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食譜 > 奶粉知識 > 奶粉衝太濃的危害 衝太濃易傷腎

奶粉衝太濃的危害 衝太濃易傷腎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3.8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的家長在給寶寶衝奶粉時,擔心寶寶營養不足,每次衝奶粉,都會泡得濃濃的。愛子心切的媽媽並不知道,這種做法實在是大錯特錯。其實,奶粉衝太濃對寶寶危害很大。衝奶粉的注意細節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衝奶粉,你做的對嗎?

奶粉衝太濃的危害 衝太濃易傷腎

很多家長,特別是家中老人,生怕寶寶營養不達標,所以在給寶寶衝奶粉時會有意無意多加點奶粉,認爲奶粉衝濃些,這樣才能滿足寶寶生長髮育所需要的營養。殊不知,愛之適以害之,愛之愈深,傷之越深。其實,奶粉衝太濃對寶寶危害很大。

案例1門診來了個6月齡的寶寶,大便三四天才一次,而且又乾又硬,持續20多天了,並且寶寶食慾嚴重減退,不愛吃東西,半夜還總是驚醒哭鬧。仔細詢問病史,發現寶寶所有的這些症狀都是從母乳改用奶粉餵養開始的。寶寶的媽媽認爲奶粉不如母乳好,擔心寶寶營養跟不上,於是每次沖泡奶粉的時候,都比說明多放一大勺奶粉。結果,寶寶的大便從之前的每天一次,發展到最近的三四天一次,乾硬的大便讓寶寶很痛苦。

案例2一個2月齡的人工餵養的寶寶從出生以來,體重就沒增加。其問題也出在衝奶粉上。寶媽也是因爲擔心寶寶營養不足,每次衝奶粉,都會泡得濃濃的。愛子心切的媽媽並不知道,這種做法實在是大錯特錯。奶粉泡得太濃,對寶寶的健康危害極大。

奶粉衝太濃的危害

1.影響寶寶的消化功能。奶粉衝調適宜的濃度,取決於配方奶粉中各種營養成分的比例和寶寶不同生長階段的消化吸收能力,是有科學依據的。如果衝調太濃,會導致寶寶消化不良,排便困難;或因爲寶寶腸胃功能較弱,導致營養吸收不足,出現拉肚子、體重不增加等問題。奶粉衝調過濃直接增加了寶寶罹患消化道疾病的風險。

2.影響寶寶的腎臟功能。奶粉中含有鈉離子,需要加足量水稀釋。嬰幼兒的毛細血管很嫩弱,寶寶飲用過高濃度的奶粉,會使血管壁壓力增加,從而容易引起腦部毛細血管破裂,導致腦出血,出現抽風、昏迷等症狀,久之也會影響寶寶的智力發育。同時血液中鈉的含量過高,也會影響鈣的吸收,使寶寶身體發育遲緩,個子矮小。血鈉含量過高同時會加重腎臟負擔,日久對腎臟也有損傷。

3.影響寶寶對水分的吸收,嚴重的還會引發氮質血癥。奶粉餵養的寶寶,必須補充足夠的水分。奶粉過濃,會使寶寶食慾減退,不願意飲水,隨之尿量和次數也會減少,間接增加了寶寶腎臟負擔,危害很大。過濃的奶粉也意味着寶寶攝入過量的蛋白質,加之攝入水分減少,蛋白質分解代謝所產生的非蛋白氮物質就會在血漿內瀦留,從而導致氮質血癥,嚴重威脅寶寶的生命安全。

衝奶粉,你做的對嗎?

1.水溫不能太高。衝奶粉時要50℃左右的水,不能直接使用開水,開水會使牛奶產生蛋白質凝結,其中的磷酸鈣就會由酸性變成中性而發生沉澱,乳糖也會因焦化而分解爲乳酸和甲酸,從而使牛奶營養價值和色、香、味均有所降低。

2.要先放水,再放奶粉。衝奶粉是先加水,還是先加奶粉,這看似一個小小的問題,卻導致了奶粉濃度的不同。如果先加奶粉,然後加水,這樣奶粉就濃了。因此,各位媽媽們一定要按奶粉盒上的規定量先加水,再加奶粉。

3.要同一個方向攪拌,速度不宜太快,以不產生氣泡爲度。如果奶粉有氣泡,應放置到氣泡消失再給寶寶飲用,以避免寶寶打嗝。

4.每次準備奶量比既往量稍多。由於寶寶胃口波動較大,故每次衝奶粉的量應該根據寶寶近日每次餵奶量再略增加15~30毫升,以備寶寶食慾良好時所需。

衝奶粉的注意細節

1.人工餵養或混合餵養的寶寶,需要適當補充水分。給寶寶喂水的時間可以選擇在哺乳間歇期。

2.配方奶粉是按照寶寶生長階段科學配比的,可按照說明書配製服用,一般一勺奶粉配60毫升水(具體不同產地不同品牌奶粉配置比例略有差別),無需再稀釋,可直接服用。

3.奶粉在調好後要馬上喂服。因爲在常溫下超過30分鐘就有變質的危險,另外,由於唾液接觸奶粉的同時,裏邊的細菌也同時進入其中從而使得奶粉變質,所以剩下的無論量有多少都不要再喂寶寶。。

4.寶寶腹瀉時腸壁上的乳糖分解酵素也隨之流失,如此以來便不能分解奶粉中的乳糖成分,防止腹瀉奶粉就是針對這種情形製作的奶粉,它的乳糖含量要低於一般的奶粉。所以在腹瀉嚴重或長久不好的情況下推薦使用腹瀉奶粉。但是長期食用乳糖含量低的防止腹瀉奶粉對孩子身體是不好的,因爲乳糖扮演着促進以腦爲首的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促進腸道菌羣成長、預防腸痙攣的角色。所以腹瀉奶粉僅僅可以在腹瀉時短期應用,不可長期食用。

本站小編提示:寶寶身體柔弱嬌小,作爲頭等大事的哺乳問題更需要慎重對待。家長們沖泡奶粉時一定要按照包裝上建議的沖泡方法沖泡,不可擅自增加或降低奶粉濃度,因爲奶粉過濃和過稀都不利於寶寶的健康成長。願所有寶寶都健康成長。

孕前飲食禁忌
飲食常識
美食文化
飲食調理
中醫養生
美食資訊
奶粉知識
四季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