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爲什麼精通無數育兒術,卻依然培養出一個熊孩子?

爲什麼精通無數育兒術,卻依然培養出一個熊孩子?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總結起來就是,父母們按照各種專家指點,苦心經營引導的問題,往往總得到相反的答案。

比如,每天晚上9點讓孩子上牀,催眠音樂調好了,燈光也調好了,孩子卻偏偏鬧到11點。

比如,不讓孩子看電視,定時給孩子讀繪本,但哪怕在商店裏看到開着的電視,孩子依然賴着,打滾不走。

比如,陪着孩子一起抄古文、讀名著、週末逛博物館,但孩子依然對學習語文毫無興趣,甚至提到寫作就頭疼。

家長們大喊,這就是育兒界的,懂得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

爲什麼精通無數育兒術,卻依然培養出一個熊孩子?

孩子比我們聰明太多,看穿誘導本質

前不久,有個電影叫做《墊底辣妹》,講述了一個叫做沙耶加的高中生,在老師坪田的因材施教下,如何逆襲,從學渣考上日本慶應大學的故事。

很多人都讚揚老師的教育術,比如用答錯一道題目,就要卸妝的方式讓沙耶加學數學:

用“雖然錯,卻充滿創意”來回應她的零分卷;

甚至用她最喜歡的漫畫《幽遊白書》來講解歷史。

爲什麼精通無數育兒術,卻依然培養出一個熊孩子? 第2張

大家都在說,這就是完美的教育術!

說的沒錯,因材施教肯定是對的。但大家有沒有想過,坪田做得再完美,都是外因。

是什麼讓沙耶加的內因發生了變化,從終日吃喝玩樂到立志考上好大學?

爲什麼精通無數育兒術,卻依然培養出一個熊孩子? 第3張

衆所周知,沙耶加之前自我放棄,是因爲重男輕女的父親只一心把弟弟培養成爲棒球手,他也會鼓勵沙耶加,會“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但沙耶加無動於衷,因爲——她知道那不是真誠的。

但好在沙耶加還有個好媽媽。無論周圍人如何嘲笑,母親都堅信沙耶加可以考上好大學,嘴巴上說“考不上沒關係”,暗地裏卻增加了夜間的打工。

當沙耶加拿着媽媽拼命賺來的錢,她眼圈紅了,她知道,這份感情,是真的。

爲什麼精通無數育兒術,卻依然培養出一個熊孩子? 第4張

爲什麼,專家嘴裏頭頭是道的育兒術,照搬使用,卻總不得心應手?

因爲孩子太聰明,越小的孩子,越可以憑感覺分辨,什麼是真誠的建議,什麼是狡猾的誘導。

有些父母,讓孩子9點上牀,自己卻想着12點打遊戲聊微信,孩子是感覺得到的,當然不睡。

有的父母,每天給孩子讀繪本,但自己開了電視就關不上,孩子當然還是對電視充滿渴望。

陪孩子抄古文也好,讀名著也好,對父母來說,若是任務都無意義。唯有真的享受其中,纔會與孩子們情感上融洽溝通。

爲什麼精通無數育兒術,卻依然培養出一個熊孩子? 第5張

電影《一一》裏,孩子一一總告訴我們:你看不到的,我拍給你看。

孩子的世界,講直覺,講感受,講信任;大人的世界,講規則,講方法,講目的。

我們若在孩子面前,企圖不付出足夠的真誠,用一些簡單的育兒術就矇混過關,好比在大師面前玩初級魔術,只能暴露我們的窘迫。

爲什麼精通無數育兒術,卻依然培養出一個熊孩子? 第6張

所有針對大概率、針對共性,人云亦云的育兒術,如果缺乏真誠的瞭解,缺乏平等的交流,缺乏愛的基礎,就都沒有意義。

因爲,所有的術,都是外因,但外因,必須建立在內因有所觸動的前提下,纔會生效。

爲什麼精通無數育兒術,卻依然培養出一個熊孩子? 第7張

專門的育兒術,從來都不存在

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教育部展開了一項大規模的“早期兒童縱向研究(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簡稱“ECLS”。

研究人員遴選了不同家庭背景、從幼兒園到小學五年級的2萬名學生作爲研究對象,收集各方面細節,爲了搞清楚一件事: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學業成績?

結論讓人大吃一驚,對孩子學業影響然不大的因素如下:家庭和睦、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每天給孩子讀書、母親在孩子學前不工作……

爲什麼精通無數育兒術,卻依然培養出一個熊孩子? 第8張

這份調查讓很多父母很憤慨:這不都是父母重視孩子的體現麼?不都是父母爲孩子做出的努力嗎?不都是父母身爲父母的意義嗎?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芝加哥大學經濟學院終身教授史蒂芬·列維特(Steven David Levitt)用一句話回答了這個實驗的意義——

只有父母本身的特質,即“父母是怎樣的人”,才能影響孩子的學業表現;而父母針對孩子的行爲,即“父母爲孩子做了什麼”,並無意義。

爲什麼精通無數育兒術,卻依然培養出一個熊孩子? 第9張

你說出來的那部分,沒有意義,你做出來的那部分,才影響深遠。

而你做出來的,往往是你下意識的,甚至無意識的行爲。

所以,某個意義來說,我們對孩子根本做不到教育,只能做到影響。

影響這件事,從來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如果整個影響是一個大數據,純粹的技術手段能起到催化劑的作用,就非常可觀,而核心的構成,是父母構成的環境,是父母本身。

爲什麼精通無數育兒術,卻依然培養出一個熊孩子? 第10張

如果想培養一個愛讀書的孩子,父母每天晚上留出半小時,一杯清茶一本小書的安安靜靜的夜,比無數說教都有效;

一個情緒平和的孩子,他的父母基本不暴烈、不糾結、不反覆。因爲,在普通父母看來讓人失控的問題,在他的父母看來,根本只是常態。

爲什麼精通無數育兒術,卻依然培養出一個熊孩子? 第11張

如果想培養一個高素質的孩子,父母本身的道德底線和舉止規範是高於常人的。

深夜的紅燈前,自覺站立的父母;看到流浪貓狗被虐,自然流露心痛的父母;在非理性爭執中選擇避讓的父母,他們的孩子,會把一些高於常人的精神,當做本能。

這一切,都是浸泡,是父母漫長歲月的積累,是父母被經歷洗禮後的最終的樣子,是父母自覺自省不放棄自我的姿態,是潛移默化,都是化骨無形。

爲什麼精通無數育兒術,卻依然培養出一個熊孩子? 第12張

回到最初的問題?爲什麼讀了那麼多育兒術,效果卻不好?

答案只有一個——

從來沒有專門的育兒術,所謂的育兒術,不過是你日常各種素養,在育兒這件事上的展現而已。

爲什麼精通那麼多育兒術,卻依然培養出一個熊孩子?

你先要問,自己,是不是一個熊家長。因爲所謂育兒,從來都只是育己罷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