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怎樣對待孩子的童年創傷?

怎樣對待孩子的童年創傷?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怎樣對待孩子的童年創傷?

親密的需要:

親密關係,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關係。因爲,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中,它最沒有距離。沒有距離的接觸,是我們生就的需要和渴望。有一個經典的絨猴實驗。心理學家在籠子裏,給幼小喪母的猴子安排了兩隻假猴子。一隻用鐵絲做的,負責餵養幼猴母乳;一隻是用絨布做的。實驗者發現,除了吃母乳,幼猴在玩耍或受驚擾時,都喜歡呆在絨布猴子的身邊。這說明,除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外,幼猴最需要的是溫柔的觸碰。

“一個人面對一件恐懼的事情,第一個反應就是找個安全的角落躲起來。當你不強大,安全的地方又離你很遠的時候,感覺是很絕望的。兩軍對壘一定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足夠逃離危險的距離,這就是爲什麼人長大以後有距離感。”清華大學心理學家劉丹說。我們可以觀察一些剛剛學會爬的小孩子,他帶着強烈的好奇掙開媽媽的臂膀往前爬,爬到一定距離就回頭看看媽媽,如果媽媽還在那兒,他就會繼續向前爬。這些試探都是表明,孩子和媽媽分離,但還會感到強大的力量。劉丹認爲:“有安全感的孩子,和母體很熟悉了,就要慢慢地離開,離開又有點擔心,回來一點,再離開,每次都是這樣反覆,這個思想就在他心裏了:不管在哪都有人愛我。”

事實上,觀察我們自己或周遭的戀愛故事,如果情感衝突由強烈的控制、懷疑、焦慮所主宰,那麼核心問題一定是沒有形成一個有安全依戀的關係。

母親的重要性:

當代職業女性因爲種種藉口和原因出現的“只生不養”的行爲,我們稱之爲“親生後母”。隔代撫養(包括保姆、親人代養的形式),阻斷了父母親與孩子之間最直接、最重要的情感聯接,事實上,“很多人不在父母身邊長大,但並不一定有情感問題。有問題的是沒有處理好的分離創傷。”嬰兒首先需要的是一個相對穩定的養護關係。很多沒有處理好的,成人後不能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在愛人面前,內心已熱烈得不行了,外表卻還是那麼羞怯冷淡。

 對生命和愛的信任:

《嬰兒心理學》的作者、心理學家孟昭蘭說過,一個好的養護者,最重要的素質是敏銳,對嬰兒表達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能夠給予恰當、敏感的迴應。“決定嬰兒依戀安全性的是做父母的質量,而不僅僅是數量。”這恰恰纔是真正的難度。研究顯示,嬰兒的哭聲,分貝之高,造成的噪音強度,超過一個轟鳴的電鑽。

在三歲以前,沒有語言的協助,幼兒很難準確解釋自己的要求,如果我們是一個粗心的成人,一個不懂辨別細微情感的成人,一個缺乏生活經驗的成人,或者一個被工作搞得筋疲力盡、焦躁的成人,是很容易不知所措的。而這正是情緒穩定、閱歷豐富的祖父母輩可以給予的。

“孩子在誰身邊生活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成人投射出的對生活的態度。”年齡不是養護者好與壞的指標,有的人30歲,思想卻很老。比如說天很冷,小孩把手套摘下來就去玩,年輕的父母就說,會感冒的,可是有些老人就不在意,玩就玩吧。不介意,不緊張,就是對生命本身很相信,他反倒是年輕的。而把孩子看得弱不禁風,就是暗示孩子生命是脆弱的、不值得信任的。“一個人怎樣對待生命,對待世界,對待自己,就能看出從小受了什麼影響。如果你和一個你覺得很溫暖的人在一起,你就不覺得冷;和一個冷冰冰的人在一起,溫暖的天氣你也覺得寒冷。”愛也是一樣。

我們的依戀類型:

  以下的描述哪些最符合你的感受?

  A、我感覺與別人接受相對容易,依賴他們以及讓他們依賴我都感覺自在。我不會常擔心遭人遺棄或別人與我太接近。

  B、與別人接近會讓我感覺不自在;完全相信別人是很困難的,如果別人靠得太近,我會緊張。如果愛侶過於親暱,我會不自在。

  C、我常擔心伴侶並不是真的愛我,或者不想和我在一起了。我想完全地與另外一人融爲一體,而這一慾望常常會把別人嚇跑。

第一種情感類型是“安全型”,第二種是“迴避型”,第三種是“焦慮矛盾型”。

有愛心的撫育者總是在孩子需要時出現,這會讓孩子很舒適地享受關心和愛護,覺得他人是安全和親切感的可靠源泉。這樣的孩子會發展出安全型的依戀方式:喜歡與人交往,容易有信任感; 而另一些孩子,獲得的關照是不可預期的,經常不一致,有時熱情備至,有時心不在焉,就會產生冷漠、複雜之感,因爲不知道何時養護者會回來保護他們,就會變得緊張和過分依賴,表現出過分的需求,該依戀類型就是焦慮矛盾型;

一些孩子發現他們的養護人心不在焉,勉爲其職,甚至有時會敵對、兇狠,他們就會意識到他人是靠不住的,在人際關係上退縮不前,儘量迴避相互依賴的親密關係,表現出迴避型的依戀方式,他們容易猜忌生疑。

大規模的調查發現,60%的人都是安全型的,25%是迴避型的,10%是焦慮矛盾型。安全型的人更容易擁有放鬆、舒適的親密關係。

依戀類型,一旦確定,就會相對穩定而持久。但童年的影響並非具有終生決定性。和父母的關係修復,遇到一段充滿包容的愛,都會影響甚至改變我們的依戀類型。

一個好好的人,一旦跟其談戀愛,一起生活,時間常了,關係深了。就會出現很多不可理喻的行爲。很大程度上,當一個人進入親密關係比較深的時候,其在普通人際中無法暴露出來的各種創傷,都會慢慢暴露,也就會出現各種怪行爲。這個現象是在說,他覺得這個關係足夠安全,他想通過這個關係修復早年的創傷。這是一個無意識的過程。而且伴侶雙方,在親密關係越來越深的時候,這種東西會越來越多。親密關係在這個階段就會變得非常艱難。

我們一般的感受是,談戀愛的時候好好的一個人,怎麼真的處久了,出來那麼多不可理喻的怪毛病,他對我,比普通人還惡。在某些特定的時候,他的確對你比普通人更惡的,親密關係是一個深度的交流,在普通關係中無法觸及的創傷,在親密關係中很容易被觸及。因爲覺得親密關係安全,創傷會被引發出來。

要是創傷在親密關係中被修復了,關係就繼續往前走,否則,在親密關係中就很可能出現二次創傷。

很多人根本沒有諮詢的專業處理創傷的能力,而且創傷各有不同,沒有人有處理各種創傷的專業技術。難道創傷就無法處理了嗎。不是,愛的能力可以廣泛的處理創傷的。愛就是理解,接納,無條件接受對方的進步,在這種沁潤了,很多創傷都會慢慢的被修復。

創傷的處理與修復,是需要在一個親密健康的關係中進行的,就如自我是需要在一個健康的關係的土壤中成長是一樣的。

創傷多的人,想幸福,就需要付出比創傷少的人更多的艱辛,而且很不容易。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