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怎麼給孩子講故事,孩子才愛聽?

怎麼給孩子講故事,孩子才愛聽?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第一次,丫丫媽媽問我問題的時候,很有些不好意思。她說:
羅老師,我家女兒1歲半了,特別愛聽故事。可是給她念書,她就會撕。最愛聽我嘴巴里講出來的故事,可是這樣倒讓我發愁了!該如何給孩子講故事呢?估計像我這樣的媽媽也不多?覺得自己很笨,天生缺乏想象力。偏偏又總看到很多育兒的文章和書籍,說給孩子講故事如何重要。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呢?爲了這個特別的焦慮。
爲了緩解這個媽媽的焦慮,我先建議給了她一個比較方便的辦法,即找一些音頻的故事來陪孩子一起聽。當時,我還把微信上分享過的一個能夠聽故事的微信號:呼呼收音機,推薦給了她。
我家開心基本沒看過電視和動畫片,她的睡前故事都是來自網上找來的音頻文件,以及我給她編的。呼呼收音機上的故事,我也有給我家開心聽。講的是一個盒子王國,裏面有一羣盒子勇士,他們各種歷險的故事。故事的主角,還有一個可愛的名字,叫做奶泡泡。
這種故事情節豐富的音頻故事,好處有兩點:
一是很適合小寶寶們,因爲它有一個固定的主人公,發生了各種富有張力的故事,也比較健康。最重要的是,它不會像動畫片那樣影響到孩子的注意力發展、視力發育等。因爲,只需要寶寶豎起小耳朵聽就好了。
第二個,它的故事一集一集在不斷地更新,隨着熟悉程度的提高,故事裏面主人公的言行就能夠對孩子產生積極影響。如果孩子喜歡上的裏面的某個人物形象,爸媽們還可以順勢利用這種喜歡,來幫助給孩子立規矩。
比如說,如果孩子賴牀。你就可以說,哎呀,奶泡泡早早地就起來啦。你肯定會比奶泡泡更棒吧?如果孩子不喜歡吃青菜,你就可以說,你真以爲這是青菜,這些菜呀,其實是從盒子王國買到的,可不是隨便誰都能吃到哦?
過了幾個月後,丫丫媽媽給了我反饋,新的反饋裏既有好消息,又有了新的問題:
謝謝羅老師,孩子挺喜歡這種音頻故事,我們堅持了快倆月了!每次拿手機放出來給她聽的時候,她還覺得很神奇。放的過程中,都會比較安靜。真是太好了!
可是現在的問題是,孩子會不分場合和時間地聽故事。比如,在我們吃飯的時候,她要聽故事。我就和她溝通等我吃完飯後再聽。結果她就大哭,哭得特別厲害。我就抱着她共情,告訴她媽媽愛她,但就是不給聽故事,我這樣做對嗎?
有時候,該睡午覺或者晚上要睡了,時間已經太晚了,她還非聽故事。不然也是大哭。總是哭得喘不上氣那種。這讓我很頭疼,也很有挫敗感。不知道怎麼應對。希望能得到你的指點,謝謝了!

1歲半以後,孩子的自我意識在快速發展,一切以自我爲中心。此時媽媽需要在陪孩子聽故事的基礎上,教孩子學會等待。但是如果媽媽過於嚴厲,或者只是單純地跟孩子說“不”,一定會激起孩子強烈的法抗,以此來爭取自己的發言權。

怎麼給孩子講故事,孩子才愛聽?

