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不能虛心接受批評?方法對了一定可以

孩子不能虛心接受批評?方法對了一定可以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沒有仔細想過,當我們批評孩子時他們的感受?對於“批評”,我們自己也常常感到接受無能,何況孩子呢?很多時候我們的批評都像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似乎收效不大,今天的文章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批評”正確的打開方式。

在廁所裏批評孩子的媽媽

一次和朋友聚餐,她帶了4歲的女兒一起來。初見面,朋友讓孩子招呼大家,孩子很害羞,也很倔強,無論媽媽怎麼講都不願意叫“阿姨”,朋友開始有點不高興了。幾個朋友都說算了算了,這麼小的事,小姑娘怕生,以後熟了就好了。媽媽頓了一下,似乎也放棄了。吃完飯,大家也都忘了這件事了,沒想到孩子卻突然走過來每個阿姨都叫了一遍,也很非常禮貌地給大家說了再見。我很詫異,對她的媽媽講,你看,這孩子不是一會兒就熟了嗎?結果媽媽悄悄地告訴我,那是因爲趁我們吃飯的時候,她把孩子帶到了洗手間,批評教育了她一頓,在朋友看來招呼人是一件有關教養的事,不是小事。我於是請教她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希望她把與原話告訴我。朋友想了想,她大概說了這些:

媽媽知道你對這幾位阿姨還不熟悉,她們是媽媽的朋友,也是你的長輩,不打招呼是一件非常沒有禮貌的行爲,還記得上次你叫兜兜姐姐,但是她不理你你很傷心嗎?

巧虎是不是也告訴我們要做有禮貌的孩子,你平時在家看到爺爺奶奶這些長輩也主動招呼了的嘛。

這樣,你現在可以不用招呼她們,吃飯的時候你也可以看看阿姨們好不好,我們回家的時候再給她們說再見好嗎?

媽媽知道你一直是一個非常有禮貌的孩子,只是覺得對這幾位阿姨還不熟悉,你可能感到有點害羞和尷尬,但媽媽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對於這位朋友批評和管教孩子的方式我其實挺受震動的,當遇到小孩兒不打招呼的情況,一些家長說說也就算了,還有一些直接當着其他人的面就開始責罵孩子,有時候我在想他們是真的在意孩子是否有教養,還是隻是在乎孩子有沒有給他們丟面子。

我以前就遇到過這樣一家人,小男孩很皮,從來不招呼人,每次因爲這事兒,他爸爸都會把他弄哭,孩子哭了,爸爸纔會作罷。每次看到小男孩都覺得挺心疼,但小孩還是一如既往的“沒禮貌”。

那麼到底應該怎麼批評和管教孩子呢?開頭那位朋友給我們做了很好的典範。我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

像尊重其他成年人一樣尊重孩子。

我一個朋友特別招小朋友喜歡,無論是去別人家做客,還是去旅行,只要遇到小朋友,不一會兒,小朋友都會圍着他轉。我問他有沒有什麼吸引孩子的訣竅。他告訴其實很簡單,只要你不要把他們當成孩子。

像對待成年人一樣對待他們,不要用幼稚的語言和他們交流。比如他們對你的相機感興趣,那麼你就像給一位朋友介紹一樣給他們講訴這個相機,不要擔心他們聽不懂,你的態度和姿態纔是關鍵。

管教

所以,在管教孩子時,我開始反思“管教”這個詞,它有天生有一種不對等的含義,

意味着“你受我支配”。

而孩子是一個獨立的、有自己的情緒和尊嚴的個體,換位思考,在孩子身上同樣適用。我們不喜歡被批評,不喜歡被打擊和貼標籤,受到別人的表揚、肯定和鼓勵,我們的幹勁就越大,孩子也是如此。

因此,當孩子有做錯的地方,我們可以表達自己的不滿,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行爲對自己和他人帶來的影響,而不應該是責罵和懲罰,因爲這不但不能保證他們不會再犯,還可能會傷及他們的自尊和自信。我們應該站在和他們對等的角度,和他們溝通,告訴他們行爲的後果,給予他們幫助,提供正確做法的建議和選擇,明確今後在這件事上的界限。如果他們仍然不改正,適時地讓他們體會行爲的後果,儘可能地喚起他們的自律,我想這纔是真正有效的批評方法。

我知道這聽起來很簡單,但爲人父母后,才能明白實踐起來的難度。當孩子熊起來的時候,能忍住不給他們兩巴掌可能我們已經使出了洪荒之力,此時還要冷靜地hold住,想想應該如何使用正確地批評,對家長來說的確是一種考驗和鍛鍊,所以說育兒先育己啊。爲了更好地把這些理論實踐起來,那我們就把“批評”的方法具體的分解一下。

