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如何讓孩子做好最好的自己?

如何讓孩子做好最好的自己?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果能進入投入狀態,那麼孩子就能發揮出超越自己能力的水平。但不幸的是,大部分的孩子都無法投入到學習中。理由便是孩子多數對學習抱有一種不安的感覺。

如何讓孩子做好最好的自己?
  奇凱岑特米哈伊提出,想要進入投入狀態中,就需要三個階段的因素:首先,目標和目的意識必須十分明確。其次,工作或是課題的難易度必須適當。最後,要迅速對結果給予回饋。  目標必須明確的理由是,能夠毫不動搖地專注於課題上。如果對於“我爲什麼一定要做這個課題”沒有明確想法的話,那麼也就沒有理由投入其中了。  課題難易度必須適中的理由是,當有了目標和目的意識之後,如果課題太過困難那麼也就無法讓人集中了。相反課題太過簡單也會讓人產生惰性。  最後,必須要對結果給予迅速回饋的理由,要與投入狀態下的滿足程度有着緊密的關聯。在經歷投入之後感到的快樂也就是一種回饋。以這種快樂體驗爲基礎纔可能進入下一次投入狀態,所以回饋必須是迅速及時的。此外,通過投入經驗人們就會向着自己樹立的目標更近一步,這樣的經歷累積起來將會讓人在今後的成長道路上同時收穫快樂與未來的幸福。  接下來讓我們將這個理論運用在孩子們的身上。  第一,當給孩子留課題的時候要讓孩子建立“爲什麼必須做這個課題”的目的意識,這樣孩子才能自主地樹立目標。只有孩子自己選定目標的時候,才能自然地產生目的意識。  第二,課題的難易程度必須符合孩子的能力。孩子的能力若是還沒有達到足夠程度,而父母又對結果抱有過高期待的話,孩子就會對課題產生恐懼之心了。所以必須留給孩子符合他們能力水平的課題,當孩子確立目標的時候也要引導他們選擇適合自己水準的目標,這點是相當重要的。  第三,對於投入的回饋。投入本身當然能夠給人帶來快樂和滿足的回報,但如果在這回報上加入父母給孩子的回饋會更加理想。這裏指的回饋並不是物質層面上的,而是指投入的行動、目的意識、對於努力的稱讚等感情上的回報。重要的是,不能根據結果的好壞來進行稱讚或是給予回饋。重要的不是投入的結果而是投入本身。但如果父母對於結果的態度不夠明確,那麼孩子就不會對投入後的快樂予以注意,而是會把精力放在投入行爲的結果成敗上。  雖然投入狀態本身是一種積極的要素,但這並不代表說無論什麼事情都要無條件投入其中。當課題的難度超越自身能力之時,人們就會產生可能無法解決課題的不安與擔憂,嚴重的話還會轉爲不關心甚至放棄。反之,當課題難度低於自身能力的時候,也可能會感到乏味或出現疲態。課題太難或太簡單所帶來的不安或疲態等情感會干涉和妨礙投入的狀態。只有當課題的難易程度與本人的能力相符合時纔有可能產生投入。因此孩子在投入的時候,首先要把握孩子的能力,然後再選擇與其能力相符合的課題。  爲了讓孩子變得投入,父母應該扮演的角色  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樣,奇凱岑特米哈伊主張“經歷投入的頻度各人各有不同,在青少年時期較多經歷投入狀態的學生在創造性等領域會獲得相對良好的成就”。此外拉桑德(Rathunde)提出“投入的經歷要在家庭中慢慢培養起來,尤其是在進行難度較高的活動或是活動得到支持的時候就會形成複合性的性格,這種傾向在家庭中經常出現”。惠倫(Whalen)則說“要儘可能引起孩子的興趣、發掘他們的才能,這樣孩子們才能更加投入”。  心理學家們對於投入的見解都是相似的,那就是:“家庭教育或是小學時期的教育能對孩子們投入的經歷產生重大的影響。”尤其是進入幼兒園或學校之前進行的家庭教育,將會決定孩子是否有可能成長爲具有豐富投入經歷的人。此外根據父母價值觀的不同,孩子們投入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  如果父母是成績至上主義者,那麼孩子們的投入程度自然會降低。成績至上的父母們會把焦點集中在結果而不是過程中,當然也就不會去關注孩子的能力和課題之間的關係了。成績至上的父母培育的孩子總是擔憂課題的艱難,並對成績好壞一事充滿不安情緒。這樣的不安情緒就會成爲妨礙投入的要素。  以讓孩子們隨心所欲爲藉口的父母對孩子的學業毫不關心,這樣一來也會產生問題。這種父母對於教育沒有興趣也懶得教導孩子,在這種環境下並不是給孩子自由,而是對他們放任不管。這樣的父母養育出來的孩子不僅在生活習慣上相對懶惰,也缺乏明確目的意識。沒有目的意識的孩子,投入的可能性幾乎爲零。  如果希望孩子們能夠過上幸福成功的生活,那麼就必須教導他們懂得投入帶來的快樂。想要讓孩子感受到投入的快樂,那麼就必須切實地進行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父母要幫助孩子學習如何在人生道路上自己樹立目標,並加以實踐。孩子們能在自己沉醉的領域發掘出生活的意義,爲了達到目標而集中自己所有的精力,即進入了快樂投入的狀態。在那一瞬間,孩子就會成長爲同時爲了獲得現在的快樂與將來的幸福而努力的人。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