更好的做法是溫和但堅定——我常常會跟父母們這樣建議。但如何纔算溫和並且堅定呢?幽默、有趣是一個很棒的粘合劑,可以把原本衝突的兩個詞膠合在一起。
你看,既然孩子喜歡故事,那麼媽媽其實也可以通過故事裏頭小主角的口吻去告訴孩子:我是奶泡泡,你這麼喜歡我呀,我也很喜歡你!現在是吃飯時間啦,我也要去吃飯咯,咱們飯後見,說好啦?
這樣你對自己的規則仍然是堅持的態度,但孩子卻仍容易接受。如此潛移默化地去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最近的一次,也是第三次收到丫丫媽媽發來的信息,我覺得很驚喜。她說:
羅老師,我還是那個問故事的媽媽。聽了不少音頻故事後,自己也受到了不少啓發,一直都在摸索通過故事和孩子交流。現在孩子的作息也慢慢規律了。每晚睡覺前,我們會熄滅燈,聽一段音頻故事。有時候不用音頻,只是我和孩子都閉上眼睛,我給她重複描述一些故事裏的情景,並且讓我家孩子當主人公,她特別喜歡。真好啊!謝謝羅老師,我們一定會堅持下去!
看到媽媽發來的文字,我頓時覺得特別美好。光是想象那樣一副和諧的親子共處畫面就很美。在媽媽的反饋裏,她有一點做的很好,那就是學會了更靈活地對待“故事”這件事。讓孩子變成故事裏的主人公,這種辦法不僅會給孩子帶去新奇感,而且能夠滿足他們希望變得更強大的心理需求。
當然,“靈活”講故事的好處還不止於此。它可以作爲一種巧妙的育兒辦法,隨時隨地都能作爲一種親子溝通的有效工具。
比如一位智慧的爸爸——少年商學院創始人曾經分享過的關於故事的故事:
有一天,兒子在院子裏玩球。我也過來“湊熱鬧”。我把他的紅色皮球不小心拋到了二樓屋檐上,兒子“啊”了一聲。
(注意,這個時候是孩子最容易情緒失控的時候。一般情況下,若孩子失控,要麼大人會不知所措,只能無助地告之:別哭了,別哭了。要麼最後發飆了乾脆厲聲呵斥回去:不許哭!顯然,這都不是好辦法。我們看看這位爸爸是怎麼做的。)
我對他說,“球和咱們捉迷藏,咱們找它去!”並順手拿了一個掃把,帶兒子上到二樓,打開窗戶,用掃把將球從屋檐上戳了下去。球掉到院子裏了,我順手也把掃把從窗口扔了下去。
這是一件再小不過的事。我們回到院子裏後,我隨口對兒子說:“掃把找到皮球后好開心,跟着皮球就跳了下去。”
結果小傢伙若有所思,說,“爸爸再講一遍。”
我把剛剛零碎的片段組合起來,給兒子講成一個完整故事:皮球和掃把是好朋友,它們玩捉迷藏,皮球很調皮,飛到樓上了,掃把決定上樓找皮球……
“我還要聽。爸爸還要講皮球和掃把的故事。”兒子說。
“好的。”我說。但我沒有重複剛纔的故事。而是將皮球和掃把的關係變了一下:皮球和掃把是好朋友,他們在一起玩的很開心,但是掃把惹皮球生氣了,皮球就飛走了,掃把不願意失去朋友,就上樓去找,找到了皮球,並追着向它道歉……
“我還要聽。”兒子不依不饒,他覺得有趣。
“皮球喜歡旅行,因爲旅行可以遇到很多新鮮的人、新鮮的事。它和掃把認識之後,繼續出發,飛到樓上去了。掃把說,我也要去旅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它不會飛,就走樓梯去找皮球,希望成爲皮球的同伴……”
“我還要聽……”
就這樣,同一個場景的皮球和掃把的故事,我一口氣講了7個不同版本。而且,一開始我只用講,後來我們乾脆在院子裏表演起來——我們倆一個是皮球一個是掃把。一個小時後,我口乾舌燥,我最怕再聽到兒子講四個字——我還要聽。
“我還要聽。”
我真的要暈了!
“可以,但是這是今天講的最後一個故事。”我必須專制起來,不能再讓兒子無限制地“糾纏下去”了。
我現在還記得當時的情景。我絞盡腦汁,連蹦帶跳,很累,但內心充盈,非常享受這樣一種過程。
有趣的故事不僅可以幫助緩解孩子的即時情緒,避免情緒爆發,還可以帶給孩子更廣闊的視角去看世界。
除此之外,故事還有事後安撫和疏導的功能。比如另外一個關於故事的“故事”:
一歲三個月的小寶在小區裏玩的時候,突然發現媽媽不見了(其實是因爲媽媽在收拾小推車),且自己被陌生人包圍了。於是大哭不止,撕心裂肺五分鐘。晚上哄他睡覺的時候,想起這件事兒,媽媽就給他隨口編了個故事,故事這樣的:
小寶和媽媽一起出去玩,小寶非常高興。走着走着,小寶一擡頭,發現媽媽不見了,而和他大眼瞪小眼的是“喵喵”叫的小貓、“汪汪”叫的小狗和“嘶嘶”叫的小蛇。
小寶急得快要哭了,問:“媽媽到哪兒去了?你們看見我的媽媽了麼?”
小貓“喵喵”地問:“你的媽媽是什麼樣啊?”
小寶說:“我的媽媽高個子、戴眼鏡、卷頭髮。”
小狗“汪汪”地說:“這麼說來,倒好像是在哪裏見過呢。”
小蛇“嘶嘶”地說:“笨笨,他的媽媽不就在樹後面麼?”
小寶一聽,趕緊喊:“媽媽,媽媽!”
媽媽直起腰來,走到寶寶身邊,把新摘的狗尾巴草遞給寶寶說:“小寶真勇敢,都沒有哭鼻子。你要記着啊,媽媽永遠都會在你身邊,不會把你扔下的。”
孩子爲什麼在看不見媽媽的時候大哭呢?如我們之前講過的,小寶寶們沒有物體永恆的概念。在他們看來,你不在眼前,就是不在了。你離開我了,就是不要我了。他們對“拋棄”這件事充滿恐懼,需要得到父母的確認:你們會一直在我身邊,會一直愛我。
所以,故事最精彩在最後一句:通過暗示告訴孩子,媽媽永遠都在的,不會拋棄他,如此會緩解孩子的焦慮情緒。
沒錯,育兒有無數種方法。只要用心,我們一定能夠找到適合自己家孩子的辦法。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