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風靡全球的林肯公園主唱自殺,被爆遭遇性虐待6年

風靡全球的林肯公園主唱自殺,被爆遭遇性虐待6年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4.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段時間,“知名大V疑似戀童癖”“林肯公園主唱自殺,曾遭受長達6年性虐待”,一樁樁一件件越來越多的兒童性侵、戀童癖事件被訴諸網、報端之後,許多父母有後怕,有憤怒,也有深深的憂慮……

孩子被性侵之後,爲什麼不願意告訴家長?我想,弄清楚這個問題很有必要。

1

林肯公園是一組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搖滾樂隊,風格激昂,金曲無數,在全球樂迷心中,林肯公園有着不可替代的影響力。

主唱Chester Bennington的嗓音是黑暗中的燎原星火,通透嘶吼的聲線激勵了無數個手足無措的靈魂。

他的音樂很治癒,笑容卻又疏離,這個看似熱情入世但又遺世獨立的音樂巨匠,7月20號在房間上吊自殺,年僅41歲。

風靡全球的林肯公園主唱自殺,被爆遭遇性虐待6年

也許上帝喜歡流金,喜歡搖滾,亦或是不想看到他這麼痛苦,所以帶走了他。

一片譁然下,粉絲只能衝着那個看不到背影的方向擺擺手,說聲告別。

但願天堂沒有孤獨和苦難,只有釋然和音樂。

其實,Chester的很多歌詞中早有預兆:“我曾努力過,走到這不可挽回的一步,最終纔看透,一切都是徒勞。”

他吟唱過不少“遺言”,只不過沒有人相信他真的會離開罷了。是啊,他鼓舞了許多聽者,卻唯獨拯救不了自己。

41歲的他卻依舊停留在7歲那年的恐懼與痛苦中,30餘年白駒過隙,他依舊不能脫離苦海。

風靡全球的林肯公園主唱自殺,被爆遭遇性虐待6年 第2張

2

7歲那年,Chester被一個成年男性毆打併性侵了。那時候的他,分不清對方在做什麼,只是覺得自己很痛。

Chester的父親是一名調查虐童的警探,可是那時候的他,卻沒有選擇告訴父親。

他用沉默和隱忍來對抗對方的侵害,讓步換來的是日復一日的噩夢。

Chester遭遇的性侵和毆打,長達6年。

他照樣每天和父親一起吃飯,彷彿痛苦的經歷從未發生過。雲淡風輕的表面下,Chester承受的是無盡的恐懼與掙扎。

風靡全球的林肯公園主唱自殺,被爆遭遇性虐待6年 第3張

6年後,他終於決定告訴父親,並希望得到幫助,但是父親通過調查發現,性侵他的那名男性曾經也是性侵受害者,於是父親決定不再追究。

被性侵的童年陰影,折磨了他30餘年。

曾經有人問他,爲什麼不在第一次受到侵害的時候就向父親求救,他回答:“我不想讓父親認爲我在撒謊,也不想被當成同性戀,當時認爲告訴父親,是沒有用的。”

風靡全球的林肯公園主唱自殺,被爆遭遇性虐待6年 第4張

生活中,許多遭遇性侵的孩子都和Chester一樣,對受侵害事實選擇沉默,“沉默的螺旋”成爲助長兒童性侵的沃土。

這不得不讓人疑問,爲什麼孩子受到性侵後,不願告訴父母呢?父母的哪些做法,切斷了孩子的求救意識呢?

1、用性教育鑄造孩子的保護鎧甲

兒童心理學上有一個名爲“白板說”的概念,兒童的心理如同一塊白板,成長就是父母教育在白板上建立聯結的過程。

可是就目前的大環境看,中國兒童性教育的“白板”,還很空。

在一個兒童性侵案件的紀錄片中,被侵害的孩子像只受驚的小獸,坐在桌子前雙手交叉,把頭低得特別低,怯懦又小心翼翼地一問一答。

那一刻,他們並不把自己當成受害者,而是犯錯的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便是性教育的缺失。

