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就那麼幾年,千萬別錯過!

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就那麼幾年,千萬別錯過!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3.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鍵期,又稱最佳期、敏感期、臨界期、轉折期,是個體發展過程中環境影響能起最大作用的時期。

全世界公認的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根據對嬰幼兒的觀察與研究,提出了兒童在發展中存在着以下九種敏感期:

語言敏感期(0-6歲)

嬰兒開始注視大人說話的嘴型,併發出呀呀學語的聲音,就開始了他的語言敏感期。學習語言對成人來說,是件困難的大工程,但幼兒能容易的學會母語正因爲兒童具有自然所賦予的語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兩歲左右還遲遲不開口說話時,應帶孩子到醫院檢查是否有先天障礙。語言能力影響孩子的表達能力,爲日後的人際關係奠定良好的基礎。

秩序敏感期(2-4歲)

孩子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害怕、哭泣,甚至大發脾氣,幼兒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要求上。

感官敏感期(0-6歲)

孩子從出生起,就會藉着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感官來熟悉環境、瞭解事物。三歲前,孩子透過潛意識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圍事物:3-6歲則更能具體的透過感官判斷環境裏的事物。因此,當孩子充滿探索慾望時,只要是不具危險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時,應儘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

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1.5-4歲)

忙碌的大人常會忽略周邊環境中的細小事物,但是孩子卻常能捕捉到箇中奧祕,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對泥土裏的小昆蟲或您衣服上的細小圖案產生興趣時,正是您培養孩子鉅細靡遺、綜理密微習性的好時機。

動作敏感期(0-6歲)

兩歲的孩子已經會走路,最是活潑好動的時期,應充分讓孩子運動,使其肢體動作正確、熟練,並幫助左、右腦均衡發展。大肌肉的訓練、小肌肉的練習即手眼協調的細微動作教育,不僅能養成良好的動作習慣,也能幫助智力的發展。

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就那麼幾年,千萬別錯過!

社會規範敏感期(2.5-6歲)

兩歲半的孩子逐漸脫離以自我爲中心,而對結交朋友、羣體活動有了明確傾向。這時,父母應與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範,日常禮節,使其日後能遵守社會規範,擁有自律的生活。

塗寫敏感期(3.5-4.5歲)

這時孩子對塗鴉開始感興趣

閱讀敏感期(4.5-5.5歲)

孩子的書寫與閱讀能力雖然較遲,但如果孩子在語言、感官肢體等動作敏感期內,得到了充足的學習,其書寫、閱讀能力便會自然產生。

文化敏感期(6-9歲)

蒙臺梭利指出幼兒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萌芽於三歲,但是到了六至九歲則出現探索事物的強烈要求,此時要提供豐富的文化資訊,以本土文化爲基礎,延伸至關懷世界的大胸懷。

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就那麼幾年,千萬別錯過! 第2張

兒童對一切事物特別敏感,極容易接受外界刺激的影響。根據關鍵期的研究,人們發現了更多、更細的關鍵期。

1.5-3歲:感覺運動整合

1.5-4歲:自然物理

2~3歲:計數

2-4歲:時間空間

2.5~3.5歲:紀律規則

2.5-6歲:精確感覺、精細運動

3歲左右:獨立生活能力

3~5歲:音樂能力發展

4歲以前:形象視覺、色覺辨別

4-5歲:順序排列,閱讀興趣

有研究表明,幼兒期是學習語言的最佳年齡期。如2~3歲是兒童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4~5歲是兒童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等。印度“狼孩”卡瑪拉7~8歲來到人間,雖然經過長達6年的專業人員的護理,也才學會走路,到17歲時才學會十幾個單詞,智商只達到4歲孩子的水平, 它表明如果錯過了關鍵期的教育時機,將造成不可逆轉的後果。

因此,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時,一定要抓住關鍵期。重點來看以下幾個:

01、弱視

幼兒園或小學,經常看到有的孩子會帶個眼鏡並且用布將其中一隻眼睛捂着,爲什麼?弱視。

之所以弱視是因爲孩子生下來第1個月的時候,媽媽需要好好休息,於是把屋子裏面的光線全部給擋住。在第1個月沒有足夠的光線到孩子眼底,將視網膜上的視錐細胞最佳激活,最終導致孩子弱視。

我們眼底視網膜有兩種細胞,中間部分叫視錐細胞,周圍的叫視杆細胞。視杆細胞可以感受輪廓。而視錐細胞能夠感受細節、顏色這些最重要的東西。如果在生下來第1個月這個關鍵時間裏面,沒有足夠的光線把視錐細胞最佳激活,那麼孩子將用7到8年的時間,來補償這1個月所欠缺的。

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就那麼幾年,千萬別錯過! 第3張

02、弱聽

有的孩子弱聽,聽力損失在二十到四十分貝,爲什麼?

