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孩子很黏你?其實因爲他害怕

孩子很黏你?其實因爲他害怕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5.1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分離焦慮導致孩子依戀媽媽

孩子在三四歲之前,與母親的依戀最爲強烈,這種依戀感來自於強烈的安全需要,所以,適度依戀是寶寶發展正常的表現。寶寶的“依戀”只是其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隨着其年齡的增長和心智的成熟,他會成長爲一個有自信心、獨立性的“人”。

首先,寶寶粘媽媽是非常正常的,寶寶非常害怕見不到媽媽甚至擔心失去媽媽,所以寶寶要粘就讓他粘着,千萬不要強行推開,以爲那樣就可以培養獨立性,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只有得到媽媽足夠的愛的滿足,寶寶纔會建立起安全感,等再大一些的時候寶寶纔有勇氣和膽量去探索外部的世界。

其次,多鼓勵和創造條件讓寶寶和別人接觸,媽媽一定要擺正心態,不要捨不得放手,害怕寶寶離開自己後會有危險。媽媽的焦慮情緒會傳遞給寶寶,導致他不敢和別人接近,只會越來越粘媽媽,那就不是正常意義上的粘人,而是伴有心理問題的粘人了。

要從根上解決孩子的分離焦慮,就要幫孩子建構安全感。

孩子很黏你?其實因爲他害怕

爲什麼是安全感?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裏克森將0-6歲孩子的早期發展分爲了三個階段:嬰兒期、兒童期和學齡初期。其中第一個階段“嬰兒期”,孩子的心理成長主題就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

千萬不要以爲嬰兒期的孩子什麼都不懂,只要餵飽了就行。事實上,這時孩子開始認識人、體驗周圍這個世界了。光溜溜地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後,如何適應、相信這個世界是孩子面對的第一大課題。當孩子哭鬧時,父母是否出現、及時給予迴應,是孩子能夠建立基本信任感的基礎。

所以,解決嬰兒期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對於父母能否與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依戀關係至關重要。父母這種愛與情感上的及時滿足,就將內化爲孩子的安全感,會幫孩子更好地走向未來的世界。

什麼是安全感?

說通俗一點,安全感就是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能夠起着關鍵作用的心理狀態,是一種確定感和可控感。安全感建立的好的孩子,是一個在任何環境裏都感到自在的孩子。他們在面對任何問題的時候,都能夠明白地告訴自己:我確定我能做好,同時確定事情在我的控制範圍內。

前不久,中科院高文斌研究員在業內的科學早教高峯論壇上有過一個更加好懂的表達:什麼是安全感?覺得外部世界靠譜,就是安全感,表現出來就是自在。強勢的人,有強迫症的人,自卑的人都不自在。他們不停在耗費能量,以試圖證明什麼,或逃避什麼,以彌補早期缺失的安全感。

所以,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不僅在以後走上社會的時候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而且會影響到成年以後的親密關係。而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則在0-6歲。

粘媽媽,其實就是孩子在建構安全感的過程中,最常見的一種成長現象

孩子很黏你?其實因爲他害怕 第2張

客體永恆性和孩子的分離焦慮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在研究兒童發展心理學時使用的一個概念:客體永恆性。所謂客體永恆性,即指脫離了對物體的感知,仍然相信該物體持續存在的意識。比如一樣事物不在眼前,孩子仍能夠相信,這樣事物沒有消失,仍然在這個世界存在。

六個月左右的孩子,一直到兩歲半左右,他們的思維方式,其實都不具有客體永恆性。怎麼說呢?他認爲在你眼前的玩具,這個玩具就存在,如果把這個玩具拿開,這個玩具就不存在了,即使把這個玩具藏在他身邊的毯子底下,當他看不見的時候,他就認爲它消失了。

孩子大約在1歲前後,纔開始慢慢習得客體永恆的概念。但是學會之前,孩子的邏輯是非常決絕的:你在眼前,你就在。你不在眼前,你就不在。所以,對孩子來說,每一次分別,幾乎都像是場悲壯的“生別離”。所以媽媽們會發現,有些孩子是媽媽走到哪裏就跟到哪裏。有些孩子夜裏睡不安穩,需要媽媽在身邊才能睡踏實。

所以媽媽離開的時候,孩子的小腦袋裏正在想:媽媽就這樣走了嗎?

