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自私的我”——解讀孩子的自我意識敏感期

“自私的我”——解讀孩子的自我意識敏感期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科學家們用了一個簡單的“點紅實驗”:在孩子鼻上抹點胭脂,小年齡的孩子會去摸鏡子,而大一點的孩子會去摸自己,這表明此時孩子已經知道鏡子裏的人是他自己,他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自我覺知。

科學家們用了一個簡單的“點紅實驗”:在孩子鼻上抹點胭脂,小年齡的孩子會去摸鏡子,而大一點的孩子會去摸自己,這表明此時孩子已經知道鏡子裏的人是他自己,他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自我覺知。

孫瑞雪說:自我意識敏感期是所有敏感期中最重要的,因爲我們將來要成爲什麼樣的人,我們的未來是不是很強大,這樣一個強大的能力,都來源於一個自我意識形成的敏感期。

“自私的我”——解讀孩子的自我意識敏感期

案例1

小小開始“護”自己東西應該是在一歲左右,自己的媽媽不能抱別的孩子,自己的車別的小朋友不能摸不能朋友,自己的玩具自己玩,但是對吃的東西比較大方。一旦有孩子侵犯到他的車、玩具,她會動手打人、推人。因此小小的名聲不太好,落下了喜歡打人的頭銜。

今天上午小小騎着自己的車出去了,回來的時候奶奶很生氣的說:這娃娃小氣的很,那麼自私,自己的東西別人摸都不能摸,又哭又鬧還打人。我對奶奶說:她不願意,你就別把車給別人騎。奶奶繼續嘮叨:曉得現在的娃娃咋那麼自私哦,早先的娃娃哪像這樣子哦。

“自私的我”——解讀孩子的自我意識敏感期 第2張

案例2

小區有老太太帶自己的孫女,曾經一次摸妞妞的車,妞妞不樂意拍了小丫頭一巴掌,我讓妞妞道了歉。老太太對我說:這小區就你家孩子愛打人。 我很不好意思的道歉:“她不是有意的,只是比較護自己的東西。”

此後,只要妞妞一靠近該小女孩,老太太就把孫女拉走了,妞妞在老太太的眼裏顯然是個洪水猛獸。

“自私的我”——解讀孩子的自我意識敏感期 第3張

這樣的場景似乎很熟悉,大人有時候常常希望孩子大方一些,把吃的、玩的和別的小朋友分享,可是小朋友卻很不配合,或者甚至“大打出手”,這也讓大人頗沒面子。

從開始說“我”、說“不”到打人咬人,再到模仿他人,漸漸的孩子有了自我意識,這時孩子出現最多的現象是劃分“我的”同時通過說“不”,使用自我意志,感覺我說了算是最重要的,如果發生不符合他心意的事情,就會大哭大鬧,孩子表現的完全以“自我爲中心”。

這種現象會出現在2-3歲,但是切忌不要和孩子鬥爭,也不要和孩子較勁,更不能用“你真笨”“真不聽話”這種一概而論的方式進行指責,這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形成錯誤的自我評價。那麼,該如何解讀孩子的自我意識敏感期呢?

當孩子說:“打死你”時

兒童不是打人的意思,是排除的意思,兒童認爲我要排除你,你應該立刻就消失,但是你還存在,我就用手來排除你。

過了幾個月後這個敏感期就會自然過去,兒童知道可以透過別的形式來進行。

爲什麼總說“不”?

吃飯嗎?不。上廁所嗎?不。洗澡嗎?不。。。,其實不用和他商量,抱着他走就行了,依然可以讓他說不,這樣既不破壞孩子的敏感期,又做了我們該做的事情。

家長們:孩子是不是自私?

家長認爲和其他孩子分享是美德,但是,在一個生命什麼都沒有擁有的情況下,就讓他去分享,這是一個錯誤的想法,先讓他擁有然後再分享。孩子有權利決定自己的東西是否分享,父母不應用自己的道德觀判斷孩子。

我們需要明白,這是孩子在自我意識發展過程中的正常表現,因此,即使孩子不願意分享時,我們也要尊重他的所有權,“我的東西我做主”。此時,家長能幫助孩子的不是讓他一定要把自己的東西分給別的小朋友,而是幫助孩子區分哪些是他自己的東西,他可以做主,而哪些是別人的東西,他不能做主。只有當孩子逐漸清晰“我的”和“你的”界限時,他就會願意用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進行交換,也就真正學會了分享——“我的東西大家用”。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