孩子不能虛心接受批評?方法對了一定可以

1、記住批評的目的

我們批評孩子不是爲了懲罰,不是爲了讓孩子難堪,我們讓孩子記住的是“這件事”錯了,記住正確的做法,讓孩子逐漸把正確的觀念和行爲內化於心,而不是爲了讓孩子記住被責怪以後的難堪、羞愧和憤怒,更不是僅僅是發泄家長的不滿,保全家長的“面子”。

2、平復自己的情緒

對話之前,雙方都應該平復自己的情緒。

在孩子犯錯以後,首先家長應該平復自己的情緒,情緒是會傳染的,你的憤怒和焦躁不但會讓你自己的理智減分,還會讓孩子更加抗拒你接下來要說的話,更糟糕的是,孩子可能會因爲你的憤怒,認爲你因爲這件事對他的愛所有改變。就像開頭的朋友一樣,雖然生氣,但是也忍住到吃飯的間隙才帶孩子去洗手間解決,想必經過一段時間的冷靜,她的情緒平復許多了,也構思好了待會兒應該如果與孩子溝通。

對於年齡大一點的孩子,給他們時間去平復,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引導他們表達出自己的情緒。

“只是覺得對這幾位阿姨還不熟悉,你可能感到有點害羞和尷尬”。

“我知道你肯定也十分難受/害怕/羞愧”......

在父母和孩子都平靜下來以後,溝通的效力才能最大化。

3、考慮清楚批評的必要性

無論是批評還是表揚,用多了都無效,甚至還有負面效應。

冷靜思考一下,這是否是批評孩子最恰當的時機和場合。當孩子犯錯後,他自己也明白待會可能會有批評。當你發現他的錯誤立馬暴跳如雷地開始責罵,孩子很有可能什麼也聽不進去,只是想用各種方式爲自己推脫辯解,家長和孩子都冷靜一下,家長可以整理出更清晰地思路,提出更好的建議,而孩子也有充足地時間去反思。

正如前文提到的,批評的目的是爲了將來的好行爲,如果孩子下次並沒有犯同樣的錯誤,家長也就不必再提起此事了。

4、批評如果確有必要,請在私下進行

這是很多家長都容易忽略的一點,當孩子犯錯誤以後,很多時候家長往往會立刻開始數落他們,就像開頭提到那位調皮男孩的爸爸。在潛意識裏,他也許並不認爲這是“事關教養的一件大事”,而更多地是一種表演,似乎在向周圍的人宣示:看,我是重視孩子禮貌的,我已經收拾他了,你們滿意了吧。殊不知,這樣除了給孩子帶來非常不好的影響,此後孩子的哭鬧對於周圍的人來講同樣是一種負面的干擾。

我認爲我的朋友做的最好的一點就是沒有當着我們的面指責孩子,而是趁我們不注意的時候,把孩子帶到洗手間私下裏教育。

記住:對於孩子,我們應該當衆表揚,私下批評。

5、就事論事,針對孩子的行爲,而非他們個人

哥倫比亞大學在一羣幼兒園小朋友中做了一個測試:讓孩子用樂高搭一個房子,但這堆樂高中沒有搭建窗戶的材料,不過孩子並不知情。之後,研究人員給孩子發了玩偶,讓孩子假裝和玩偶一起搭建樂高並參加接下來的試驗(研究人員發現,和玩偶一起進行角色扮演,孩子會更容易把自己投入到當下的情境中)。

當房子搭建好以後,老師假裝發現房子沒有窗戶,根據研究人員的要求,老師對不同的孩子和他們的玩偶給出了3種評價:

1、針對個人的批評:你太令我失望了;

2、針對結果的批評:不是你那樣搭的,積木搭的歪歪扭扭的,現在房子看起來還是一團糟。

3、針對過程的批評:也許下次你可以試試其他的搭建方法。

在給出批評之後,研究者對孩子的自我價值認同感(認爲自己是否聰明、優秀、有能力等特質)進行測評:包括他們對自己心情和作品(搭建的房子)打分。

結果

第一組孩子的自我價值認同感最低,情緒也更消極,不願意再努力,並且還容易把這件小事當成是自己本身不優秀,不夠好的表現;

第三組的孩子測評結果最好;

第二組孩子介於中間。

試驗到此沒有結束,角色扮演繼續進行,研究者提出問題,“接下來應該怎麼辦?”

第一組孩子傷心地對自己的玩偶說:

“她應該難過的哭起來,一直到睡覺”

“老師生氣了,丟下我們回家了”

“他應該被'關禁閉'”

第三組孩子對玩偶說:

下次我們可以做的更好;

我們可以把這個房子拆了,重新搭一下,再記得裝上窗戶;

我們的房子還沒有完工,我待會兒可以從從報紙上剪下一些紙片,把窗戶糊起來。

6、採用正面的語言

如果想限制孩子的某種行爲,“不許”、“不行”、“不可以”這些否定詞彙往往效力不大,一些家長也常常感嘆,自己一天到晚不知道要說多少個“不行”,但孩子往往還是把這些否定的“指令”當作耳邊風。

當遇到這種情況下,專家建議你使用“正面的語言”。

“你平時在家看到爺爺奶奶這些長輩也主動招呼了的”“你一直是一個非常有禮貌的孩子”,這些都是正面的語言。

再來看看其他案例:

場景一:孩子不停打斷其他小朋友說話。

負面指令:不許打斷別人!

