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健康 > 【春捂秋凍】春捂秋凍的含義 春捂秋凍的要領

【春捂秋凍】春捂秋凍的含義 春捂秋凍的要領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7.6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捂秋凍】春捂秋凍的含義 春捂秋凍的要領

春捂秋凍是民間一直就有的說法,怎麼樣的春捂秋凍是最健康也是最好的養生方法呢?

春捂秋凍的含義

諺語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一條保健防病的諺語,其意思是勸人們春天不要急於脫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剛見冷就穿得太多,適當地捂一點或凍一點,對於身體的健康是有好處的。

人的體溫總是保持相對恆定,一般在攝氏37℃左右。如果體溫太高或太低,都會使人體生理功能受到損害。

春捂

冬去春來,是從冷轉熱的過度階段,天氣雖然已經暖起來,但是氣候經常變化,一會暖一會冷,往往是太陽出來後,風和日暖,遇到颳風下雨就會冷起來。由於人們在冬天已經習慣了多穿衣服,到了春天如果把衣服脫得太多,就會不適應氣候變化而容易着涼得病。所以,人們在初春季節要有意捂着一點,慢慢的減衣服。

春季中自然界氣溫處於上升階段,但室內氣溫由於房屋熱惰性跟不上室外而產生內外溫差。這種溫差在一天中以晴日午後達到最大,常常有3-5°C之多,甚至更大得多。特別是,從溫暖陽光下走進陰涼的室內,老人和病人必需添衣春捂,才能避免受涼致病。由於中國在同緯度上春(秋)季升(降)溫最急,因此才誕生了中國特殊的“春捂秋凍”的養生諺語。

秋凍

夏去秋來,是從熱到冷的過度階段,天氣雖然冷起來,但有個轉變的過程。有的人一到秋天就趕緊穿上許多衣服,甚至過早地穿上棉衣,這種做法不好,因爲過早地穿上棉衣,就會使身體得不到對冷空氣的鍛鍊,使防寒能力降低,不利於人體功能的調節,結果,到了三九嚴寒,真正大冷季節,鼻子和氣管一旦受到冷空氣侵襲,裏面的血管抵抗不住而收縮,使血流量減少,引起抗菌能力減弱,躲在鼻子或氣管裏的病菌乘機活動,引起咳嗽、打噴 春暖後應換春裝嚏、流鼻涕、發燒、使人傷風感冒。所以,秋季又應該凍着點,衣服要慢慢地增加。

秋季氣溫處於下降階段,室內氣溫因房屋熱惰性而落後於室外大自然,從而產生相反的溫差。從室外走進室內,氣溫升高,自然需要脫衣秋“凍”,以防出汗傷陽,影響身體健康。

爲什麼要春捂秋凍

“兒童始生,肌膚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則令筋骨緩弱。宜時見風日,若都不見風日,則令肌膚脆弱,便宜損傷。”古代先賢早已告戒人們。王教授解釋說:新生兒離開母體後,需要逐漸適應外界寒暖的變化,需要自己調節體溫,如果這時給孩子暖衣厚被,孩子要調節體溫就要出汗,而體液過多消耗,就不能適應寒冷刺激。所以要讓孩子增加戶外活動,以增強適應能力。另外古人的“薄衣之法,當從秋習之”,強調了“薄衣”的習慣應從秋天開始養成,慢慢適應,到冬季再略加衣服即可。這樣既鍛鍊了小兒的耐寒力,又不致使其受風寒。

背暖

保持背部的“適當溫暖”可以預防疾病,減少感冒的機會。“適當溫暖”,就是不可“過暖”,過暖則背部出汗多,出汗多反而因背溼涼而患病。

肚暖

肚子是脾胃之所,保持肚暖即是保護脾胃。孩子常脾胃不足,當冷空氣直接刺激腹部,孩子就會肚子痛,從而損傷脾胃功能、使脾胃不能正常穩定地運轉,影響到母乳的消化吸收,且不能把營養物質有效送至全身各個器官。另外,中醫還認爲,脾胃與免疫功能有關,對於疾病的預防有其特別的重要性。所以,“肚暖”是孩子保健的重要一環,睡覺時圍上肚兜,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足暖

腳部是陰陽經穴交會之處,皮膚神經末梢豐富,是對外界最爲敏感的地方。孩子的手腳保持溫暖,才能保證身體適應外界氣候的變化。

頭涼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講,孩子經由體表散發的熱量,有1/3是由頭部發散,頭熱容易導致心煩頭暈而神昏,所以中醫認爲,頭部最容易“上火”,孩子患病更是頭先熱。如果孩子保持頭涼、足暖,則必定神清氣爽,氣血循環順暢。

心胸涼穿着過於厚重臃腫,會壓迫到胸部,影響正常的呼吸與心臟功能。穿着過厚,還容易造成心煩與內熱。“肺爲華蓋”,肺就像兩片葉子,它正常撐展,才能發揮吐故納新的功能。

春捂秋凍的四要領

要領一:掌握氣溫防突變

“秋凍”的基本理念就是從秋季開始鍛鍊機體適應嚴寒冬季的能力。自然都是隨着氣候變化,耐寒訓練也應循序漸進地實施。然而,當天氣變化反常,氣溫急降時,如果你仍堅持“秋凍”,不給孩子保暖,勢必會傷風感冒,體格差的孩子會發生呼吸道感染甚至肺炎。所以,家長一定要掌握氣溫變化,及時地給孩子增減衣服,必要時仍需適當保暖,不可一味地“凍!凍!凍!”要根據突變的氣候,靈活掌握。