孩子2歲2個月到3歲半左右,是耳蝸頂端發育最關鍵期。耳蝸用來感受聲音,外觀像蝸牛一樣,底下粗上面細,頂端負責感受高頻聲音,底端負責感受低頻聲音。所以孩子喝完礦泉水後,會捏空瓶子;穿個鞋,故意踢踏踢踏;到廚房裏敲鍋、敲鏟子,這是爲什麼?就是要把耳蝸頂端的基底膜激活。

感應高頻聲音的基底膜需要有些高頻率的、大分貝的聲音來把它激活。激活之後,孩子就能聽到一些高頻的聲音,否則的話,將來在學校裏面有一些高頻的音,他就聽不大清楚。

“一、四、七,z、c、s、zh、ch、sh、r”這些都是屬於高頻段的聲音,孩子聽不清意味着在聽老師講課的時候,他可能聽到的是那種斷斷續續的音。往往表現爲老師佈置家庭作業,逢一逢四逢七的題,孩子沒有寫,還會說老師您沒佈置。其實,不是孩子的錯,都是耳蝸惹的禍。

03、注意缺陷

還有的孩子,沒有養成眼睛看着人說話的習慣,經常是聽一點漏一點,爲什麼呢?這是典型的注意缺陷。上課常常溜號,聽着聽着就關注起老師今天穿的衣服,等回過神來,不知道老師講到哪兒。該看的沒去看,不該看的卻常看。

這種孩子的關鍵期在1到3歲的時候。注意缺陷的孩子最典型的特點是什麼?你跟他說話的時候,他眼睛一會看你,一會看別的地方,我們把這個叫眼神飄離。這是由於1到3歲的時候,媽媽跟他說話,沒有養成眼睛四目相對的習慣。

你們家孩子是否曾經有過用手掰着你的臉要你看着他這樣的動作?

遇到這種情況,媽媽可以把手裏活放下來,看着孩子等他說完。或者對他說:“寶貝先不着急,媽媽把活幹完再來找你好不好?”你要是隻顧着切菜不看他,孩子很容易養成說話不看人眼睛的習慣,最終導致注意缺陷。這類孩子坐在課堂上,往往會東張西望,聽一點,漏一片,學習能力差,就是因爲這個原因。

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就那麼幾年,千萬別錯過! 第4張

04、紀律

2歲半到3歲半是一個孩子遵守行爲規範的關鍵期,又叫紀律關鍵期。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段時間是孩子第一人生的反抗期。這時候,孩子會走路,會說話,開始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家長們會覺得這些行爲是孩子自主性、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表現,不能把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扼殺在這段時間,於是就會放任,但是放任不是沒有底線,必須要告訴他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至少讓他明白兩點:第一規則意識,第二安全問題。

規則意識:

什麼時候做什麼事,這是規則;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什麼事情想也不要去想,這就是規則。

對社會的人來說,自由是相對的,規則是絕對的,不可以任性。這段時候必須要讓孩子懂得規則,一旦有什麼越矩的地方,毫不猶豫的給予一些懲罰,一定要讓他知道輕重。

安全問題:

這個時候的孩子對一切事物都很感興趣,看見電源插座亮着,就想用手指去捅,能捅嗎?怕不怕電着?千萬不要說“電一下就知道了”——就怕再也回不來了!

05、獨立生活能力

3歲左右,是孩子獨立生活能力形成的一個關鍵期。家長們該放手時就放手,有些事情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做。

孩子自己的事情,儘量鼓勵他自己去做。上幼兒園小班,每天回來之後,自己換下的小襪子叫他自己洗,洗不乾淨可以等他睡着之後,爸爸媽媽拿出來再洗一下。如此每天重複,一個月之後,他肯定就能洗乾淨了。

這些獨立生活的能力是一點一點培養起來的,但是關鍵期在3歲左右。

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孩子3歲了,還要家裏的老人追在後面餵飯,這是極其錯誤的事情。想吃就吃,吃完趕緊收。孩子總有餓的時候,兩頓飯中間堅決不給零食,到了飯點才能吃,幾次以後他就明白了。

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就那麼幾年,千萬別錯過! 第5張

06、音樂能力的關鍵期

音樂能力的關鍵期是3到5歲。這段時間是孩子開始感受節律和旋律的最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孩子自己製造旋律和節律的關鍵期。但不等於這時纔開始對孩子音樂教育。

0—3歲就可以對寶寶進行音樂啓蒙,音樂啓蒙絕不等於讓寶寶學習一樣樂器,學唱幾首歌曲或學會幾個在別人面前表演的節目

寶寶對於音樂的感知會經過一個“對聲音好奇——傾聽好聽的聲音——探索和發現各種聲音——感受與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音樂啓蒙對小年齡寶寶來說一是促進寶寶聽覺能力的發展;二是以音樂陶冶性情,調節情緒,豐富情感;三是形成寶寶良好的樂感。

希望孩子在音樂方面能夠有所發展的家長,一定把握這個時期。我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做兼職教授的時候,每年我都會問學生一個問題:5歲以後纔開始學習音樂的,請舉手。沒有一個,這個案例,各位家長可以做借鑑。

07、閱讀興趣的關鍵期

4歲半到5歲半是孩子閱讀興趣的關鍵期。我們並不是說4歲半開始就讓孩子閱讀文字,而是讓他看圖畫、圖片。

如果這時孩子開始對讀書感興趣了,等他上學之後對文字閱讀各方面都會感興趣。

特別提醒各位,有很多家長覺得需要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於是就讓孩子玩一些電腦遊戲,這是堅決反對的。因爲電腦遊戲如同電子海洛因,會激活孩子的成癮中樞,想要再戒掉非常困難。

0到3歲,是一個人一生當中發展最關鍵的時期,從關鍵期的角度來看,做家長千萬不要耽誤孩子。

上蒼相信你,讓你當了父母,真要對得起上蒼的信任!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多陪陪孩子!

在孩子的關鍵期,你爲孩子做了些啥?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