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食譜 > 四季養生 > 適當“秋凍”讓你凍出健康!

適當“秋凍”讓你凍出健康!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俗話說得好: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隨着秋季到來,氣溫逐漸下降,很多人遵從“春捂秋凍”的做法卻被凍出了疾病。

我們常說“春捂秋凍”,入秋後不要氣溫稍有下降就立即增衣,應循序漸進地添衣保暖,鍛鍊身體的耐寒性,以增強身體的禦寒能力。到底怎樣才能凍出健康?快來學“挨凍”的正確姿勢,遠離疾病侵襲。

1

什麼是秋凍

“秋凍”就是說秋季氣溫稍涼爽,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適宜的涼爽刺激,有助於鍛鍊耐寒能力,在逐漸降低溫度的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的鍛鍊,能促進身體的物質代謝,增加產熱,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同樣道理,季節剛開始轉換時,氣溫尚不穩定,暑熱尚未退盡,過多過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着風,很容易傷風感冒。

2

爲什麼要“秋凍”

眼下正值白露時節,是典型的秋季氣候,養生可以遵循“春捂秋凍”的原則。爲什麼要“秋凍”呢?那是因爲白露時節天氣明顯變涼,晝夜溫差很大,人的毛孔需要閉合起來以防着涼,如果過早就把厚的衣服穿上,毛孔就會因爲受熱而開放,那突然的降溫帶來的寒氣就容易透過毛孔來傷人。所以,在秋季人就需要適當的凍一凍。但“秋凍”也是有講究的,不能隨便凍。比如當氣溫下降時,一定要注意保護好頭部,腳部和腹部。因爲“寒從腳起,熱從頭散”,如果雙腳受涼就易引發感冒、支氣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

3

孩子要不要秋凍

適當“秋凍”讓你凍出健康!

對於孩子要不要秋凍這個問題,區第一人民醫院兒科醫生的建議是:可以略微凍一凍,但要有量有度。

夏去秋來,是從熱到冷的過渡階段,天氣雖然冷起來,但有個轉變的過程。季節更替是對孩子免疫力的鍛鍊。首先是讓孩子有暴露於冷環境的機會,包括不要穿得過於厚實、嚴密。實際上,過早地穿上厚衣,就會使身體得不到耐寒鍛鍊,使防寒能力降低。結果到了三九、四九真正嚴寒的大冷季節,一旦受到冷空氣侵襲,就容易受寒感冒。此外,過早地過度保暖,會導致孩子在身體出汗時不易覺察,反而容易誘發感冒。

適應“秋凍”最簡單的方法是養成用冷水洗手、洗臉及喝涼開水(以25攝氏度左右爲宜)的習慣。由於這是一個逐漸降溫的過程,小孩一般都能適應,並且效果顯著。

但在“秋凍”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漸進和適度兩個原則。此外,還要防止“凍而不動”,這就要求孩子要多進行戶外鍛鍊,但要注意的是,運動鍛鍊時不宜“動”得大汗淋漓,只要身體微熱即可,否則涼氣會通過表皮擴張入侵肌體。

有些人即使在早晚氣溫較低時,也穿得非常單薄,甚至在冷空氣來臨之際,仍恪守秋凍的信念,結果染上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秋凍不能簡單地理解爲“少穿衣服”,應根據4個原則科學進行。

七5類人千萬別凍

---心腦血管疾病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應注意保暖,根據氣溫變化隨時增減衣服。

這是因爲,當身體受到寒冷刺激後,交感神經會比較興奮,全身毛細血管收縮,血液循環外周阻力加大,引起血壓上升,心、腦負荷加重,加上“秋燥”常引起體內缺水,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極易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中風等疾病。

適當“秋凍”讓你凍出健康! 第2張

---慢性胃病

秋天是胃病的多發季節,且深秋時節氣溫變化無常,胃腸道對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不慎着涼,容易引起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復發,嚴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併發症。

因此,有慢性胃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

---呼吸道疾病

有支氣管炎、哮喘、肺心病等病史的人也不宜“秋凍”。寒冷會對人的氣道產生不良刺激,從而誘發氣管、支氣管或小氣道的痙攣,使得上述疾病復發或加重。

---關節炎

患有風溼、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患者常反覆出現腿部脹痛、沉重感,受寒後可使上述症狀加重,出現關節疼痛,或伴有腫脹,行走不便等。

因此,關節炎患者從秋季開始就應注意腿部保暖,避免受寒後引起關節疼痛加重。

適當“秋凍”讓你凍出健康! 第3張

---糖尿病

糖尿病常併發血管神經病變,表現爲微循環障礙、手足麻木、疼痛,嚴重者可表現爲壞疽。

寒冷刺激不但會加重糖尿病,還可能加重微循環障礙,導致血管神經病變進一步加重。

此外,身體調節功能較差的老年人以及正在生長髮育的嬰幼兒也不宜進行“秋凍”。

對秋凍的理解不應侷限於天氣寒冷而不急於增衣保暖,還應加強體育鍛煉。要想增強機體的耐受能力,最根本的就是加強鍛鍊。

就耐寒鍛鍊而言,在身體狀況和生活環境允許的情況下,常年堅持洗冷水浴或游泳,是增強身體禦寒能力行之有效的健身方式。

經常進行散步、跑步、打太極拳等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和新陳代謝能力,人體新陳代謝越旺盛,耐寒能力就越強。

適當“秋凍”讓你凍出健康! 第4張

適當“秋凍”讓你凍出健康! 第5張

適當“秋凍”讓你凍出健康! 第6張

孕前飲食禁忌
飲食常識
美食文化
飲食調理
中醫養生
美食資訊
奶粉知識
四季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