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80%的父母都不懂,爲什麼與孩子分離越早,越成功

80%的父母都不懂,爲什麼與孩子分離越早,越成功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的朋友圈不久前被一位朋友的狀態刷屏。她是名全職媽媽,兒子4歲,一直都是自己帶。最近有一個她的老同事給她推薦了一個特別好的職位,希望她可以重返職場。

我的朋友圈不久前被一位朋友的狀態刷屏。她是名全職媽媽,兒子4歲,一直都是自己帶。最近有一個她的老同事給她推薦了一個特別好的職位,希望她可以重返職場。

幾經權衡,她決定接受這個職位。但是如果她上班,孩子就沒人帶了,需要送去幼兒園。

這是她從孕期到現在第一次要把孩子給別人照顧,原定是25號入園,她從24號晚上就開始朋友圈刷屏:

“大寶自己收拾了小書包,看起來很期待去幼兒園喲”,“連夜給大寶縫了一個小水杯帶,上面有媽媽的名字和爸爸的名字,希望他不要害怕”,“大寶明天要上幼兒園了,擔心得睡不着”……

第二天孩子上學之後,朋友圈更新更是頻繁:

“路上跟大寶重複幼兒園的注意事項,大寶說他記住了他會乖”,“大寶跟老師做了自我介紹,很大方”,“大寶看着幼兒園的玩具,就自己去玩了,我走了他居然沒哭”,“在幼兒園門口站了好久,孩子從沒離開過我,一會肯定會哭着找媽媽”,“給老師發了好多條微信問孩子的狀態,老師說大寶不像第一天來幼兒園的孩子,很有主見跟其他小朋友玩的很好”……

給她發微信,調侃她現在是不是特別空虛寂寞冷?

她回:從沒離開媽媽的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不哭是不是不正常?

被需要的感覺

辛苦並快樂着

記得看過一篇曾奇峯老師的文章,裏面有一句話應該可以詮釋朋友內心感覺:

“如果孩子在沒有我協助的情況下,跟我沒關係的情況下,竟然可以快樂的話,這個會讓我覺得被嚴重的拋棄了。”

她在孩子入園第一天膽戰心驚如坐鍼氈,孩子卻在幼兒園交朋結友嚷着明天還來。

一方面證明她把孩子培養得確實成功,孩子大方獨立,能夠適應新環境,另一方面,朋友好像也突然發現,以前那個有她在,誰抱都不行的大寶貝,如今已經不再非她不可,不再是粘人的小尾巴了。

有時候做父母的心理,就是這麼奇妙。盼着孩子長大,自己能輕鬆一些。可突然意識到孩子長大了,卻也有點失落。

有部韓劇叫《請回答1988》,裏面有一個類似的橋段。

金正煥的媽媽有事要回孃家一趟,她很不放心家裏的丈夫和兩個兒子,就在離家之前一直告訴他們“如何在媽媽不在的時候,保證自己活下去”的注意事項。三個男人很不耐煩,一直催促她快走,而她,幾乎是一步三回頭。

她剛一離開,三個男人像解放了一樣開始了毫無規矩的生活,各種作天作地,胡吃海塞了幾天。

當他們得知媽媽又要提前回來時,緊急的把屋子收拾乾淨。媽媽一進門,屋子是乾淨整潔的。然而媽媽的臉上,卻寫滿了失落。

80%的父母都不懂,爲什麼與孩子分離越早,越成功

80%的父母都不懂,爲什麼與孩子分離越早,越成功 第2張

兒子不明白,爲什麼都做的很好,媽媽反而不開心呢?兒子的朋友東龍回答出了真相:

“因爲媽媽不在家,而家人還過得很好”

隨後小兒子開始搞破壞,故意讓哥哥燙到,故意弄壞煤餅,故意裝作找不到短褲,然後大喊媽媽來幫忙。

80%的父母都不懂,爲什麼與孩子分離越早,越成功 第3張

80%的父母都不懂,爲什麼與孩子分離越早,越成功 第4張

媽媽嫌棄着:“沒有我,你們怎麼活”。可是臉上,卻露出了笑容。

父母的心就是這樣,無條件無保留的愛,把孩子扶上馬之後,還想要送一程。

但是哪怕孩子長得再大,飛得再遠,自己能做的事情再多,也希望孩子有困難之後,第一個想到的人是自己。自己能永遠是孩子的依靠,永遠給孩子一份照顧。

放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也是必須要做的事

前段時間有一篇文章,裏面開頭的故事看完很有感觸:

