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一樣,孩子性格的形成很多原因是受家庭教育環境影響的,所以導致有些孩子比較自卑,那麼我們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呢?一起來看看吧!

一位網友說:我從小到大,經歷的最大打擊,就是父母說我沒用!相信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擁有光明的未來,可生活中,爸媽卻常常在不經意間傷害了孩子的自信。

您有這樣的行爲嗎?

跟孩子哭窮,強調自己賺錢多麼不容易,希望以此激勵孩子。傷害孩子自尊心式的批評,嘲笑挖苦,拿別人家孩子又或者當着外人批評自己孩子。總是揪住孩子的缺點,暗示孩子沒有“行”的地方。

長此以往,這些言行將對孩子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表現在:

走路很慢,遇人習慣低頭或避開;

說話聲音小,不敢看人臉;

分東西總是拿最少的那份;

排隊總是站在最後面或最邊上;

但內心一直渴望成爲大家都認可的人。

一個孩子失去自信,就好像花兒失去了水分,地球上沒有了陽光。來看兩個截然相反的例子。

王小帥因爲天生慢性子,常常被家長和老師批評動作慢,跟不上學習節奏,雖然成績也不錯,但剛剛開學,就已經對新學期表現出了明顯的擔心和自卑。

而他的同班同學張小萌在新學期走進新教室的那一刻,就堅信自己能學好。因爲她從小成績就很好,而且得到了家長、老師和同學的一致認可。

這兩個孩子的智商並無差異,唯一不同的是:他們對自己的看法。而孩子的自我認知,將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表現。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形成的自我評價主要來自父母、老師和同齡人。而作爲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孩子自信心的影響,尤爲關鍵。

好未來腦科學專家支招,家長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應該包括這樣三個環節: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第一,心理上相信孩子

第二,語言上鼓勵孩子

第三,行爲上信任孩子

發自心底地相信孩子“行”,敢於向孩子提出高期望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來到一所小學,對一至六年級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並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名單交給了校長和老師,叮囑他們爲了實驗的正確性務必保密,不要告訴任何學生。而真實的情況是,名單上的學生是隨機挑選出來的,校長和老師並不知情。

8個月後,心理學家揭曉了實驗結果。非常出人意料,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即使是那些原來不被看好的孩子也變得更加自信,更有求知慾,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學習表現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這個實驗中,有一點非常關鍵,就是:校長和老師因爲不知情,發自內心地相信名單上的孩子都是“最有前途的孩子”(實際只是隨機挑選),名單上的孩子被注入高期待。

儘管校長和老師要當作不知道這個名單的存在,但從結果上來看,名單上的孩子在各方面,都實現了長足的進步。

這說明老師發自內心的信任和期待,通過不自覺的其他方式,比如語音、語調和肢體語言,傳遞給了名單上的孩子。發自內心的高期待帶來了正向的結果。

好未來腦科學專家表示,其實在人與人的溝通中,文字只佔7%,而38%的信息來自語音、語調,55%來自肢體語言。孩子是極爲敏感的,他是可以感受到爸爸媽媽是不是相信他,是不是真的看好他。當你發自內心地相信他”能行”,並明確傳遞出這一信息時,孩子將能朝着你的期待發展。

多表揚孩子具體的行爲,而不是智商本身

很多時候,家長會焦慮孩子的成績不好,孩子的反應太慢,總之就是孩子的各種不是。與其高度關注孩子現在的能力,家長不妨重點關注孩子努力可以帶來的結果。孩子間的智商其實相差不大,當孩子在鼓勵中開始努力時,相信他們的能力也會自然提高。

不少家長在表揚孩子的時候喜歡說,你真聰明,你真棒,這其實是在表揚孩子的智商高。但表揚智商時間一久,就會讓孩子覺得我真的很聰明,可是聰明並不能指導孩子的任何行爲,反而有可能讓孩子不努力。所以建議家長要多表揚孩子聰明的具體表現,比如:你今天寫的字比昨天好很多,你這次作業非常認真。

而且,當孩子做得好時,建議家長可以給孩子適當的獎勵,這樣孩子就會清楚地知道,什麼樣的行爲會得到獎勵,那麼下次,孩子自然會繼續朝着這個方向努力,做得越來越好。

表揚的力量有多大?

有個四年級的孩子,在老師的表揚、鼓勵和引導下,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從不願意學習、作業拖拉,到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學習表現優異,只用了3-4個月的時間。

讓孩子做主角,多信任,少包辦

經常看到有家長覺得說孩子太小,很多事情還做不好,因此常常替孩子做決定,又或者否定孩子的想法。比如孩子拿掃帚掃地,大人說:別掃了,你掃不乾淨。又或者孩子端盤子,大人說:來來來,給我,別把盤子打了。

家長總認爲孩子還小,不夠成熟,有些事等他長大了再說不遲。

其實不然。

孩子自信心的獲得,恰恰是在完成一個個生活挑戰的過程中,在不斷地嘗試和體驗中,增加了對生活的信心。

如果父母一直不信任孩子,不給孩子獨立嘗試的機會,那麼等孩子長大離開父母身邊時,他就會覺得自己什麼也不會,生活處處碰壁,充滿挫敗感。

(1)多傾聽,少說教

多傾聽孩子,多讓孩子給我們講他遇到的喜怒哀樂,多讓孩子給我們講題,只有當“說”的主體由家長轉換爲孩子,孩子纔會主動思考而非被動接受,孩子也將能從表達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

另外,對於孩子的學習,我們不鼓勵上課時家長坐在孩子身邊,尤其是上課過程中還不停地教孩子,想把自己理解的都趕緊讓孩子吸收。因爲如果爸媽講完孩子還不懂,家長再批評孩子,結果只會適得其反,既破壞了親子關係,又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而且,這樣做,只會提升孩子對家長的依賴性,弱化孩子自己在課堂上的參與感,也可能中斷孩子自己的獨立思考,剝奪孩子的成就感,最終強化的,只能是父母的成就感。

(2)多示弱,少逞強

父母強大,孩子弱小,孩子有問題求助家長,這似乎是當下親子關係的不二模式。

父母幫助、保護孩子,這無可厚非。但如果遇到問題就找父母,那麼孩子會逐漸覺得,自己是柔弱需要保護的,面對什麼都做得很好的父母,孩子還會覺得自己的渺小與無能。他們會發現自己永遠無法超越父母,進而產生巨大的挫敗感。

如果孩子養成遇到問題就第一時間“求助父母”的思維模式,那麼孩子也很可能成長爲一個缺乏主見的人。

所以,父母要懂得在孩子面前示弱,因爲示弱並不是軟弱,而是一種激發孩子自信與獨立的藝術。

我們老師就經常用“示弱法”來引導、鼓勵學生:哇塞,你好棒哦,還能想到這樣的解題方法,老師都沒想到。

一般,當孩子發現連老師都不如他時,孩子就會開始熱心地幫老師一起“進步”了。學會示弱,更容易激發孩子的自信。

相信每個孩子都是上帝散落到人間的精靈,需要爸爸媽媽的精心呵護。而呵護孩子的自信,其實也很容易:愛他,鼓勵他,相信他。得到父母關愛和鼓勵的孩子,就好像燦爛的太陽花,必將心向光明,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