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注意:7秒鐘沒收到迴應,孩子就會有受挫感!

注意:7秒鐘沒收到迴應,孩子就會有受挫感!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準確而及時地迴應別人,這不容易做到,不過,比這一點更關鍵的,是我們首先得意識到,我們那些關於互動的人格特徵,並非就是天生的,而是在生命早期形成的,但它可以改變。

注意:7秒鐘沒收到迴應,孩子就會有受挫感!

  7秒鐘沒收到迴應,孩子就會有受挫感!

"呵呵",這兩個字,被一個網絡調查評爲"2013年度最傷人聊天詞彙"。 "哦",則在另一個類似網絡調查中摘得桂冠。"呵呵"與"哦"等類似詞彙,爲何會如此傷人?因爲,它們不是一個真正的迴應。你如何發出自己的聲音?你如何迴應別人向你發出的聲音?這是溝通能力的基本。

很多成年人感覺到,若對方沒有迴應或不及時迴應,自己的情緒會產生巨大波動。幼小的孩子更是如此。所以,許多客體關係心理學家們都講到一點:對幼童來說,無迴應之地即是絕境。並且,幼童獲得迴應的數量和質量,將決定他未來的溝通能力。

  媽媽7秒不迴應,孩子就有受挫感

弗洛伊德的着作《性學三論》中講到一個故事:一個3歲男孩在一間黑屋子裏大叫:"阿姨,和我說話!我害怕,這裏太黑了。"阿姨迴應說:"那樣做有什麼用?你又看不到我。"男孩回答:"沒關係,有人說話就帶來了光。"

沒有迴應,就是黑暗;有迴應,就有了光。

不僅要回應,而且迴應要及時。最新研究發現,若嬰兒向媽媽發出信號,而媽媽能在7秒內給出準確迴應,嬰兒就沒有受挫感。若超7七秒,受挫感就會生出。若總是受挫,甚至總是徹底受挫——媽媽基本不迴應,那麼,嬰兒就會減少甚至再也不向媽媽發出呼應。嚴重的“宅”,極可能都有這樣的背景。

  媽媽的迴應,確認了孩子的存在感

這樣說,可能會讓人感覺到很大壓力。其實,準確迴應並不是特別難。一個網友講到她的故事:

兒子和外婆玩,我就去洗臉。他瘋得很高興,突然跑來說:媽媽,媽媽。我對他說:嗯,媽媽在洗臉。我突然意識到他是想告訴我他很高興。我說:你是不是很高興啊?他"嗯"了一下就自己跑開了。

很多哲學家表達過這一觀點:你存在,所以我存在。放到這個故事中,其意思即,媽媽迴應了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在那一刻被確認了,於是存在了,因爲媽媽在這一刻是存在的,孩子也有了存在感。

如總是有精準而及時,甚至是同時的迴應,那就成了最迷人的事情。電影《鐵甲鋼拳》,對這一渴望進行了最迷人的刻畫。十一歲的男孩麥克斯,找到了一個鏡像拳擊機器人亞當,最終在拳擊界創造了一系列奇蹟。這個機器人,有一個特點,即百分百地,按照鏡像的方式,精準地迴應麥克斯的動作,這給了麥克斯巨大的快樂。

  無迴應的絕境,衍生出有問題的溝通方式

若孩子總處於無迴應的絕境,那長大後會衍生出很多有問題的溝通方式。

1.報復心理

一女子和父親吵架,憤怒之下回到房間,將門猛力帶上。父親叩門,她就是不開,並且心裏有恨恨的快感升起:你們很少迴應我,讓你們嚐嚐沒有迴應的感覺!

這是報復。關於這種報復心,電影《殺死比爾》中有刻畫:白眉道長給少林寺方丈打招呼,但沒得到迴應,而後白眉滅了少林。睚眥必報,總是因太渴望獲得所有人每時每刻的愛與認可。

2.被瓦解感

幼時總是生活在無迴應之絕境的人,甚至會形成這種心理:精準的迴應,會讓他有被瓦解感。因爲,幼時總處於匱乏迴應的狀態下,他早已棄絕了對迴應的渴望,並在極有限的迴應和孤獨中形成了一個脆弱自我。這個脆弱自我,只有在基本孤獨偶爾有迴應的狀態下,才能保持一種慣性的平衡,但精準的迴應,帶着深切共情的理解,會瞬間穿透他的自我,喚起他對迴應的強烈渴望與恐懼,這強烈的情緒幾乎要衝毀他的自我之殼。這樣的人,他們都會成爲如孤魂野鬼般的存在。

3.認知治療幾乎不可能

在無迴應之絕境下長大的人,認知治療會是幾乎不可能。一來訪者,長時間內,諮詢中我說了什麼,她甚至聽不見。隨着時間的推移,一次次精準迴應的累積,她逐漸能聽到我說什麼。這也是因幼時嚴重缺乏迴應,她的自我,幾乎沒有將他人納入。

個人,他能共情別人,都是因先得到了足夠多且好的迴應。那些安靜又孤獨的人,其安靜即,不向別人發出自己的聲音,也不求別人迴應。同樣,他們也很難迴應別人。一位看上去超安靜的女子說,她封閉自己,不求別人關心,也不關心別人。關於童年,她最常有的記憶是,媽媽痛苦,她逗媽媽,但媽媽板着臉沒做任何迴應。

  關於互動的人格特徵,並非天生

準確而及時地迴應別人,這不容易做到,不過,比這一點更關鍵的,是我們首先得意識到,我們那些關於互動的人格特徵,並非就是天生的,而是在生命早期形成的,它可以改變。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