廣州一所著名大學任教的老教師和妻子,打算趁着十一長假去南京看看讀大學的女兒。

臨行前,他們準備了女兒愛吃的零食,什麼蛋撻、酸奶統統帶了一堆。他們希望可以給女兒一個驚喜,但是沒想到見面之後卻碰了一鼻子灰。

女兒責怪父母爲什麼不經她同意就來南京,這樣直接過來是對她的不尊重。

然後媽媽說我們就是想你了,女兒卻說天天微信還有什麼可想的,你們真是感情氾濫。夫妻倆打算讓女兒陪着在南京轉轉,女兒卻說跟同學約好了去蘇州玩,然後匆忙離去了。

夫妻倆在南京呆了一天,覺得無趣,又坐着高鐵返回了廣州。

老教授心中很不是滋味,他打電話給好友問:你說我錯在哪裏?

把文章轉發給我的一位朋友看,他是做出國留學培訓方面工作的,他說自己見過更過分的。

他輔導過一個學習能力各方面都不錯的孩子,也幫孩子申請到了很不錯的美國大學就讀。但是僅僅在入學兩個月後,家長匆匆忙忙找過來,說一週聯繫不到兒子。

他也跟着着急,但是卻不太費力的聯繫上了那個男生。男生後來跟他說,只是因爲父母控制慾太強了,自己想躲幾天。

男生父母家境尚好,就是對孩子管教很嚴格,就是那種限制交友,會看日記,房間不準鎖門,隨時推門就進的那種。

孩子覺得自己出國了,終於脫離控制了,想不理父母,瘋幾天。

這兩個孩子,確實都不太懂事,處理問題的方式也太過極端。但是從另一個方面看,孩子是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身上體現的問題,又何嘗不需要父母做出調整呢?

想去看他,就像去看望其他老朋友一樣,提前打個電話讓他有時間準備。想讓瞭解他的情況,就利用各種軟件和平臺,大大方方的去了解,像朋友一樣的交心,給他一些尊重。

跟孩子劃清界限,對孩子放開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卻也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之一。

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真正的愛就教他獨立

中學的時候,在學校和公交站附近,經常看到一箇中年男人拖着一個大袋子,在學校周圍和公交站周圍撿空的飲料瓶。見到有人拿着快喝完的空瓶子,他會湊上去傻笑,鞠躬說“空瓶子,謝謝”。

中年男人是附近住的一位老奶奶的兒子,有智力障礙,口齒不清,行動也不便利。

老奶奶靠着撿垃圾收廢品把兒子養大的,但是她似乎也知道,自己不能照顧兒子一輩子,就教兒子洗衣服和善意的笑,好讓別人不討厭他欺負他。還教兒子做簡單的飯,好讓兒子不餓着。

然後每天帶着兒子去撿垃圾,讓兒子去學。鞠躬和那句“空瓶子,謝謝”也是她教了不知道千萬次,兒子才學會的。

等兒子學的差不多了,她就什麼都讓兒子做,然後自己慈祥的看着。

比起凡事都照顧得妥帖的做法,老奶奶的做法雖然看了不免心酸,但是卻似乎更爲明智。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曾提出:“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爲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爲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爲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老奶奶肯定沒聽過這句話,但是她做了同樣的事,她放棄了永遠照顧兒子的想法,教會了兒子在這個世界上獨立生存的本領。哪怕日後的生活會異常艱辛,但她已經爲孩子做了自己能做的全部。

幾年前看到過尹建莉老師的一條微博,是這樣寫的:

強烈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母愛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母子一場,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緣份,深情只在這漸行漸遠中才趨於真實。若母親把順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讓孩子童年貧瘠,又讓孩子生活窒息。

孩子,終有一天要長大,要遠離我們而去。我們除了教會他獨立面對世界的本領然後再順其自然的放手,其實,別無他路。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