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良好的親子閱讀怎麼做

良好的親子閱讀怎麼做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3.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良好的親子閱讀怎麼做?親子閱讀你會嗎?我家寶貝一歲半了,我們也跟大多數家長一樣買了許多繪本回來,可孩子好像不太喜歡,每次隨便翻翻就扔一邊不管了。我該怎麼辦呢?專門給嬰幼兒讀的繪本也要講究閱讀方法嗎?家長怎麼做才能幫助到孩子,並使繪本閱讀產生人們說的那麼多良好效果?

對學齡前兒童而言,任何讀物要產生最佳教育效果和人品養正效果的閱讀,都不能夠是孩子可以獨立完成的,其基本前提都得是:親子共讀!繪本亦然。

繪本作爲“文盲”幼童讀物的特殊性,決定了繪本本身的教育意義,是通過濡潤、蓄養孩子的好品行、正能量產生築基教育作用,其良好效果的閱讀要相應更加講究纔是,最起碼得包括三個層面,一是4個閱讀前提,二是4步閱讀環節,三是4項閱讀忌諱。

1、閱讀前提

前提之一:孩子愛讀。

繪本閱讀前提之一的“孩子愛讀”是需要重點強調的。祁祁喵有必要提請家長們高度重視:孩子愛讀最重要!愛讀,才能先養出深厚閱讀興趣和良好閱讀習慣。所以呀,孩子即將要開讀的這一本,一定得是孩子自己選的——嘿嘿,哪怕這選項,其實是家長先期篩選、把關過的。

年輕的父母們,有絕對高的學歷、有絕對豐富的專業知識與人生閱歷,是可以替年幼的孩子包辦繪本的選擇權,但這選擇權只能是第一輪的。孩子要上手開讀哪一本的選擇權,得交給孩子自己,家長千萬別以自己的偏好或喜好強行命令孩子具體讀哪一本。請注意,您花了大價錢購回來的繪本,只是一本精美的印刷冊子而已。這本精美的印刷冊子只有在孩子願意讀的情形下,才能被孩子真正吸收了、內化了,最終成爲孩子好品行的一部分——有了這個過程之後,這本精美的印刷冊子才能叫做真正意義上的“繪本”。

正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成年人的眼睛所見與心之喜歡,與孩子的眼睛所見和心之喜歡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兒。即使一兩歲的小孩子,他們也是有自個的先天審美靈性與獨特喜好呢。這就像古時候抓週一樣,一大堆新奇古怪的精美小物件中,剛滿週歲的這個小寶寶,他只會選取自己感興趣的那一個或兩個,然後一心一意沉浸其中把玩很久。

總之,家長要做的工作只能是從茫茫繪本海洋中進行前期的甄別、篩選、把關,每次挑出至少四五本擱在孩子面前讓他選(補充說明:經濟條件好的家長可以把看上眼兒的全部購買回來,孩子喜歡上它們只是先後順序的問題,好書不怕存哦,孩子即便成年了,這些繪本也能是他們最柔軟的回憶;沒有存書愛好的家長、經濟條件一般的家長可以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借閱)。別擔心孩子自己選的繪本有可能會題材單一、範圍過窄——小孩子學走路還要個過程呢,先是搖搖晃晃地學站立,能大致站穩了纔有資本磕磕絆絆學走路,能大致走穩了纔有資本跌跌撞撞學奔跑。讀繪本也是同樣道理,只有先讓孩子由着性子挑選喜歡的,才能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才能從中讀出興趣。而興趣,是一切領域最好的老師!