要領二: 各項參數有指標

秋凍的時令指標:秋凍適宜節氣是從立秋到立冬的三個月。從初秋開始就讓孩子對冷環境的逐漸適應鍛鍊。室內外溫差指標:當室外溫度低於室內2-5攝氏度時,孩子外出不必增加衣服。如果室內外溫差超過7攝氏度,應該及時添加衣服了,否則容易感冒。晝夜溫差指標:秋季晝夜溫差逐漸加大,溫差小於8攝氏度時,寶寶可以接受耐涼鍛鍊。一旦晝夜溫差>10℃時,就應該給寶寶及時添加衣服了。觀察感受指標:如果寶寶面紅、氣喘、煩躁、多汗,表明溫度過高,應降溫減衣;反之,面色發白、手腳發涼、打噴嚏、流鼻涕、起雞皮疙瘩或打寒戰,表示過冷,應添衣加被。

要領三:不同年齡各有度

▲嬰兒入秋後只需單衣薄被,且不要緊包緊裹,衣帶要寬鬆,被褥需輕柔,便於寶寶肢體舒展活動;當室溫降至20℃以下,可穿夾衣,蓋夾被。在同樣的室溫環境中,儘量比大人減少一層衣被,因爲孩子代謝旺盛,產熱多。

▲2-3歲幼兒,秋天宜穿純棉貼身線衣褲,易於吸汗。隨着溫度下降,可單層加衣,不要給孩子穿化纖衣服,因爲化纖衣服易產生靜電,它會加重皮膚的乾燥,而且化纖衣服不透氣。

▲3歲以上幼兒 活動量增加,秋季更不能穿厚衣、高領上衣,活動時可穿單薄的運動服。

總之,秋季不要給孩子穿得過於厚實、嚴密,不要過度保暖,使身體容易出汗,那樣反倒容易着涼感冒。

要領四:體質差異硬指標

寶寶體質是最重要的指標,即"秋凍"應因人而異。體質較虛弱的小兒不應實施秋凍鍛鍊,有先心病及其他先天性疾病、貧血、營養髮育不良、反覆發生支氣管炎、肺炎、哮喘、慢性胃腸疾病的幼兒,以及免疫低的小兒,因爲他們對氣候比較敏感,尤其是早晚天氣變化大時容易感冒,所以不可以盲目實施秋凍訓練。

兒童應如何適應天氣變換

一、添衣保暖要適度

由於小朋友的體溫調節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嬌嫩的身體耐寒、抗病能力相對較弱,所以在秋季忽冷忽熱期間比成人更易患病,而且不易好轉。不過,這種功能和能力可以通過日常生活對冷環境的逐漸適應加以提高。專家表示,可以進行科學的“秋凍”,不要過早過度添衣保暖,使自己有暴露於冷環境的機會,這樣在逐漸變冷的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的鍛鍊,能促進身體的物質代謝而增加產熱量,從而有效提高機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

二、要用冷水洗手洗臉

同時,小朋友還要從秋天開始進行其他的耐寒鍛鍊,以進一步提高機體的冷適應能力。最簡單的方法是養成用冷水洗手、洗臉及喝涼開水(以25℃左右爲最宜)的習慣,即使到了冬天也不放棄。由於這是一個逐漸降溫的過程,小朋友一般都能適應,並且效果顯着。如能再堅持每天用冷水擦拭身體則更好。

三、要多到室外活動

爲了提高耐寒抗病能力,只要天氣許可,小朋友就要多到室外活動,特別是課間休息。雖然時間不長,也要走出教室,活動活動手腳。運動不僅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而且可以促進消化和吸收,加強呼吸系統與新陳代謝的功能,還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增強肌肉的耐寒及抗寒能力。據測定,機體代謝越旺盛就越不怕冷,人躺着時代謝率最低,坐起來就可提高12%,站着能提高20%,步行可提高50%以上,劇烈活動時則可提高10倍。

當然,萬事皆有個度。“秋凍”也不例外,尤其是深秋之後,早晚外界氣溫偏低,而午間氣溫偏高,這時要注意及時地適當增減衣服,以防身體過冷而着涼生病,或過熱出汗着風而患感冒等。專家指出:每年的秋冬季節之所以呼吸道疾病高發,一方面是因爲氣溫變化大,同時與衣着調適不當也有很大的關係。特別是體弱多病的小朋友,則不宜盲目的進行“秋凍”,重點是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以便平安度過“多事之秋”和嚴寒的冬季。

如何掌握正確的養生之道

初春季節,氣溫的急升驟降,天氣的忽冷忽熱會刺激人體植物神經系統,使一些體質較差的人,體內功能發生紊亂,調節失控,出現不平衡,抵抗疾病的能力下 秋涼後應換秋裝降,容易被某些病菌、病毒攻破“防線”而疾病纏身。因此,在這個“非常”時期即將到來之際,大家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備加註意,應掌握正確的養生之道。

第一,應注意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

第二,建議利用節假日並選擇好利於出行的天氣,閤家去郊外旅遊踏青,置身於大自然的環抱之中,有利於身心健康;

第三,保持良好、樂觀的心態,避免元氣外泄、耗氣傷陰;

第四,天氣冷時及時增衣,天氣暖和時也應適當“春捂”,以避免外感風寒;

第五,飲食上要減肥膩、少吃葷、多食新鮮蔬菜。

把握時機冷空氣到來前24小時未雨綢繆。許多疾病發病高峯與冷空氣的到來和降溫持續的時間密切相關。如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氣到來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風等,在冷空氣過境時也會驟然增加。因此,應在氣象預報的冷空氣到來之前24小時增加衣服。

注意溫差入秋後晝夜溫差大,尤其是中國北方地區,白日烈日當空,早晚秋風陣陣,兒童自身調節能力低,尤易患感冒、扁桃腺炎、肺炎、腎炎等,因此要注意適時增減衣物。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