以願意聽,就是因爲他感受到了被理解、被尊重。而他的父母呢?當她說出心中困惑的時候,他們卻總是覺得這些都不是問題,或者總是居高臨下地告訴她“應該怎麼做”。慢慢地,她就對父母關閉了心門……

所以,在立規矩的時候,父母在和孩子說話時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發現,在給孩子立規矩時,方法沒有問題,但孩子卻不聽,那麼一定要反過來問自己,是不是自己態度出了問題。

你在說話時,語氣是不是過於嚴厲?

你是不是忘記從孩子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你是不是忘記傾聽孩子的心聲?

你是不是沒有尊重孩子的想法……

孩子只有在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着的、被理解的、被尊重的時候,纔會靜下來聽你的話。

否則,你學到的育兒技巧,都是假把式。

除此之外,立不好規矩,還可能是因爲下面的原因:

① 隔代教育家庭,規矩往往不一致,孩子無所適從。

琪琪飯前想吃零食,被媽媽拒絕了,一臉不高興。奶奶看在眼裏,很心疼,就偷偷給了琪琪一塊餅乾,還囑咐琪琪別告訴媽媽。

奶奶的舉動,讓媽媽非常不高興。但爲了不起家庭衝突,媽媽也沒有再說什麼。

這個場景,可能在大多數三代同堂的家庭裏常常上演。當爸爸媽媽立場堅定地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爺爺奶奶往往就會替孩子求情了,甚至會用自己的權威來壓制爸爸媽媽。

這種情況是給孩子立規矩的大忌。在給孩子立規矩的過程中,所以撫養人的態度都應一致,即使有不同的意見,也不要當着孩子的面互相指責。否則,孩子很快會找到家長之間的“空子”,會因爲有老人的撐腰,變得不明是非、不講道理、難以教育。而且,這種局面一旦形成,想要扭轉就會更加困難。

② 想用改變規矩來討好孩子或逃避內疚。

希希媽媽近來工作特別忙,陪希希的時間很少。這天,希希飯前哭鬧,想吃糖果。

媽媽想到自己最近陪希希的時間太少,內疚之情油然而生,就沒有阻止她。甚至,有一次,媽媽還主動拿了希希最愛吃的棉花糖,在飯前給希希吃。聽到希希說:“我最喜歡媽媽啦!”媽媽心裏十分滿足。

希希媽媽的做法是錯誤的。既然立下了規矩,就應該去遵守執行,一旦讓孩子覺察到規則是可以改變的,他就可能會不斷地打破規則,來試探規則的底線——哭鬧是孩子試探爸媽的一種方式,如果孩子哭鬧就無原則地順從他,他就抓住了大人的弱點,並且一再用這種方式滿足自己的願望。

在孩子的教育中,如果是立下的規矩,那麼無論時間、地點、場合,都要去遵守。

而對媽媽來說,如果意識到自己陪伴孩子比較少,應當在陪伴上多花時間,而不是向規則妥協,換取孩子的好感。

③ 靠打罵不能真正建立起規矩

不少父母(文章開頭就提到了),一旦費心給孩子立了規矩孩子卻不聽,就容易有挫敗感,覺得自己已經付出了這麼多,學了這麼多的育兒知識,也同樣沒有效果,還不如用打罵的老辦法——又省事兒又有效。

所以,這個時候的打罵孩子,其實更多的是在發泄對自己的不滿。而對孩子而言,打罵也並不能幫助他們將規則內化,建立起真正的規則意識。如果孩子在被打後順從,那也因爲害怕被打的疼痛而暫時“聽話”,一旦打罵他的人不在身邊,他就可能又會違反規則。

如果是叛逆期的孩子,你的打罵可能會遭到孩子的反抗,更加不願意遵守規則。

更糟糕的是,打孩子還向孩子暗示了一切問題都可以運用暴力來解決,還會讓孩子認爲“打他們所愛的人”是對的。這種認知會對孩子未來的親密關係造成潛在影響,並且會增大孩子成爲家庭暴力受害者或施暴者的可能性。

總之,如果孩子不遵守規則,我們需要做的不是自責,不是打罵孩子,而是要去思考:

我們立規矩的時候,態度是不是尊重和有愛的,有沒有考慮到孩子的自主選擇權?

我們建立的規則合不合適,需不需要做出適當的變化。

話說回來,如果你控制不住情緒而兇了孩子、打了孩子,一定要及時去修復關係。

然後,再回過頭來和孩子一起來討論規則,因爲規則只有在有愛的、平等的溝通中才能被孩子接納和認同。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