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智力發展 > 姓氏的起源手抄報圖片

姓氏的起源手抄報圖片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6.5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手抄報一:百家姓起源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姓是作爲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

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爲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爲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爲姒。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爲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

祝融之後,爲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夏、商時期,貴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爲氏,意思相當於家或族。夏王室爲姒姓,另有霸主昆吾爲己姓,己姓中有蘇、顧、溫、董、豢龍等氏。商王室爲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韋爲彭姓。商代還有條氏、徐氏、蕭氏等十三個姓。

重要時期

周代是中國姓氏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姓氏制度見於記載者較多。周王爲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諸侯國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異姓的區別。到東周春秋時,可考的有姬、姒、子、風、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歸、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義上的,雖然有字面上的這麼多姓。因爲某些姓氏雖然在字面上不同,實際上部分姓是從某姓衍生出來的,比如姚姓,據2004年在湖南零陵召開的全球華人公祭舜帝大會上的最新統計,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達60個之多,如陳、王、胡、孫、虞、田、袁、車、陸等姓氏,流佈於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五帝之一的舜有生於姚地(今河南濮陽範縣),便以姚爲姓,其後子孫便以地爲氏,稱爲姚氏。因舜帝居姚地,有子孫以姚爲姓,稱爲姚氏。舜在當帝之前,有搬到嬀河邊居住,他們的子孫有留在嬀河邊居住的,便以嬀爲姓。舜帝登帝位後,仁德榮耀,有子孫以帝名舜爲姓,禹封皇舜長子商均於虞,至始祖四十三世孫嬀滿封於陳,官拜陶正,諡胡公,其子孫或以國號陳稱姓,或以官號改稱陶唐氏,或以諡號胡稱姓,或以尊諱滿稱姓,演變至漢朝,姚氏衍生出:嬀、舜、虞、陳、胡、田、袁、王、孫、陸、車等六十種,繁姓同根,異氏同源,是一家親。在中華姓氏中,嬀、陳、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緣先祖同爲舜帝姚氏。鄭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嬀。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嬀水之居而姓嬀。"因而史稱嬀、陳、田、姚、胡爲"嬀汭五姓"。

雖然周代貴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稱姓,未婚女子如齊姜、宋子,齊、宋爲國名,姜、子爲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欒祁,江、欒爲夫家國、氏名,芊、祁爲女子本人的姓。當時有同姓不婚的習俗,故稱貴族女子的姓以示與夫家之姓有所區別。

周代實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別。一個氏的建立表示一個小宗從大宗(氏)分裂出來,另立門戶。建立侯國要經周王認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許,稱之爲“胙之土而命之氏”。

姓氏的起源手抄報圖片

手抄報二:姓氏的產生和形成

【氏的產生】

原始社會的末期,黃帝治理天下時,已有“胙土命氏”,出現了氏。夏、商兩代,也有少量的“氏”產生。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周朝初年,爲控制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周武王、周公旦和成王,先後把土地分封給兄弟、親戚及異姓功臣等,建立了71個封國,其中有武王的兄弟16人,同姓貴族40人。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即以封國名爲氏。據統計,由周王室同姓封國得氏的有48個,由異姓封國得氏的約有60個。另外,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法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即大夫的後人即以所受封邑的名稱爲氏,如田、白、鮑、費、範、屈、鍾離、邯鄲等。經過層層分封,以封國、封邑名稱爲氏的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所以說,周朝是我國氏的發展的最重要的時期。而後,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氏的繁衍滋生越來越多,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姓氏合流之後,從古到今,中國人使用的姓氏中十之八九可以說是由姓派生出來的氏演變來的。值得說明的是,遠古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軒轅氏(黃帝)、金天氏(少昊)、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陶唐氏(堯,又稱伊祁氏)、有虞氏(舜)、有夏氏(禹)等氏,是後世對想象與傳說中的祖先的尊稱,不同於“胙土爲氏”。

【姓氏的形成】

對姓氏的研究已形成一門學科。它與人口普查、語言學、歷史學、考古學等有着密切的聯繫,對於人事現代化科學管理有着極爲重要的作用。作爲一門邊緣學科,姓氏學受到各方面的重視。

現代歐美各國的姓氏,大多來源於中世紀,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帝國。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國就已經形成姓氏,並逐漸發展擴大,世世代代延續。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兩個單音詞。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組成的,意爲人所生,因生而爲姓。秦國刻石《詛楚文》中,始見姓字爲“女”字和“生”字的組合字,這一字形最終被漢代人許慎定形,成爲會意字。氏字的出現,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學家朱駿聲在其名著《說文通訓定聲》中,釋“氏”字本意爲木本,是植物之根,爲象形字,後來被轉註爲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會職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的種族的稱號,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分支。《通鑑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起源較早,形成後也較爲穩定;氏起源較晚並不斷髮生變化。《國語·周語》載:“姓者,生也,以此爲祖,令之相生,雖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享其子孫共相連屬,其旁支別屬,則各自爲氏。”總之,姓爲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區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說。氏用以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而貧賤者有名無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分野已經微乎其微。司馬遷作《史記》時,乾脆把姓氏混爲一談,成爲不可分割的同一屬姓了。所以,清初學者顧炎武在《田知錄》中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爲一,《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

