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食譜 > 百科知識 > 別把孩子“假想夥伴”當假想敵

別把孩子“假想夥伴”當假想敵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4.5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忽然跟你談起他的一個親密夥伴。可是,你卻發現那個親密夥伴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這時候,你該怎麼辦?

別把孩子“假想夥伴”當假想敵


  你發現,“假想夥伴”在某種程度上成爲孩子的“精神伴侶”,孩子會和它繪聲繪色地交談,說一說自己生活中正在發生的事;好的心情,不好的心情;面對的不安和恐懼;孩子甚至還要求在飯桌上給那個假想的夥伴預留座位,給它準備碗筷,餵它吃飯,給它打針吃藥。有些媽媽還會驚訝地發現,寶寶會要求你像接納真人一樣接納他的假想夥伴,他甚至會假想夥伴之口,提出自己的真實需求,如,“你能換一個頻道嗎?因爲‘他’不喜歡這個節目。”“‘他’想坐在開車的爸爸身邊。”“剛纔‘他’對我說了,午飯不想吃炸醬麪,想吃意大利蝴蝶面。”

媽媽如何面對這“真實的虛擬場景”?要不要嘲笑孩子的虛擬夥伴並指出那是不存在的?要不要沉浸在“假想場景”中的寶寶強行拖至現實場景中?要不要鼓勵這種“古怪的奇思妙想”?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清3歲左右寶寶獨有的思維狀態,並從孩子的“假想對象”中捕捉到其真實的內心需求,然後充實這種需要,從而逐漸讓孩子擺脫對“假想夥伴”的精神依賴。

假想夥伴A:曾經照顧過寶寶的保姆

不適應換保姆帶來的環境變化

小紅阿姨是照顧過妞妞兩年半的保姆,最近她回鄉結婚去了,妞妞媽媽不得不從家政公司重聘了一位保姆,這位名叫“劉姨”的保姆和小紅阿姨很不一樣,塊頭大,喜歡強迫妞妞吃下她不喜歡的蔬菜,喜歡叉着腰、瞪着眼,監督妞妞把散落一地的玩具撿回大抽屜裏去,要是妞妞鬧脾氣,哭個不休,劉姨也不會如小紅阿姨一樣抱着哄她,劉姨會一聲不響地擦地板,妞妞跟着她擦地板,但她用屁股對着妞妞。

妞妞媽媽看着笑,認爲現任保姆很嚴格,是個“立規矩”的好手,因此更堅定了僱請劉姨的決心。但是妞妞出現了新變化,她開始假想小紅阿姨仍與她在一起,餐桌上,妞妞早早地離她最近的座位派給“小紅阿姨”,並把自己最喜歡吃的松子炒玉米潑潑灑灑地舀進“小紅阿姨”的碗裏;撿玩具的日時候自言自語,“小紅阿姨撿一塊大的,妞妞撿一塊小的”;坐車出門的時候堅決要求“和小紅阿姨一起坐前面”,抱着一個大靠枕,讓爸爸扣上安全帶,這會兒,“小紅阿姨”就臨時變成這個彈力大靠枕了。

劉姨的表情有點尷尬,媽媽的表情也很尷尬。

寶寶以前任保姆作爲“假想對象”,很明顯地流露出對現任保姆的不親近和不適應,這是典型的因“環境變化”出現的假想事例。此時,切忌再三對孩子強調,“小紅阿姨結婚了,她永遠也不會回來了。”“小紅阿姨嫌你不乖,再也不會回來了。”孩子的內心,在“環境變化期”本已相當脆弱,此時,撤去“小紅阿姨”的影響一定要相當、謹慎。妞妞媽媽可跟現任保姆懇談幾次,要求她在堅持“管教原則”的同時解並適應這一階段的幼兒心理,努力與孩子在情感上親近起來;在妞妞逐漸認可現任保姆之後,再逐漸讓“小紅阿姨”坐遠一點。剛開始,可以要求“小紅阿姨”偶爾不坐在妞妞身邊,讓媽媽或劉姨陪坐,逐漸轉變成“小紅阿姨”有時、經常不坐在妞妞身邊,最後有一天,妞妞自己擺碗筷,會只擺4個人的,而不是5個人的。這表明,妞妞終於從前任保姆的感情依賴中走出採了。

如果孩子在半年後仍對“小紅阿姨”念念不忘,邀請前任保姆來家做一次客,也是“假想斷癮”的一種好辦法,可以讓真人小紅阿姨打扮得與從前很不一樣,以“尊貴的客人”身份出現,讓她不要應和妞妞的“照顧要求”,而讓劉姨來扮演那個無微不至的“照顧者”,這樣,只要讓妞妞對“小紅阿姨”有淡淡的失望情緒,“小紅阿姨”這一假想夥伴,就不會在妞妞的生活中頑強地存在了。

