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食譜 > 百科知識 > 夏至是什麼意思 夏至吃什麼

夏至是什麼意思 夏至吃什麼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於夏至,人們常常會問兩個問題:夏至是什麼意思?夏至吃什麼?2013年夏至是什麼時候?夏至是我國24節氣之一,代表這夏天已經過去了一半,夏至氣溫將會逐漸升高,進入最熱的時候,高溫會讓人食慾不振,情緒煩躁,在這期間,一定要注意保持積極的心態,少發火,多吃清淡食物。

夏至是什麼意思 夏至吃什麼

 夏至是什麼意思

夏至是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6′28〃44),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南方各地從日出到日沒大多爲十四小時左右。

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爲,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爲基點計算的。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爲最高,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攝氏度左右。

 夏至吃什麼

關於夏至的飲食習俗,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在西北地區如陝西,此日食糉,並取菊爲灰用來防止小麥受蟲害。在南方,此日稱人以驗肥瘦。農家擀麪爲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祭祖後食用或贈送親友。”以外,還有些地方有夏至吃狗肉的習慣,甚至於喝涼茶,吃荔枝也不少見。

夏至期間,應保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儘量避免發火,飲食也宜以清淡爲主。下面推薦兩款夏至食譜。

荷葉茯苓粥:荷葉1張,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適量。先將荷葉煎湯去渣,把茯苓、洗淨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藥湯中,同煮爲粥,出鍋前將白糖入鍋。此粥清熱解暑,寧心安神,止瀉止痢,對心血管疾病、神經衰弱者亦有療效。

夏至是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爲夏至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6′28〃44),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南方各地從日出到日沒大多爲十四小時左右。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爲,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爲基點計算的。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爲最高,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攝氏度左右。

夏至養生

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麪條,俗稱過水麪,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在農曆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即進入伏天。此時天氣炎熱,人們食慾不振,開始消瘦,即“枯夏”。民間開始偷閒消夏,注意飲食補養。夏至後入伏有初伏、中伏、末伏之分,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炎熱的時期,容易中暑、生病。因此,舊時在這時多驅鬼以求安,同時也講究中午歇晌,講究吃補食。此外,還要特別注意防暑。古人對於夏季的養生也是很有講究的。嵇康《養生論》對炎炎夏季有其獨到之見,認爲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爲熱,更生熱矣。”即“心靜自然涼”,這裏所說就是夏季養生法中的精神調養。起居調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

夏季炎熱,“暑易傷氣”若汗泄太過,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噁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體育鍛煉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加強防護。合理安排午休時間,一爲避免炎熱之勢,二可恢復疲勞之感。每日溫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膚清潔涼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鍛鍊身體的目的。另外,夏日炎熱,腠理開泄,易受風寒溼邪侵襲,睡眠時不宜扇類送風,有空調的房間,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轉節氣知識民民插圖)

兔肉健脾湯:兔肉200克,淮山30克,枸杞子15克,黨蔘15克,黃芪15克,大棗30克。兔肉洗淨與其它配料武火同煮,煮沸後改文火繼續煎煮2小時,湯、肉同食,可健脾益氣。

 夏至日期的計算

公式:[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1.37,20世紀=22.20。

舉例說明:2088年夏至日期=[88×.0.2422+21.37]-[88/4]=42-22=20,6月20日夏至。

  夏至習俗

  山東夏至習俗

夏至日是我國最早的節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禮記》中也記載了自然界有關夏至節氣的明顯現象:“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說明一年的這一時節鹿角開始脫落,蟬兒開始鳴叫,半夏、木槿兩種植物逐漸繁盛開花。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着眼於一個“長”字。

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麪條,俗稱過水麪,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

涼麪萊陽一帶夏至日薦新麥,黃縣(今龍口市)一帶則煮新麥粒吃,兒童們用麥秸編一個精緻的小笊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裏撈,既吃了麥粒,又是一種遊戲,很有農家生活的情趣。

