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班杜拉心理學實驗的啓示:父母如何做好榜樣?

班杜拉心理學實驗的啓示:父母如何做好榜樣?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4.4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的任何攻擊性行爲,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原因。如果孩子在家庭暴力的環境下成長,目睹施暴過程,他變成攻擊性人格的可能性就會大得多。

早在50年前,美國當代心理學家班杜拉做過一項有名的實驗——波波玩偶實驗,就成功地演示了孩子是如何學會攻擊性方式的。

有36位男孩和36位女孩參加實驗,年齡3-6歲,平均年齡不到4歲半。

大體上,班杜拉的實驗是將孩子們置於兩組不同的成人模特當中。一組是具有攻擊性的模特,另一組是非攻擊性的模特。在觀察了成人的行爲之後,再讓孩子們進入一個沒有模特的房間,觀察他們是否會模仿先前所見到的模特的行爲。

具體的實驗過程是這樣的:

實驗員把一個成人演員帶進遊戲室,讓他坐在凳子上,參與孩子們的活動。

在非攻擊性一組中,成人演員在整個過程中只是擺弄玩具,完全忽視了波波玩偶;而在攻擊性一組,成人演員則猛烈地攻擊波波玩偶——把波波玩偶放倒在地,騎在上面,猛擊它的鼻子,拿起錘子敲打它的頭部,猛烈地在空中摔打玩偶,在房間內把它踢來踢去……這一攻擊性行爲連續重複三次。除了對玩偶的身體的攻擊之外,成人模特還有語言的攻擊,如“踢死它”,“慫包軟蛋”。當然,成人模特也附加有非攻擊性詞語:“這是個強硬的傢伙”,“它還會回來的”。

班杜拉心理學實驗的啓示:父母如何做好榜樣?

10分鐘之後,兩組孩子們分別都被帶進另一個房間,那裏擺放着洋娃娃、消防車模型和飛機模型等吸引人的玩具。孩子們同時被告知,不能玩這些玩具,讓他們產生一種挫折感。

最後,孩子都被帶進最後一個實驗室。這間房子裏有幾樣“攻擊性”玩具,包括錘子、標槍,還有用鏈子吊起來的塗成臉龐形狀的球,還有波波玩偶。房間裏也有其他非攻擊性玩具,包括蠟筆、紙張、洋娃娃、塑料動物和卡車模型等。每個孩子都被允許在這個房間玩20分鐘。

經常觀察從鏡子裏觀察每個孩子的行爲,發現:

成人演員不在場的時候,觀察暴力行爲組的孩子們傾向於模仿他們所看到的暴力行爲;未觀察暴力行爲的那組孩子們(無論性別)比其他孩子的攻擊行爲表現更弱。

換句話說,觀察暴力行爲組的孩子的攻擊性行爲比觀察非暴力行爲組的攻擊性行爲要多得多。這一結果也驗證了班杜拉的理論。

班杜拉由此得出結論,成人的暴力行爲引導了孩子的暴力行爲。他還說,實驗結果證明,在未來受到攻擊時,觀察暴力行爲的孩子更傾向以暴力的方式做出反應。

▌班杜拉實驗的重要啓示:育兒先育己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爲,人的一切社會學行爲都是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通過對他人示範行爲及其結果的觀察學習而得以形成的。孩子通過觀察榜樣的行爲獲得學習,因此榜樣對孩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響。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父母無疑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樣。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會看在眼裏,並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他。所以,育兒先育己,這是班杜拉實驗給我們早期教育的重要啓示。

▌父母做好榜樣的6個建議

給孩子做好表率,的確是一項大工程。但也並非沒有規律可循。下面是我的幾個原則性建議:

我們要時刻記住自己的“父母”角色父母跟孩子是獨立的兩個人,所以請不要固執於自己的權威;父母對孩子肩負有天然的責任、義務,所以請保持自己角色的成長,不要放棄了自己“教養”的責任。生而不養,非父母。

有話好好說,提前說。

你可以不懂任何溝通技巧。但請別總是大呼小叫、動不動就厲聲批評,再或者每每溺愛到完全對孩子的不合規行爲不表態、不吭氣,這都不對。

如果你對孩子有期望,直接告訴孩子,這樣孩子才能知道哪些行爲父母更能接受,哪些不行。不要等孩子違背了你的意願,上來就給以武斷的批評,這往往會讓孩子找不到北。

給孩子立規矩也是,提前告訴孩子,並跟孩子約定好。孩子有問題行爲,也請溫和堅定地堅持你的規矩,而非失控式的批評打罵。

先聽孩子說,我們再說。不嘮叨。

遇到任何事,先給孩子表達自己的機會。問問他們如何想。客觀給出你的想法。最後的決定請孩子自己做。不要總強迫孩子必須要聽自己的。這往往沒用,你知道的。分清楚哪些是孩子自己的事,比如吃飯、睡覺、寫作業、玩什麼玩具、上哪個培訓班等,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大人都需要留給孩子自己做決定的權利。

另外,沒人喜歡聽嘮叨。孩子們尤其如此。

注意自己的言行,你的孩子一直在觀察你。

若你希望養出一個快樂的孩子,你先學會快樂。若你自己就不愛讀書,或者不怎麼讀書,別批評孩子不讀書。

? 享受任何一次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

若有一天,你的孩子再也不來麻煩你,那說明你的孩子不再需要你了。那些親密的日子真的沒幾年。更爲重要的是,那短暫的幾年,對孩子的一生都有着極爲重要的意義。所以,你愛孩子的話,請把最寶貴的東西——你的時間給他們吧。

父母也是真實世界裏頭的普通人,不是超人。

我們都是普通父母,也許大部分都只是在及格線以上。但這有什麼要緊呢。不完美同時也意味着鮮活,有持續變好的機會。恰是那種充滿希望的、持續前進的過程才最美。

所以,不要苛求自己,不要隨隨便便就內疚,並因此變得對孩子忽冷忽熱,一會兒失控一會兒又過度補償。這樣不僅補償不了,還會給孩子帶去傷害。

要知道,作爲父母你可以發脾氣。可以出現錯誤。也可以在出了錯誤後跟孩子道歉。總之,事情的關鍵在於,意識到問題後,我們要有轉變。

▌請警惕另外一個“不會動”的榜樣

最後,我要說的是,除了父母的榜樣之外,6歲前的孩子們還有另外一個“不會動”的榜樣,它的影響力也不可小覷,那就是大衆傳媒。經實驗驗證,電影、電視等都可能成爲孩子學習模仿的對象,在試驗中,看過暴力影像的孩子普遍比實驗對照組的孩子的攻擊性強。這也提醒父母,要儘可能避免讓孩子看到有暴力情節的電視、電影。

在現實生活中,有時候讓孩子接觸攻擊性行爲是不可避免的。比如,看到別的小朋友打架,不小心讓孩子看到有暴力的電視情節等。請父母一定要及時告訴孩子:這是不對的,並對這種攻擊性行爲表示反感和批評。——在班杜拉的另一個實驗中,他發現,當對成人演員的攻擊行爲表示讚賞時,孩子就更喜歡模仿攻擊行爲,如果孩子看到成人演員因攻擊行爲受到懲罰或譴責時,他們的模仿就會少一些。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