如果沒有建立好安全感,孩子就會表現出什麼特點?就是不夠自信,認爲自己沒有價值,認爲媽媽不夠愛自己,走進幼兒園的時候不能跟小朋友建立安全的、親密的人際交往關係,甚至當他走入社會的時候都沒有辦法正常社會化,也就是說不能夠履行他的社會功能。

所以三歲以前的安全感的建立非常之重要,大家千萬不要小看了分離焦慮,一定要好好地面對。

若孩子有分離焦慮現象,較簡單的辦法是,建立分離儀式:比如對上班族的媽媽而言,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早上出門要親親,說再見;晚上回家要抱抱,誇寶寶乖之類。最好不要不告而別,不得不離開的時候,要讓孩子知道,並在許諾的時間內回到孩子身邊。

建立孩子安全感的4個基本方法

第一,我們要保證人是穩定的。

也就是在小孩成長的過程中,尤其是頭三年,第一個主要的負責人是非常重要的。這個負責人一定要穩定,要麼是媽媽,要麼是爸爸,要麼是固定的一位長輩。

孩子的獨特思維方式二——孩子思維的一維性

3歲以前,孩子的思維基本都是一維的。孩子的一維世界裏,一切都很簡單,如果給他們母乳,那麼他們就不需要其他食物甚至包括奶粉;如果是媽媽帶孩子,那麼他們就不需要其他撫養人;只吃一樣東西,只認一個人,如此得以存活的,也只能是孩子。

在中國,媽媽生完孩子後會坐月子。此時,孩子一般都和媽媽睡在一起,不會分牀,這讓母親和孩子之間的依戀關係變得更加緊密,孩子對於自己所認定的這個唯一的撫養人更加依賴,所以孩子們大一些後的分離焦慮和認生等現象會更加普遍,表現也更加強烈。這些強烈的表現不過是孩子愛媽媽的明證,是在獨特的、更加緊密的中國式家庭觀念下長大的孩子會有的正常表現。

第二,給孩子可控感

什麼是可控呢?

經常有媽媽問,是不是孩子一哭了我就應該去抱?可是外國的專家卻說,你不要着急,晾一晾沒什麼的,你晾一晾,反而讓孩子覺得不能用哭聲要挾你。這種觀點科學嗎?

關於所謂的國外專家的這種觀點,專業上叫“哭聲免疫法”。

從孩子安全感建構的角度說,這種“晾一晾”的方法並不靠譜。因爲孩子沒有語言,他只能用哭來告訴你他想要什麼。在我們大人之間,我問:你能給我們帶份飯嗎?你回答:可以。小寶寶可不能說這些話。他想要表達一種需求的時候怎麼辦呢?只能用哭聲告訴你。

很多時候,家長一聽孩子哭,頭就大了,就希望他們趕緊停止哭,於是就手忙腳亂。其實,孩子哭的時候,首先要讓孩子知道,我們在。要及時給孩子反饋,接納孩子的需求和孩子的情緒,給予安撫,但可不必立刻給出解決辦法。比如孩子在小牀裏哭了,你可以輕輕搖搖,輕聲哄孩子,但可以少緩一小會兒去抱TA,這樣一方面穩定孩子的情緒,一方面可慢慢教會孩子學會適當的等待。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和需求越敏感,孩子越覺得外界“靠譜”,安全感的建構也將更健全。

孩子很黏你?其實因爲他害怕 第3張

第三,要跟孩子之間建立一個安全的依戀關係

什麼是安全的依戀關係?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一定要給孩子一個及時的反饋。孩子的哭聲就在表達他的需要,如果你對他的需要越敏感,越敏捷,那麼他就知道原來我所有的需要都可以得到滿足。這時候他就會覺得安心,覺得穩定,所以安全的依戀關係就在於媽媽對寶寶的需要敏感。

其次,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安全島。什麼是安全島?即安全基地,可以是一個地方,一個人,一件玩具,乃至一種愛好。孩子有情緒、不舒服、難受、悲傷、憤怒,任何一種情緒在這個地方宣泄的時候,他都會覺得安全、放鬆、自在甚至快樂。

再次就是要有效陪伴。很多媽媽都說我現在工作太忙了,我沒有時間陪我的孩子,我每天只能跟孩子待一個小時的時間,可以,如果你只能跟孩子待一個小時的時間,那麼你一定要在一個小時裏充分、有效地跟孩子陪伴在一起。什麼是有效?不把你的煩心事帶回家,不把你的工作帶回家,在這一個小時裏面就跟孩子安安心心快快樂樂陪伴他去成長跟他一起做遊戲,跟他一起說話,全心全意捲入,這叫有效。

最後一個方法,就是撫摸

所有的孩子六個月到一歲的時候,最先發展的是什麼?我們說五感: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在所有的發展過程中,觸覺是被動發展的,因爲視覺也好,聽覺也好,隨處可以有,觸覺例外。如果你經常撫摸孩子,擁抱孩子,那麼孩子的觸覺發展可能更靈敏。

爲什麼很多成年人在長大了以後會發現一種問題,即觸覺飢渴。他的小時候,一定曾非常希望當時爸爸媽媽多摸摸他,多擁抱他,多親吻他,而父母恰恰很少能夠做到。實際上,這種要求過分嗎?一點也不過分,因爲孩子的成長需要這些養料。所以在我們接下來的孩子零到三歲之間,媽媽一定要充分給孩子擁抱,給孩子親吻,給孩子撫摸。

寶寶獨立性的發展需要一個過程,媽媽瞭解了寶寶心理髮展這個特點,有效應對,幫助寶寶構建安全感,不僅寶寶會慢慢變得獨立,長大後也會更自信!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