平陰一帶,夏至日祭祀祖先。

伏日。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爲初冥_伏,第四庚日爲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爲末伏,總稱伏日。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伏日這天,山東民間都要改善飲食,膠東東部都吃麪條,長島民謠:“立秋(餃子)入伏面。”招遠吃水餃,無棣習慣吃麪條、豆湯和麪棋子,鄒城喜歡喝冰水,有的人還到嶧山山洞裏避暑。

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說:“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入伏後是種秋菜的季節,有“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之諺。

 嶺南夏至習俗

狗肉本來是中國人的肉類主食,後來有一個趙姓的皇帝屬狗,才禁止吃狗肉,因爲吃狗肉就是吃皇帝。清朝時期滿洲人做皇帝,而滿洲人不吃狗肉,想禁而沒法禁。只是中國人後來吃狗肉的人慢慢地少了下來,因而吃狗肉從由中國人的肉類主食變成了肉類副食。

夏至吃狗肉和荔枝,是嶺南一帶的人以借名想吃的“專利”。廣州粵語地區和廣西的欽州、玉林等地區的人也是非常喜歡吃夏至的狗肉和荔子的。據說夏至日的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熱,有“冬至魚生夏至狗”之說,故此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習慣延續到今。夏至食狗肉的風俗,民間有“夏至狗,沒路走”的俗語,意思是夏至這天,許多狗被殺掉,沒路可逃。民間說法是,狗肉性溫,大補元氣,屬性燥熱,僅適宜秋冬季節食用,夏天吃狗肉會上火,外熱加上內熱,對身體不利。但夏至這天例外,夏至這天吃了狗肉,不但不會熱氣,不會對身體引起不適,反而會對身體有益。大概是相生相剋的道理吧。當然,夏至吃狗肉,也應適可而止,不要吃得太多,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腸胃病。對夏至吃狗肉何以如此熱衷?當地流傳着這樣一種說法,稱夏至這天吃狗肉能祛邪補身,抵禦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風繞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這天吃了狗肉,其身體就能抵抗西風惡雨的入侵,少感冒,身體好。正是基於這一良好願望,成就了“夏至狗肉”這一獨特的民間飲食文化。唯一與民間傳統不同的是,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家戶戶在夏至日殺狗的景緻今天已不復存在。然而,家家戶戶吃狗肉的習慣依然如故,區別只在於買吃的比殺吃的多。

廣東人素有喜吃狗肉之習,陽江地區尤甚。而據有關資料記載,夏至殺狗補身,相傳源於戰國時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熱,疫癘流行。秦德公便按“狗爲陽畜,能闢不祥”之說,命令臣民殺狗避邪,後來形成夏至殺狗的習俗。“立夏日,吃補食”的民謠,也說明補食從立夏就開始了。

現今廣東地區,人們喜好在夏天滋補涼食避暑,因此居民在夏季普遍煲清補涼湯、鯽魚黑豆湯、藥理排骨湯,蔥花豆腐湯,冬瓜扁豆瘦肉湯等,煮紅、綠豆沙、小米粥、西米粥、白果粥、涼粉、蓮子羹、豆腐花、番薯湯等,飲銀耳木瓜糖水、涼豆漿、甘蔗水、涼茶、酸梅湯等比較傳統而且十分清甜的食物。而且夏天食物多調醋,少鹽、少姜、少蒜、味清淡,以粉面、瘦肉、青菜、瓜類等爲主。

現在,嶺南地區的居民在夏天並無吃狗肉的習慣,反而是在冬天食用狗肉進補。俗話說‘賣棉被,吃狗肉。’;荔枝雖然可以生津解渴,但大量食用會引起低血糖症,俗語云:‘一個荔枝三把火’。

因爲狗肉中醫學上講是燥熱的【(狗肉)性熱,味鹹、甘、酸;溫補脾胃、補腎助陽、輕身益氣、祛寒壯陽。——《本草綱目》】,所以傳統生活習慣上繼有嶺南醫學特色的廣東居民在夏天吃狗肉是怎麼也說不通的,更無熱衷,乃屬常識問題。

孕前飲食禁忌
飲食常識
美食文化
飲食調理
中醫養生
美食資訊
奶粉知識
四季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