正面建議:ali,你最好先聽完別人講什麼再發表你的意見。

場景二:孩子抱怨飯不好。

負面指令:不許挑三揀四!

正面建議:媽媽爲你準備食物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如果你能表達一下感謝,我會非常開心。

當孩子接受了你的建議,請你記得對孩子說“謝 謝”。非常簡單,但“性價比”超高,常常對孩子說,你會有驚喜。

7、給孩子解釋清楚行爲的後果

“你不許這樣!因爲這是我說的!”這些專制的語言家長還是儘量拋棄了吧。

向孩子解釋清楚他們的行爲可能導致的後果,雖然這不能保證他們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但至少可以讓孩子“批評”背後的原因。

“還記得上次你叫兜兜姐姐,她不理你,你很傷心嗎”,就是讓孩子明白這個行爲的後果,而且朋友還巧妙地用到了“同理心”,讓這個後果更加地直觀和深刻。

8、給孩子提供明確的選擇

“你現在可以不用招呼她們,走的時候再招呼和道別”,這就是給孩子提供選擇。別小看這個小小的選擇,這其實是在“偷偷”給孩子自主權。我們都不喜歡被命令,喜歡自主的感覺,當我們自主時,我們的積極性纔會更高,孩子也一樣。

其他案例:

當媽媽要做飯,而孩子纏着媽媽吵鬧不休。

負面指令:果果,不要鬧!媽媽說過的,你不許大叫大鬧!

正面建議+選擇:果果,你這樣媽媽沒辦法做飯,我們都會餓肚子,你安靜地自己玩一會兒,媽媽就可以給你準備午飯了;或者你可以搬個小凳子坐到廚房門口看媽媽做飯。

9、用好“部分同意”

在批評時切記一棍子打死。我們可以先肯定部分,再提出建議。這樣做不是爲了防止孩子再犯錯,而是讓孩子增加對我們的信任,從而讓他們更好地集中精力做好當下應該做的事。

“媽媽知道你一直是一個非常有禮貌的孩子,只是這次可能有點害羞,但媽媽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先肯定部分,再鼓勵。

下次,你也不妨試試這種部份肯定的方法:“也許是我誤會了”“可能是因爲”.......其實只要記住一句話:給孩子一個臺階下。

其他案例:孩子做作業時有些不專心。

孩子:我沒有開小差,我在做作業。

家長:嗯,可能是我看錯了,你確實是在做作業,我希望你能更加地集中精力。

10、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你真是一個沒禮貌的孩子”、“你怎麼就愛撒謊”、“你就是個膽小鬼”......你不斷的重複這些標籤,這些標籤遲早會內化成孩子的一部分:對啊,我就是個沒教養的人,我就是個撒謊精、我就是個膽小鬼......

11

針對當下的事件

針對當下的事件,向前看,不要扯舊賬。

“你怎麼又......!”,“你上次才........”,在批評孩子時,只是家長經常用到的句子,翻舊帳。

有效的批評永遠是爲了“將來的好行爲”,我們承認這件事的錯誤,並向孩子表達期望他能今後改正,不要把以前的錯誤翻出來,除了徒增孩子的羞愧,打擊他們的自信之外(我怎麼又犯同樣的錯誤了,我真是沒用),沒有任何意義。

12、給孩子提供改正的機會

“現在不用給阿姨打招呼,走的時候再向她們道別”,這就是給孩子一個改正的機會。讓孩子知道他必須爲之前的錯誤作出補償,爲他自己的行爲負責,這樣此前他犯的錯也不會成爲一個負擔。

說了這麼多,我知道大家也記不住,其實我自己也記不住,在實踐起來也不可能,也用不着一一照搬,只是我們知道了哪些方式是錯誤的,當我們下次再要批評孩子之前,可以稍微頓一頓,先平復一下自己的情緒,記住把孩子當做一個成年人,從心底尊重他,記住你是發自內心的希望他變的更好,那麼孩子也一定能感受的到,我想這就是真正的“批評的藝術”。

最後,其實最有效的批評都還不在上文之中,不在於你對孩子說了什麼,做了什麼,而在於你是如何面對和處理自己的錯誤:

犯錯乃人生常態,

我們敢於直面自己的錯誤,

但也不怠總結和改進。

讓我們知錯就改,以身作則。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