前提之二:一起讀。

“一起讀”的核心要義只有兩個字:陪伴。

繪本也罷,其他各式各樣的書籍也罷,種類繁多的玩具也罷,所有這一切的“物”,只不過是父母與孩子之間加深情感連接的“道具”而已。這些道具本身對低齡孩子所能夠產生的教育意義,只有通過“親子互動”才能實現。區別無非是,這親子互動的陪伴時光,是低質量的陪伴,還是高質量的陪伴。

低齡孩子繪本閱讀的高質量陪伴是要講究方法的,下文會細講。

前提之三:定時讀。

“定時讀”的核心要義:在固定的時間做確定的事。“定時”是什麼意思?定時的本質就是生物調節自身生命活動使之按照一定的時序起動、進行和終止的過程。年輕媽媽們都知道,低齡孩子動不動拉在牀上、拉在褲子上怎麼辦?當然是養成定時排便習慣。每一天,每一週,每一月,每一年,都在固定的時間與孩子一起閱讀,就像植物開花與蜜蜂採蜜總是應時應季、同頻同步一樣,只要堅持向那花底潛,終將會有“從今採卻蜜成房”的甜美收穫。

前提之四:分享讀。

不少家長都不太重視繪本閱讀的“分享”。咱打個比方,范冰冰被徵繳8.84億稅款這個新聞,你看到後,大腦裏瞬間產生了些想法。一種是,你將這些想法隨口跟身邊人作了交流;一種是,你沒有與人交流,只是任這想法在大腦中一閃即逝。不分享或分享,兩種處理方式之後,你對這件事的細節記憶時間及事件思考深度等都有顯著區別。

“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交換一下,一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我們交換一下,一人就有兩個思想。”繪本閱讀分享,除了能夠提升了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之外,更能幫助孩子聽到不一樣的思想。最重要的是,分享同一個繪本,不同的人那些不同感受、不同看法、不同思考,都會是一顆顆飽滿的小種子,落種於孩子心裏,久久爲功,進而積水成淵、積善成德,一點點長成力量、方向與希望。

良好的親子閱讀怎麼做

2、閱讀環節

繪本的閱讀環節至少應當包括以下四步,一是眼到,二是手到,三是耳到,四是心到。

第一步:眼到。

眼到,即眼睛所見。低齡孩子閱讀繪本,第一個環節的重要之處就是家長允許孩子“隨便翻”。小鳥兒要學會飛,總得要自己先瞎撲騰對吧?別小看這“瞎撲騰”,這是調動和激活生命本能的必由之路。古希臘有個格言:“如果你想聰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強壯,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跑步”這麼一樁簡單事,爲何會被超拔到如此高度?是因爲“跑步能夠激活生命密碼”。

是的,人在進化的過程中由於生存需要,有許多的技能都隱藏在基因中了。同理,小孩子的“隨便翻”,便是激活自身生命密碼的過程。這個過程,家長唯一且必須當做到的,是“什麼也不做!”

“眼到”環節的“在一起卻不打擾”,纔是家長給予孩子最昂貴的禮物、最高質的陪伴以及最深邃的溫柔。

第二步:手到。

“手到”是指塗鴉,確切是指,要根據孩子性子特點順毛兒捋,要巧妙鼓勵和引導孩子“隨便翻”繪本的過程中大膽地“亂塗亂畫”。

低齡孩子閱讀繪本、或年齡漸長閱讀其他書籍,最可貴的習慣是在手邊備上紙和筆。

當然,低齡孩子需要準備的紙筆最好色彩鮮豔、便於抓握。要閱讀的繪本和紙筆最好全部擱在地板上,別整個書桌啊什麼的,弄得太正兒八經不好,一切以放鬆、愜意、安全爲前提。

第三步:耳到。

閱讀繪本第三步孩子的“耳到”,是家長的“口到”。換句話說,只有到了第三步,家長才可以將繪本中的文字讀給孩子聽,至少讀兩遍。第一遍是有感情地讀繪本原文,第二遍是家長以孩子能聽懂的語言進行口述。兩遍是底線。若孩子有要求,那就多多益善,八遍十遍百遍直到孩子心足意滿。

強調一下:小孩子常常會把同一個小動作做無數遍且樂在其中,同一個故事也會聽無數遍同樣樂在其中,家長千萬別嫌煩,於家長而言,一百遍和一遍是一樣的,可於低齡孩子而言,每一遍都自有每一遍的美妙處、益智處。

