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平等,你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平等,你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9.9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教育的範圍內,平等應當存在於任何人與他人的關係之間,存在於老師和孩子,孩子與幼兒園(學校),家長與孩子的關係中,並體現在日常生活中,這是教育的關鍵。

平等,你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但是,這樣的理念在國內大部分教育機構中,很少被真正實踐。

老師:“小朋友記住了,啊,加飯舉右手,手掌伸直。方靜,你錯了,這邊是右手!加湯舉左手,看着我,握住拳頭。這邊,握住拳頭。吃飯不許講話,啊!”

老師:“方方,你要幹什麼?”

孩子:“我要尿尿。”

老師:“可見你洗手前沒撒出尿,對不對!?以後必須養成上廁所的習慣,不許吃飯其間拉屎撒尿。扣你一個小紅花!”

孩子:“……”

老師:“快點拿出來,快點給我呀。”

這是電影《看起來很美》中的一個片斷,很典型地呈現了幼兒園與孩子的關係,老師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或者說,成人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一個是成人,要求的是服從;一個是孩子,被要求服從者;一個是強制者;一個是受制約者。在這種強制與被強制的關係中,我們看不到平等,更看不到自由。

一個孩子不應受制於另一個成人

一個人在身體、情感、意識、思想和意志上不受制於另一個人,或另一些人因專斷意志而產生的強制狀態,叫自由。這種自由的狀態來自於彼此平等的關係。孩子將來與別人之間的關係,與或者與任何人的關係,或者你的孩子與任何成人、孩子間的關係,都應該是平等的關係。這樣,他們纔可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很少有成人跟孩子的關係是真正平等的,因爲很少有成人真正認識到自己跟別人的關係應該平等,而孩子屬於“別人”中的一員。平等的關係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平等意味着孩子不應該受制於任何人,這種“受制”還不僅僅表現在顯在的狀態中。在前面提到的電影片斷中,“不許吃飯期間拉屎撒尿”是在行爲上來控制一個人,“扣你的小紅花”,是在心理和意志上控制你,這種關係是典型的不平等的關係。

成長經驗中的家長制的陰影

爲什麼我要這麼提呢?關鍵點在於,在我們國家的家庭文化中一直以來都凸現着一種控制的關係,家長制。家長制指的是什麼呢?就是我說了算,你說了不算。胳膊扭不過大腿,我永遠是對的,你必須聽我的。一切由父親或母親說了算,你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是一個不平等的關係。由這種關係又演化出了暴力關係,你不服從父母,父母就用暴力來讓你服從。這種關係太普遍了,因此,父母打孩子就被合理化和道德化了。你會發現在你的家庭裏是你爸爸說了算,你媽媽是一個服從的狀態;或者是你媽媽說了算,你爸爸是一個服從的狀態;如果兩人都想說了算,戰爭就爆發起來了,那就變成了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呢?我來控制你,控制不了,你又來控制我……我們的生存、文化所體現出來的往往是這樣的關係。

今天爲什麼我們很難把自由平等的理念體現在生活的各個角落,尤其不能體現在孩子身上呢?原因是我們沒有在平等的關係中長大,沒有這樣的生命體驗,一旦我們面對孩子,我們就自然地套用了我們從小體驗過的與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不知道該怎樣對待自己的孩子。有的父母想好好的對待他的孩子,但他一張口就是教育:“爸爸跟你說,你這個事情該怎麼怎麼做,這纔是個好孩子。”話一出口就變成了一個定式了,這個定式就是他高高在上,孩子是一個受教育者。這就形成了我們目前所面臨的情景:我們這樣長大了,我們和父母的關係就是和一切人的關係。當我們想給孩子更多的自由,更平等的生存狀態時,才發現我們很難做到。

我們需要通過學習才能意識到,然後才能逐漸變成我們的一部分,然後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

如果我們想讓我們的孩子是成爲他們自己,想讓他們獨立自主,想讓他們健康幸福,這是人成長的最核心,也就成爲了教育的最核心。

有一個母親這樣對我說,她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家長制的家庭,父親是一個律師出身,從小他們被教育、訓斥、指責、打的過程中長大的。她的父親現在依然是家裏的權威,而這個時候他的孩子已經4歲了,有一天,因爲某一個事情,父親非常的生氣,高聲地訓斥她,四歲的兒子站了出來。對外公說:“外公,你不可以這樣對待我媽媽,你傷害了她。”外公火冒三丈,回頭對孩子吼着說:“我生了她,養了她。”孩子對外公說:“不管你是誰,你都不可以傷害別人,你必須向她道歉。”母親聽外後淚流滿面,她與父親相處了三十多年,從未有過像兒子這樣的勇氣去直面父親,所以她也害怕兒子受到傷害。但是,四歲的兒子,始終堅定而毫不動搖地堅持要外公向媽媽道歉。外公自然不斷地在生氣說理由,回頭指責這個孩子,孩子始終堅持一個說法:“你傷害到了我媽媽,所以請你給我媽媽道歉。”這樣的堅持持續了一個小時,無論外公走到哪裏,說什麼樣的話,孩子就說一句話:“你傷害了我媽媽,請你給她道歉。”一個小時後,外公妥協了,說:“好,我給你媽媽道歉。”在這場戰鬥中,一個四歲的孩子需要面對已經積蓄了幾十年的憤怒能量的老人,這種堅持,這種堅定,恰恰是這個教育給予的。當然,還有一樣東西潛存在老人和孩子之間,那纔是真正的核心,那就是背後的愛。這位媽媽對我說:“在我們家,我爸爸是真正的家長。一切權利掌握在他的手裏,他說的每句話是不可動搖的。但是現在,只有我兒子能夠讓他剎車。他也竟然在我兒子面前覺察到自己,反省自己。”母親的臉上洋溢着驕傲,這就是生活在規則與平等當中所形成的人格力量。

這個生活在自由與平等中的孩子,不僅僅有力量面對傷害,同時,他對任何存在於心理的、道德的、心靈的界限非常的敏感而清晰,他不用再去學習,這就是教育最大的祕密。

如果我們用同樣的精力去治療家長,可能單單面對父親這件事就需要10年的努力。有的父母試着平等對待孩子,但因爲是努力而成的,所以會有精神上的疲勞,不如天然而成來得自然。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