假想夥伴B:曾經與寶寶玩耍過的小夥伴

獨生子女找到了排遣孤獨的巧妙方法

明吉弟弟比斌斌小半歲,是斌斌舅舅家的孩子,他家遠在廣東,明吉與斌斌只在過年時見了一次面,因爲明吉一家要去韓國遊玩,只在斌斌家中逗留了一天半,兩個孩子還來不及爆發矛盾就分開了。不久斌斌媽媽就發現,明吉弟弟成了斌斌的“隱型小尾巴”,斌斌甚至要求媽媽將明吉穿過的毛絨拖鞋一直放在門口,斌斌有時會督促明吉“換鞋”;吃飯前洗手,也會自言自語, “明吉弟弟要用洗手液呀!把龍頭轉過去一點,是!”溫水斌斌有時玩“老師和學生”的遊戲, “明吉”就成了乖乖聽講的學生;玩“醫生和病人”的遊戲,“明吉”就臨時變身爲毛毛熊,乖乖聽小醫生斌斌的。這種“一身分兩角”的遊戲常常讓斌斌媽媽感到鼻酸,她感到兒子太可憐了,這種缺乏玩伴造就的“假想力”,是不是證明孩子的交往圈太狹窄了?

首先,如果孩子有假想的遊戲夥伴,父母不必有內疚感。因爲即使孩子在幼兒園裏、在住宅小區裏有許多玩伴,他也有可能對很少見面的親朋的小孩產生一個時期的情感依賴。因爲近處的、真實的夥伴是不可能對孩子這樣“言聽計從”的,當孩子需要一個崇拜者和追隨者時,往往是那些僅見過一兩面的夥伴成爲他的“假想搭檔”。這不是壞事,不能簡單地認爲孩子以“自言自語”的方式玩耍是可憐的。有時,正是這種亦步亦隨的“假想夥伴”,極大程度地激發了孩子的領導欲和組織欲,讓他在遊戲和玩耍時懂得周到地思考、懂得照顧他人的情緒並懂得控制時間。比如斌斌在面對自己不願意面對的事物時,會跳出“斌斌”這個單純的角色,對“明吉”進行說服,事實上他也在進行自我說服。比方斌斌自己不願中斷正在觀看的動畫片去吃飯,他會說,“明吉,一起去吃飯好嗎?吃完再看!”再比如斌斌自己怕打針,他會說,“明吉你怕不怕打針!瞧,哥哥很勇敢,哥哥就不怕。”這種自我說服往往是有益的。

當然,隨着斌斌的長大,以及在真實的玩伴中交上無話不談的朋友,他就不再會這麼惦記着明吉了。事實上,一旦斌斌與其他幼兒投入地玩耍,他也不會再帶上他的“明吉弟弟”。獨生子女也只有獨處時才更可能有假想夥伴,而且,一味“言聽計從”的假想夥伴也會讓他們感覺厭倦,這個“厭倦期”的到來一般不超過3個月。

假想夥伴C:DVD或雜誌中出現的卡通形象

寶寶同情心特別強,需要一個被照顧的對象

惠惠媽曾經給惠惠買過泡泡寶寶系列的DVD,惠惠很感興趣,曾不錯眼珠地連看過大半天的DVD,但後來惠惠聲稱她不想再看“泡泡寶寶”的碟片了,“還是《貓和老鼠》更好玩。”惠惠媽猜,那一定是因爲“泡泡寶寶”老是拋出很難的問題來讓惠惠“動腦筋”引起的。

但最近惠惠似乎又迷上了“泡泡寶寶”,她找到了買DVD時附送的兩個“泡泡玩偶”,到哪裏去都帶着這兩個“泡泡寶寶”,給它們起名字,一個叫“黃黃”,一個叫“紅紅”;上車會給它們繫上“安全帶”;自己咳嗽時也“裝模作樣”要喂“泡泡寶寶”藥水。

那麼作爲父母,寶寶進入了這樣一個時期,你又該如何對待寶寶和他的假想夥伴呢?

明確玩伴只對孩子存在

你必須要孩子明確一點,你是無法看見他的那個小夥伴的,也聽不見他們說話。容忍你的孩子有一個想象中的玩伴這個事實,並不是要你把它當作一個家庭成員,要知道,這個玩伴只對你的孩子存在着。

如果寶寶並沒有要求你這樣做,你也不需要提到他的那個玩伴,也不需要專門在飯桌上給寶寶的假想玩伴安排一個座位。如果寶寶有要求,你可以這樣做。

無須過分關注

當你家裏出現了一個想象中的玩伴時,請你儘量不要排斥或者取笑這個玩伴,否則會讓孩子感到受到挫折和丟臉。你也無須過分關注那個孩子虛構出來的小夥伴,想象中的玩偶對他來說實在是一種神祕的獨享的快樂。

你可以做的是:通過讓孩子更多地接觸真實世界,接觸更多的小朋友,將他對想象中玩伴的需要降低到最低程度。

孕前飲食禁忌
飲食常識
美食文化
飲食調理
中醫養生
美食資訊
奶粉知識
四季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