第四步:心到。

繪本閱讀的第四步是“心到”,這一步非常非常重要哦。低齡孩子閱讀繪本的“心到”,不是常規意義上“用心思考”的那個心到。低齡孩子繪本閱讀的“心到”,是指眼到、手到、耳到三步走之後“頭腦風暴”式的親子互動遊戲。簡單說就是孩子讀完繪本後與父母互動交流過程中激發的、生髮的天馬行空的各種“胡說八道”。

父母心甜甜、意脈脈地鼓勵和參與孩子的“胡說八道”,絕不板起面孔訓誡孩子把繪本當“正經書”讀,而是把繪本當作親子互動遊戲的一個入口、話題、契機或道具,才能真正實現“心到”,纔可得繪本故事背後與作者心靈深處的律動,纔可得繪本藝術之美與情物之美的神韻。

3、閱讀忌諱

忌諱一:沒有學會恰當閉嘴。

尤其是閱讀環節的第一步、第二步,即眼到、手到環節,有些家長沒有學會閉嘴,總是自以爲是、沒完沒了各種叨叨嘮嘮或指手畫腳。親愛的家長們,哪怕你是多麼了不起的繪畫大家、寫作名家,在孩子剛上手某個新繪本時候的“眼到、手到”環節,一定要學會閉嘴!

親愛的,孩子閱讀繪本時候,家長們千萬別拿成年人固化了的、僵化了的所謂藝術審美套路去扼殺孩子的先天靈性哦。同樣智商的孩子最終成爲天才或蠢才,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家長該閉嘴的時候永遠都學不會閉嘴。默默陪伴在旁、與孩子一起閱讀、充滿愛意地注視着孩子閱讀等等都可以,但一定要學會閉嘴!只有家長學會了在恰當的時間恰當地閉嘴,孩子先天的審美靈性纔會被激發、被激活。

忌諱二:沒有家庭閱讀氛圍。

家庭閱讀氛圍的重要性,不用多強調。所謂“孟母三遷”,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不過就是外部小環境對孩子成長的薰陶與影響罷了。風聲雨聲麻將聲聲聲入耳,與之匹配當然是“炮胡槓胡自摸胡胡胡揪心”;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與之堪配當然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忌諱三:沒有固定閱讀時間。

固定閱讀時間這事,沒什麼好玄妙的。每個孩子每天除了吃飯、睡覺、上廁所之外的時間差不多也就十一二個小時,如果從小沒有固定閱讀時間,就很難養成閱讀習慣。不閱讀,這孩子的十一二個小時同樣要被佔完。被什麼佔完?興許就會是電視節目、電腦遊戲、手機遊戲或者打架滋事之類的,誰知道呢?但是,如果是將“閱讀”這件事,通過每天每週每月每年固定時間持續重複進行正向強化的方式種植在孩子的頭腦中,像編寫好的程序一樣長進孩子的血液中,最終成爲如同吃飯、睡覺一樣的生命本能,最終的當然之境必定”採花釀爲糧,倉廩自充實”。

忌諱四:沒有心到讀出花樣。

高質量的陪伴,纔有高質量的成長。低齡孩子讀繪本豐美收穫的關鍵是第四步“心到”,即親子互動式的頭腦風暴。眼到、手到、耳到三步走完不進行第四步,差不多就等同於“新人還沒娶進房,卻把媒人扔過牆”。

“陽光絲絲縷縷柔軟地照着,一個小小孩子,嬌俏可愛的小身子像美麗的花瓣盛開在母親的懷抱裏,她的耳邊,是母親情軟軟、意綿綿娓娓地誦讀聲,嘩啦、嘩啦,書頁在孩子手指間一頁一頁翻過去……”這些個小細節、小瞬間、小感動,是一個孩子成年之後最唯美、最深情的生命記憶。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