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你的孩子安全嗎?校園霸凌可能就在身邊

你的孩子安全嗎?校園霸凌可能就在身邊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6.0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的孩子離校園霸凌有多遠?他會不會成爲校園霸凌?或者成爲被霸凌的對象?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霸凌還是被霸凌,都是我們做父母的不願意看到的。所以,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聊一聊,如何讓孩子遠離霸凌。

前不久,一位來自安徽黃山黃家炳實驗中學的高三女生,在微博上吐露了她遭到同班3名男生下“春藥”,之後又被威脅如果找老師或報警就用“砒霜”毒死她的恐怖經歷。繼美國華人留學生校園霸陵事件之後,這一事件再次在網上引起熱議。

你的孩子安全嗎?校園霸凌可能就在身邊

然而,這樣的校園霸凌現象並不是個案。這些年,似乎每隔一段時間,網上都會出現一些未成年人遭遇同齡人毆打、侮辱的事件、視頻。
更讓人擔憂的是,有調查資料顯示,那些童年時期曾被欺凌過的孩子,人生中會遇到更多的問題。無論是偶爾或者經常被人欺負,這些孩子在23歲和50歲時都會遇到更大的心理困擾。此外,童年時經常被欺負的孩子在45歲時會有更大的抑鬱、焦慮和自殺風險,50歲時認知功能也會表現較差。也就是說,被霸凌所欺負而造成的心理和認知影響在40年之後,仍然持續影響他們的生活。
遺憾的是,雖然校園霸凌現象已經成爲今年兩會的一個議題,但我國暫時還沒有出臺像美國一樣嚴懲校園霸凌的法律法規。
你的孩子離校園霸凌有多遠?他會不會成爲校園霸凌?或者成爲被霸凌的對象?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霸凌還是被霸凌,都是我們做父母的不願意看到的。所以,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聊一聊,如何讓孩子遠離霸凌。
我們發現,雖然霸凌現象已經出現低齡化的現象,甚至會出現在小學階段的孩子當中,不管怎樣,很多原因卻可以追溯到孩童時代。
因爲孩子最開始的問題行爲,大多出自模仿。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孩子曾遭受父母情感上或身體上的粗暴對待,孩子將更容易出現暴力行爲,變成霸凌事件中的施害者。另外,父母對孩子情感上忽視、物質上溺愛,或者無原則地溺愛,都可能導致孩子缺乏同理心、控制慾強、做事衝動,而成爲霸凌。
這就提醒我們做父母的,在平時的教養中注意:
1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安全感。
2對於孩子的行爲,父母需要有條件地接受,而不能無原則地溺愛。
3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的同理心。研究表明,霸凌和其他類型的暴力,都能夠通過早期同理心的培養得以遏制。
* 想了解更多關於孩子同理心培養的技巧,請點擊下面這些文章鏈接:
9個方法掌握共情,養出情商更高的孩子
情緒管理5步法,讓孩子受益一生!(養出高情商孩子必讀)
好父母該懂的3個共情技巧
我們再來看看什麼類型的孩子容易成爲霸凌事件受害者。
他們往往都不夠自信、不能自我保護,或者不合羣,朋友少,或者有着某些身體上的缺陷(如肥胖等)……雖然一個沒有這些特點的普通孩子,也可能會遭遇霸凌,不過發生的概率卻要低得多。
所以,要避免孩子成爲被霸凌的對象,我們在平時的教養中,同樣需要:
1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安全感,讓孩子從小自信,擁有強大的自我。這一點非常重要,不管體格強大還是弱小,強大的內心是最有力量的。這讓我想起《瘋狂動物城》裏的兔子朱迪,雖然外表弱小,但是內心強大,機智過人,他一開始受到大動物們的歧視和霸凌,但是憑藉強大的自我和智慧,最終獲得了成功,獲得了大動物們的尊重。
2平時,父母可以多帶孩子參加體會運動,以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身體強壯的孩子受欺凌的概率比身體弱小的孩子要低得多。即使遇到霸凌,也至少有自我保護的力量。
3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通常,被霸凌的孩子可能性格內向,沒有什麼朋友。不合羣的、落單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強勢孩子的欺凌。
* 更多與社會化相關的文章,請點擊下面文章鏈接:
孩子捱打,到底要不要教TA還手?
遇到這些情況,你會不會干涉孩子交友?
4.    教孩子學會自我保護的技巧。美國小學的校園反霸陵規則是這樣教孩子自我保護的:對待霸陵講究的是不進行正面反擊,而是想辦法制止事情的發生,逃生是最有效的辦法。具體做法如下:
❶ 勇敢地直視對方的眼睛,並告訴他“你這樣做時不對的,老師知道了會批評你的。”(Tell them to stop.)
❷ 逃離現場,不要讓他們得逞。(Walk away.)
❸ 跑不了的時候,保護自己,不提倡正面反擊。(Protect yourself.)
❹ 告知老師或者你信任的長者,尋求幫助不是軟弱的表現。(Tell an adult you trust.)
❺ 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不要跟隨欺負你的人去一些隱私的地方。(Find a safe place.)
❻ 和信任的夥伴在一起,結伴同行。(Stick together.)
❼ 尋找新的朋友。(Find opportunities to make new friends.)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