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父母對孩子的迴應模式,會決定孩子的一生!

父母對孩子的迴應模式,會決定孩子的一生!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都說孩子像一張白紙,家長是什麼樣子,孩子往往會變成什麼樣。還有父母對孩子的迴應模式,往往也會決定孩子的一生。

在這個世界上,有像扎克伯格這樣陽光、有爲、充滿愛心的人,也有像陳世峯那樣殘暴、極端、反社會的人。

爲人父母者,都夢想着孩子成爲前者,唯恐孩子成爲後者。

爲此,父母能做些什麼?

弗洛伊德和羅傑斯,心理學兩大流派的領軍人物,許多觀點截然不同,卻有一個觀點不謀而合:一個人早年與父母的互動,對其心理成長至關重要。

在我們身邊,那些婚姻多次失敗、缺少朋友、人際關係緊張的人,通常在童年都沒有被父母溫柔地對待。

糟糕的親子互動對孩子的影響是終生的。

而親子互動的質量,取決於父母對孩子的迴應。

我見過大街上孩子擡頭和父母說話,卻被父母吼回去。不一會,孩子依然一臉天真地與父母說話。

我見過孩子一邊小跑跟着父母,一邊熱切地告訴父母什麼,可是父母面無表情,一言不發。

但我沒有見過父母好好和孩子說話時,孩子表現出怒吼、漠然和不屑。

孩子總是對父母敞開懷抱,期待父母的迴應。因爲父母的迴應裏承載着愛與尊重。

但不是每個父母都會用愛和尊重去迴應孩子。

現實中父母對孩子常見的迴應模式有三種:否定型、迴避型和一致型。

不同的迴應模式,塑造着孩子不同的性格和命運。

父母對孩子的迴應模式,會決定孩子的一生!

1、否定型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你讓孩子“言輕”,孩子便“人微”——人格的卑微》,一位讀者的留言讓人印象深刻:

“作爲一個80後,孩子已經上小學了,可是我記憶裏我媽就沒說我做對過什麼!她跟我愛人很自信地說我小時候可乖了,從來不胡鬧,就算打我,我也不敢哭,因爲越哭越使勁打,所以都不哭不鬧,很好帶。”

“現在,我買的東西,如果比她買的貴,她就說我被騙了,如果比她買的便宜,就是質量肯定沒她的好。”

“我說一件事,她迴應的第一句永遠是質疑,有時候跟她分享一個好笑的事,她總能發現裏面的社會黑暗面。最近有點忍不了了,好想爆!”

這是一個典型的否定型父母和一個壓抑的孩子。

不讓她哭,是否定她情緒;挑剔她買的東西,是否定她的行爲;永遠質疑她的話,是否定她的觀念。

人之爲人,無非就是有觀念、情緒、行爲。你否定其中任何一項,都是在否定這個人。

否定型父母總是用行動告訴孩子:這是不對的,那是不好的,這也是不允許的。

久而久之,孩子會認爲自己沒有價值,變得退縮。

90後女網友“走飯”的自殺曾在網上引起廣泛關注。

2012年3月18日,網友“走飯”發佈一條微博:“我有抑鬱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麼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

後經警方確認,微博發佈者已自殺身亡。

網友們進入她的微博,發現她的文字裏充滿了孤獨和冷幽默。

微博裏唯一多次提到的人,是她的媽媽。

“我媽總是在我抓狂的時候咯咯咯笑,唉看在二十多年的交情份上就原諒你。”

“沒有一個可駐紮的地方,到每一個地方那兒的人都對我說:你得走。就連回家媽媽都在說:你不能留在這兒。每一刻看着那些離去的期限我就覺得孤立無依。”

在走飯極度壓抑時,媽媽回以嘲笑,讓她感到絕望;在走飯渴望歸屬時,媽媽予以拒絕,讓她感到絕情。

長期被否認的孩子,感受被壓抑,自我受到扭曲,從而變得自卑和退縮。

父母對孩子的迴應模式,會決定孩子的一生! 第2張

2、忽視型

有一次,在商場看到一個年輕媽媽坐在凳子上看手機,旁邊一個五歲左右的小女孩,正趴在凳子上摺紙玩。

小女孩拿着摺好的小船,興奮地對媽媽說:“媽媽快看,我折的小船!”

媽媽依然看着手機,面無表情。

小女孩更靠近了一點,說:“媽媽你看呀!”

