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食譜 > 飲食常識 > 湖南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湖南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4.2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端午節最早是從湖南汨羅江岸興起,而且每年的五月初一至十五汨羅江畔都會開展一系列端午節慶活動,下面來了解一下湖南的端午節都有哪些風俗。

湖南端午節食俗

大蒜子煮片糖

長沙城內家庭最重視讓小兒敗毒。端午當天,以大蒜子煮片糖,小孩喝後,防生沙痱子和癤子。還常會在端午節的午時把艾葉子、石菖蒲、葛藤、大蒜肉煎水,晾涼,午時把小孩泡在腳盆中,以保證小孩在夏天不生沙痱子,長得乖。更多人家在端午節時,只是用菖蒲、艾葉、楓球子等熬湯讓小兒洗沐,據說可除百病。

硃砂鹽蛋

益陽硃砂鹽蛋。蛋黃紅,泛硃砂,味道與衆不同,因洞庭湖區水面寬,湖鴨吃的活食多,生蛋大。只有捕食魚蝦螺蚌的鴨,生的蛋才能加工成硃砂鹽蛋。俗話說:“端午吃鹽蛋,腳踩石頭爛”,意思是說端午節吃了鹽蛋,不但能清熱解毒,而且能增強腿力,可踩爛石頭。

炒血鴨和釀豆腐

寧遠一帶端午節主要殺鴨慶祝,原因是從清明節一直到端午節這段時間是水草最豐美的時候,鵝、鴨、田螺等天然食料充足,鴨子個個長得壯實,鴨肉更是皮薄細嫩,這時食用最肥美。大蒜子燒肉。端午那天是最好的解毒時節,大蒜解毒殺菌最好。

包糉子、吃糉子

每到端午節前,家家戶戶都會買來2至3斤糯米,在裏面放入鹼、紅棗或綠豆,扯上幾根麻繩,拿上幾張小椅子,大家一起坐在家門口包糉子。這個時候,那些手藝好,包出的糉子有棱有角的姑娘、大嬸總會得到街坊鄰居的一番誇講,而不會包糉子的就會躲在一旁觀看、學習,準備等到來年的端午節來一顯身手。糉子包好煮熟後,在端午節這天,每家每戶都會把自家的糉子送給街坊鄰居們品嚐,自家包的糉子一般自家都吃不到,吃的都是別人家送來的糉子,而且吃起來也顯得格外香。現在的糉子品種多起來,購買起來也方便,包糉子習俗也在慢慢失傳,大家都更加懷念兒時的香糉。

做鹹鴨蛋

自己動手做鹹鴨蛋也是在端午節前經常看到的。大人把買回來的新鮮鴨蛋先用鹽水泡上一段時間,再在上面敷上黃泥巴,等到端午節這天拿出來食用時,那種蛋黃被醃得金黃金黃、往外流油的鹹鴨蛋最受歡迎。不過蛋黃好的鹹鴨蛋一般蛋白比較鹹,我們經常是將蛋黃一個個悄悄吃掉,剩下的蛋白部分就成爲了生性節儉的父母們的專利了。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湖南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湖南端午節節慶習俗

賽龍舟

賽龍舟是湖南地區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已不見蹤跡。在這之後,人們把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來作爲紀念屈原的一項重大活動,用意是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現在的賽龍舟已被列入國家的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都會舉行“屈原杯”龍舟賽,湖南每年也會在端午節前後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讓賽龍舟盛傳於世。

懸艾葉掛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現在的長沙市民至今還保留着用艾葉給小孩洗澡,以驅瘟祛毒的習俗。

飲雄黃酒

傳說屈原投江之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爲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糉子、鹹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罈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藥暈魚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爲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據說這就是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至今,我國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黃酒的習慣。

祭龍儀式

兩千多年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懷抱石頭投入汨羅江,以表達“衆人皆醉我獨醒”,不與世人同流合污的高潔志向,自此,這裏成爲了歷史上“端午源頭”。近幾年每到端午節都會在這裏舉辦龍舟比賽來紀念屈原,在岳陽人民心中,歷來都有“寧荒一年田,不輸端午船”的說法,龍舟賽是逢盛世、慶豐年的大事情。

掛張天師、鍾馗像

湖南城鄉,尤其是長沙、岳陽、汨羅等,家家戶戶每逢端午都習慣供帖子、吃糉子來悼念屈原,懸鐘馗像和張天師像,而且在端午節戶戶有請真鍾馗進家門活動。毛澤東也曾於1966年7月8日致江青的信中寫過:“爲了打鬼,藉助鍾馗”,賜福鎮宅請真鍾馗。

湖南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第2張

孕前飲食禁忌
飲食常識
美食文化
飲食調理
中醫養生
美食資訊
奶粉知識
四季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