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食譜 > 中醫養生 > 大黃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症

大黃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症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黃的主要功效

大黃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症

【性味歸經】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經。

主治: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廣泛用於治大便祕結、癰腫、疔瘡、目赤腫痛、痄腮、血熱妄行引起的各種出血、淤血經閉、產後腹痛、跌打損傷、溼熱洩痢、黃疸、水腫、中風痰迷等,有盪滌胃腸,推陳致新,安和五臟之功。

1、攻積導滯: 味則大苦,氣則大寒,性沉而降,力勐善走,直達下焦,長於還下。入陽明,能盪滌胃腸實熱積滯。凡傷寒,溫病,熱結於中。

2、涼血解毒:味大苦、氣大寒既入氣分,又恤分,有瀉熱涼血之效,故《醫學衷中參西錄》曰:大黃入血分,性呈趨下而又善清在上之熱,故目疼,用之皆爲要藥。又善解瘡瘍熱毒,以治療毒,尤爲特效之藥。其性能降胃熱,並能引胃氣下行,故善止吐衄。」

3、活血祛瘀:《本草易讀》曰:「大黃,味苦大寒,入太陰脾,厥陰肝經。瀉熱行瘀,決壅開塞。通經脈而破癥結。」功用峻烈,推陳致新,使瘀血去,而新血生。

4、大黃外用功效:外用亦是一味良藥。如研末可治黃水瘡、溼疹等皮膚病;與陳石灰同炒至桃紅色,研細後撒佈傷口,可止創傷出血。配地榆研末油調後外敷,治療燙火傷頗效。

大黃的藥用配伍

大黃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症 第2張

1、用於大便祕結,胃腸積滯:大黃苦寒,有較強的瀉下通便、盪滌胃腸積滯作用。爲治療積滯便祕之要藥,尤用於熱結便祕之證。治溫熱病熱結便祕、高熱不煺,甚則神昏譫語,或雜病熱結便祕者,常與芒硝、積實、厚朴同用,以增強瀉下通腑泄熱作用,如大承氣湯;治裡實熱結而兼氣血虛虧,或兼陰虛津虧着者,可與補氣血藥或養陰生津藥同用,治脾陽不足,冷積便祕者,須與附子、乾姜等溫裡藥同用,如溫脾湯;治溼熱痢疾初起,腹痛裡急後重者,常與黃連、木香等同用,以清除腸道溼熱積滯;治食積腹痛,瀉而不暢者,可與青皮、木香等同用,以攻積導滯。

2、用於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以及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腫痛、牙齦腫癰等證:本品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又具清熱瀉火,止血之功。用治上述病證,常與黃窪、黃芩同用,如瀉心湯。現代臨牀單用大黃粉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有較好療效。

3、用於熱毒瘡瘍,燒燙傷:本品可內服外用。內服能清熱解毒,並借其瀉下通便作用、使熱毒下泄。治熱毒癰腫疔瘡,常與金銀花、蒲公英、連翹等同用;治腸癰腹痛,常與牡丹皮、桃仁等同用,如大黃牡丹皮湯,本品外用能清熱毒、消腫塊,治熱毒癰腫疔癤,可研末蜜水調敷,治口舌生瘡,可與枯礬研末塗抹患處;治燒燙傷,可單用粉,或配地榆粉,用麻油調敷患處。

4、用於瘀血證:本品有較好的活血祛瘀作用,爲治療瘀血證的常用藥物。治婦女產後瘀阻腹痛、惡露不盡者,常與桃仁、庶蟲等同用,如下瘀血湯;治婦女瘀應經閉,常與紅花、當歸等同用;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可與桃仁、紅花、穿山甲等同用,如復元活血湯。

5、此外,本品苦寒降泄,又可配伍清泄溼熱藥,用於黃疸、淋證等溼熱病證:治溼熱黃疸者,常配茵陳、梔子,如茵陳蒿湯,治溼熱淋證者,常配木通,車前子、梔子等,如八正散。

大黃的藥理作用

大黃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症 第3張

大黃主含蒽醌衍生物,一部分爲遊離狀態,如大黃酸、大黃酚、大黃素、蘆薈大黃素、大黃素甲醚,大部分爲結合狀態,如大黃酸-8-葡萄糖甙、大黃素甲醚葡萄糖甙、蘆薈大黃素葡萄糖甙、大黃酚葡萄糖甙及番瀉甙A、B、C、E、F等。又含有大黃鞣質、脂肪酸、草酸鈣、葡萄糖、果糖和大量澱粉。

大黃瀉下有效成分是蒽甙,主要是番瀉甙,作用部位主要在大腸,能增加腸蠕動抑制腸內水分吸收,促進排便;大黃有抗感染作用,對多種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其次爲白喉桿菌,傷寒和副傷寒桿菌,肺炎雙球菌,痢疾桿菌等;對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由於鞣質所致,故瀉後又有便祕現象;有健胃和利膽作用;此外,還有止血、保肝、降壓、降低血清膽固醇等作用。

大黃用藥禁忌

大黃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症 第4張

1、凡表證未罷,血虛氣弱,脾胃虛寒,無實熱、積滯、瘀結,以及胎前、產後,均應慎服大黃。

2、如用大黃瀉下通便,煎服時應後下,或用沸開水泡汁,否則藥效會減弱。

3、服用大黃後,其色素會從小便或汗腺中排泄,故小便、汗液可以出現黃色。此外,哺乳婦女服用後,嬰兒吮食乳汁,可能引起腹瀉,因此授乳婦女不宜服用。由於本品又能活血行瘀,故婦女胎前產後及月經期間也必須慎用。

4、大黃苦寒,易傷胃氣,脾胃虛弱者慎用;婦女懷孕、月經期、哺乳期應忌用。

5、脾胃虛寒、血虛氣弱、婦女胎前、產後、月經期及哺乳期均慎服。生大黃內服可能發生噁心、嘔吐、腹痛等副反應,一般停藥後即可緩解。

孕前飲食禁忌
飲食常識
美食文化
飲食調理
中醫養生
美食資訊
奶粉知識
四季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