媽媽臉上露出不耐煩的表情:“好好好,行了,媽媽看到了。”說話時,眼睛始終沒有離開手機。

小女孩明顯感覺到了媽媽的敷衍,一臉失望,撅着嘴,手裏隨意擺弄着小船。

小女孩向媽媽分享自己的感受,渴望與媽媽建立連接,卻遭到媽媽的無視,小女孩的內心一定充滿了挫敗感。

長期缺乏關注,可能導致小女孩長大後迷戀於渣男的花言巧語。

忽視型的父母通常並不把孩子當回事,懶得迴應孩子,或者把不迴應當做懲罰。

這在本質上是對孩子的不尊重,這樣的父母,通常在童年也沒有被自己的父母尊重。

一位民警朋友說過一個案例:

一個13歲男孩,白天在網吧上網睡覺,晚上流竄盜竊,曾因爲攀爬入室摔斷了腿。

民警通過訊問得知,男孩父親工傷癱瘓,母親一邊打臨工一邊照顧父親,父母對男孩不管不問。

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心和迴應,男孩開始沉迷網絡,偷錢去網吧玩遊戲、打賞主播。

訊問結束已是晚上9點,男孩不滿14週歲免於處罰。民警將男孩送回家,是一個帶院子的平房。

男孩在院子鐵門外喊爸媽開門,喊了十幾分鍾,卻無人迴應。

而透過父母臥室的窗戶,分明可以看到電視正在播放着節目

男孩尷尬地對民警說:你們不用管我了。說完自己翻過院牆進入屋子裏。

男孩爲了進入家門,不得不使用攀爬盜竊的手段。這聽起來有點諷刺,還有些心痛。

父母沉默的那十幾分鍾裏,男孩一定感受到了被遺棄的絕望,這就像凌遲一樣慢慢湮滅了男孩的希望。

父母的冷漠,就像一雙無法抗拒的手,將男孩推向犯罪深淵。

魯迅說過:“唯沉默是最高的鄙視,最高的鄙視是無言,並且連眼珠都不轉過去。”

忽視有時候比否認還要可怕,它讓孩子失去父母關注的同時,得到了無可反駁的否認。

父母對孩子的迴應模式,會決定孩子的一生! 第3張

3、一致型

一位媽媽在網上分享自己的經歷:

“有一次帶兒子坐火車,兒子突然指着窗外興奮地喊:‘媽媽,快看!那輛動車好快啊!’

我說:‘哇!媽媽也看到了,媽媽也好激動!’

兒子突然轉過頭,認真地對我說:‘媽媽我好愛你!’說完在我臉上親了一口。

那一刻,我覺得幸福極了。”

媽媽完全接受了孩子的感受,並且產生共鳴,自然地流露出來。孩子從媽媽真實而自然的迴應中,感受到了濃濃的愛。

一致型迴應模式下,父母細心地察覺到孩子的內心,然後用語言、表情、行爲表達出對孩子的接納。

父母的迴應與孩子的內心保持一致,同頻共振,孩子的成長能量也就暢通無阻。

孩子能感覺到:我被父母喜歡着,很安心,很滿足。這種感覺一次次地出現,會在孩子的潛意識裏固化:我是有價值的,世界是安全的。孩子會變得自信,長大後會積極主動地適應和改造這個世界。

所以,父母要敏銳地察覺孩子,積極地迴應孩子。

有一次,我從網上買了一個儲物架。在我開始組裝的時候,兩歲半的仔仔興奮地跑過來,一邊模仿我拿螺絲刀擰螺絲,一邊自言自語。

我拿着說明書研究時,仔仔拉着我的褲子大聲喊爸爸,我嗯了一聲,眼睛仍然盯着說明書。

當仔仔再一次喊爸爸的時候,我才意識到他有點着急了。

於是我放下說明書,蹲下來看着他。

仔仔咧開嘴笑了,說:“爸爸,我們一起來安裝吧。”

我說好,然後一邊和他說話,一邊看他裝模作樣地安裝。

在那一剎,心裏突然有一絲感動,覺得仔仔的樣子很可愛。

孩子通過父母的迴應感受到愛,父母亦通過對孩子的迴應喚醒內心的愛。

小區裏一位寶媽問我,你家仔仔不怯場,喜歡說話,有沒有什麼祕訣?

我笑了笑,心想,我們一直認真地迴應他,算不算?

窮人問佛陀:我爲什麼這麼窮?

佛:因爲你沒有學會給予別人。

窮人:我什麼都沒,如何給予?

佛陀:一個人即使沒有錢,也可以給予人五樣東西:

一、顏施,即微笑待人。

二、言施,多說鼓勵讚美和安慰的話。

三、心施,敞開心扉對人誠懇。

四、眼施,用善意的眼光給予別人。

五、身施,以行動幫助別人。

也許我們給不了孩子價格過萬的鞋子,上不了學費十幾萬的幼兒園。

但我們可以給孩子“五施”:微笑着,用愛的眼神看着孩子,由衷地誇獎孩子,誠懇地迴應孩子的話,給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

如果能做到這些,孩子一定會變得陽光、快樂、獨立、深愛着父母。

所謂精神上的富養,無非是對孩子的愛化爲顏施、言施、心施、眼施、身施。

你對孩子愛的迴應,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