姓產生於原始氏族社會。若干民族組成一個原始部落,部落內各氏族又獨立存在,同時,各氏族之間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聯繫,姓就作爲識別和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記符號應運而生。中國最早的姓都帶有“女”字,如姬、姜、嬀、姒等,可以推斷早在母系氏族時期,姓已經形成,是由母權制社會中婦女的地位所決定的,其作用就是便於通婚與鑑別子孫後代的歸屬。同姓內部禁止婚配,異姓氏族之間可以通婚,子女歸母親一方,以母姓爲姓。

氏最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形成。黃帝時已有“胙土命氏”。隨着氏族制度的解體和階級社會、國家制度的形成,出現了賞賜封贈土地以命氏的習慣。繼而,氏之源起,形成濫觴,出現以各種形式得氏的現象。至此,姓和民本意的屬性分野,實質上已不太明顯。

姓氏的起源手抄報圖片 第2張

手抄報三:姓氏的分佈

世界上許多古文化早已連同創造它們的種族一起銷聲斂跡了,而中國姓氏文化則歷經了四、五千年始終延續和發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現形式,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國家統一上曾起過獨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歷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傳統獨特的中國譜牒學,目前不但在社會科學中得到了發展,而且在生命科學中也得到了重視和應用,並已經形成了中國資源特色的跨學科的研究領域——中國姓氏羣體遺傳學。在多數的情況中,姓氏是世代遺傳的,姓氏人口資料又比較容易蒐集,其歷史跨度也很長,非常適合於大量數據統計性質的研究。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姓氏在不同人羣中分佈,來探討人羣的遺傳結構、不同羣體間的親緣關係、以及人羣遷移等。中國人姓氏和同姓人羣的分佈規律的研究有可能成爲探討中國人起源和父系遺傳物質進化的一條新的重要途徑和科學依據。

中國人一般都習慣地繼承父親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遺傳遞給下一代。女子在一生內僅僅保留其父親的姓氏,不傳給下一代。因此,絕大多數的姓屬於一種無性別之分、以父系方式傳的“基因”,相當於性染色體遺傳的特殊基因。可以這樣假設,不管是X精子還是Y精子,均攜有“姓氏基因”,均在每代顯示其姓氏的功能。惟有Y精子具有連續傳遞姓氏特徵的性能,而X精子僅僅在第一代顯示姓氏的性能。當然,我們也注意到中國人中一直普遍存在着改姓的現象,這包括入贅婚姻、隨母姓氏、避難改姓、少數民族用漢族姓等等。在人羣中改姓是突發的和隨機發生的事件,往往發生在遷移過程之中,但是可以肯定有總人數中改姓人數的比例較低。而且不管是在什麼情況下改的姓,從第二代起仍以父系方式傳遞。這種改姓現象可以認爲是姓氏的突變,突變後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的父系傳遞功能。中國人姓氏的悠久歷史和相對隱定的傳遞,以及具有中國社會進行特色的改姓現象,不但增加了中國人姓氏的多樣性,爲追蹤各個姓氏的始祖和年代提供了線索和機會;而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廣大農村中一直存在着同姓聚居的習俗,加上婚姻半徑小,娶嫁地域相對固定的特點,同姓人羣可以認爲是其共同祖先的父系遺傳物質,某種程度隔離的羣體,這在進代上有特殊的意義。這種與近代人類進化有直接相關的同姓羣體。在探討中華中族的起源和進代等研究中將提供有價值的研究模型和線索。

宋朝、明朝和當代三個歷史時期的姓氏分佈反映了三個重要的現象:

第一,中國人姓氏在歷史上傳遞是延續的和隱定的。它揭示了在歷史的進程中中國人姓氏所表現的血緣文化的痕跡與生命遺傳物質,尤其是父系遺傳物質的進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現。

第二,中國人歷來有同姓聚居和聯宗修譜的習俗,而且婚姻半徑很小,婚娶地域相對固定,這樣形成了同姓人羣的分佈。中國人姓氏的分佈實際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羣的分佈規律。中國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羣存在兩種狀態,大姓和小姓,或稱爲常見姓氏和非常見姓氏。僅佔總姓氏量不足5%的常見100個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佔總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見姓氏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見100個姓氏的分佈是反映各地區人羣的遺傳組成的主要因素,它們決定着中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規模和地域人羣間的親緣關係的程度。而非常見姓氏人羣更爲表現其地域特色和相對高程度隔離的現象。

第三,人羣的遷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國人遺傳基因的流動方向。同時,再一次從羣體遺傳學角度證實了中國漢族一直存在着遺傳上異源的南北兩大羣體,其1000年來的地域分界線應在武夷山和南嶺地帶。因此,中國人姓氏和同姓人羣的分佈規律的研究有可能成爲探討中國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遺傳物質進化的一條新的重要途徑。

姓氏的起源手抄報圖片 第3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