據統計,中國青少年的性知識大多來源於書,影視劇,父母教育的概率加起來只有4%,遇到性問題時,不到10%的孩子會去問父母,剩餘的孩子會選擇“悶在心裏”。

風靡全球的林肯公園主唱自殺,被爆遭遇性虐待6年 第5張

其實,孩子在3歲之後就已經形成了自我意識,這時候需要對兩性產生認知,對性侵產生自保行爲。

可是許多寶媽對孩子(尤其男孩)的性教育十分疏忽,電視上播放類似的畫面時,寶媽下意識就去換臺。

孩子其實能感受到父母對此的排斥,如果父母沒有及時進行解釋,孩子會自動把這件事歸類爲“父母嫌棄的事”,長此以往,便成爲“羞恥的事”。

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其實是給孩子加一層防護鎧甲,這是對兒童性侵最好的預防。

寶媽可以藉助兒童性教育普及的畫冊對寶寶進行性概念的講解,用最專業的名詞進行性器官的介紹,溝通時要像介紹胳膊,手指一樣自然。

還要告訴寶寶,如果有人摸得讓他不舒服,就一定要反抗,勇於說不。

最重要的是,寶媽一定要讓孩子明確,這不是他的錯,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

風靡全球的林肯公園主唱自殺,被爆遭遇性虐待6年 第6張

2、克服粗暴型教育,提升孩子的依賴感

我曾看到這樣一個新聞:5歲的小女孩被同學的爸爸猥褻性侵,但她並沒有告訴父母。直到父母看到了傷痕,才明白孩子受到了侵害。

父母很生氣地逼問她爲什麼不說,小女孩坦白回答:“我怕你們打我。”果然,話還未說完,父親就真的打了她一巴掌。

“我怕你們打我。”是孩子不打算告訴父母的原因。

鮑爾貝的依戀理論提出,“兒童的依戀有着深刻的生物根源,他們渴望待在父母身邊,降低風險指數。”

可是一些家長奉行的教育心經,阻斷了孩子的依戀,而是讓孩子學會怕。

要知道,嚴厲生畏,粗暴生恨,這種粗暴型的教育方法,不是征服,而是降服。

風靡全球的林肯公園主唱自殺,被爆遭遇性虐待6年 第7張

孩子雖然小,但是心底裏藏着一套權衡標準,如果平時在家中被打怕了,那麼“向父母求救”這個選項就會被他放棄。

他們秉承的原則便是,既然在外面也捱打(性虐待),在家中也捱打,那麼權衡下來,還是保持沉默不再聲張,只選擇一邊捱打就好。

從現在起,做好預防措施,防止自己變成孩子恐懼的人。

戒掉粗暴型教育,不要再用打來控制寶寶,平時多調整自己說話的語氣,對孩子採取平等式的溝通。

如果孩子已經對你有恐懼,那麼你就要多一些包容與耐心,擁抱並親吻他們,這些親暱的身體接觸是創後良藥。這樣他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就敢於並且樂於告訴你。

風靡全球的林肯公園主唱自殺,被爆遭遇性虐待6年 第8張

3、避免過度反應與忽視,培養親子間的信任

一位媽媽在微信上向我求救,她說自己的孩子萌萌和幼兒園的小朋友鬧了點不愉快,萌萌告訴了媽媽,媽媽十分生氣,直接找到幼兒園去大鬧,狠狠批評了對方。

之後對方的父母也趕到幼兒園,雙方由劍拔弩張的對峙變成爭吵、推搡。

這件事之後,萌萌被班裏的小朋友孤立了,好像大家都怕萌萌的媽媽,誰都不願意和她玩。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孩子本來遇到事情是會求助的,但是父母的過度反應,有時可能會讓事情變得更加難以控制。

除了萌萌媽媽這種過度反應,有些寶媽則表現得沒什麼反應。

回想一下,這些場景發生在你和孩子之間嗎:

“媽媽,今天老師罰我進辦公室了。”

“說明你做錯了,老師是爲你好。”

“媽媽,我不想和姑父一起去遊樂園了。”

“姑父這麼疼你,你這孩子怎麼不知道好歹呢?”

“媽媽,你能給我換個家教老師嗎?”

“你又想偷懶對不對,告訴你,沒商量。”

很多時候,性侵都是師源性性侵和熟人性侵,孩子的試探性求救,但都被家長忽略和反駁。

美國行爲心理學家華生認爲,“兒童具有刺激-反應的學習過程,長時間的失望刺激會讓其擁有放棄的反應模式。”

而孩子心中有一個計分器,如果他曾經向父母求助過,但是發現根本沒什麼用或者會變得更糟時,那麼以後遇到任何事都不會求助,因爲他不相信父母都夠處理好。

風靡全球的林肯公園主唱自殺,被爆遭遇性虐待6年 第9張

想獲取孩子的信任,就要學會重視他說的每一句話,當孩子向你傾訴時,你要耐心地注視着他的雙眼,讓他知道你是在意並且相信他的意見的。

平時幫助孩子處理事情的時候,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防止事情變更糟透支孩子的信任。

比如幫助孩子處理人際糾紛時,要辯證地分析問題,冷靜地找到對方的家長,商量出解決方法,達成共識後引導孩子自己進行協商與和好。

在平時的積累中,讓孩子明白你是一個能夠幫助他解決煩惱的好媽媽,當他真的遇到性侵威脅需要幫助時,一定會向你求救。

如果孩子經歷了創傷,那麼媽媽也要耐心地與孩子進行溝通,傳達“我依然很愛你”的信息,讓孩子相信你對他的愛足夠多。

其實風箏也有恐高症,但是它相信牽着它的人。這個世界有傷害和黑暗,小人國的孩子也會恐懼,還好,他們還有你。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