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兩個孩子發生爭執,你該批評誰?

兩個孩子發生爭執,你該批評誰?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鴻5歲,表弟東東4歲,兩個小朋友總愛一起玩,有時很開心,有時也會起爭執。


一天下午,媽媽正在屋內收拾,聽到外公的喊聲從窗外飄進來:「小鴻,怎麼又搶東東玩具了,當哥哥的要讓弟弟!」

「不讓不讓,是我的!」小鴻聲音也不小。

兩個孩子發生爭執,你該批評誰?

1. 瞭解情況,哭的孩子不一定有理

媽媽趕緊從房間裏出來,走到小鴻面前蹲下身,看到他生氣還帶着點委屈。

媽媽問:「小鴻,外公說你又搶東東的玩具了。告訴我是怎麼回事?」

小鴻癟着嘴說:「是東東拿了我的小叉車,不肯還給我。爲什麼外公總要我讓着弟弟!」

媽媽:「你剛纔不是答應借小叉車給他玩嗎?爲什麼又要拿回來?」

小鴻:「因爲他已經玩了很長時間了。」

積極教養解析:

首先需要了解孩子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其實孩子的事也難斷。
哭的孩子不一定吃虧,搶東西的孩子也未必一開始就無理。傳統中國社會多要求「大的要讓小的」,但這可能讓小的孩子習慣於被特殊照顧的優越感,也會讓大的孩子感到委屈和不公平,不是好的處理辦法。

兩個孩子發生爭執,你該批評誰? 第2張

2. 幫助孩子體察自己情緒和對方情緒

媽媽:「你那樣搶,你覺得東東會有什麼感覺?」

小鴻:「很生氣,但我不在乎,因爲小叉車是我的。」

媽媽:「你搶小車的時候,東東做了什麼?」

小鴻:「他推我!」

媽媽:「那你有什麼感覺?」

小鴻:「生氣。」

媽媽:「還有什麼感覺?」

小鴻:「還有點委屈。」

兩個孩子發生爭執,你該批評誰? 第3張

積極教養解析:

孩子們「爭搶」玩具的時候,父母通常會制止孩子:「不要和弟弟搶」「快和弟弟說對不起」。運用成人的權威或許能暫時控制孩子的行爲,但孩子還是意識不到問題出在哪兒,也無法排解和抒發情緒。父母需要引導當孩子能夠體會到別人的情緒,也體察自己的情緒。這一步非常重要,當孩子能夠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情緒纔會平復而不是被壓抑,接下來才能夠更好地思考。

建議父母平時和孩子做些情緒詞彙的練習,試着使用高興、生氣、沮喪、驕傲等詞彙。大人可以先示範,說「一件有趣的事……」,再說「讓你難過或沮喪的事」。比如,「爸爸今天開會時發現忘了帶資料,感覺很沮喪,你呢?」這樣父母可以瞭解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心理世界,也可以幫助孩子練習情緒表達、體察他人的感受。

也可以借用圖畫書或動畫片和孩子做練習,鼓勵他表達情感。比如看《托馬斯小火車》時,可以問:「攝影師給大家拍集體照時,旁邊的小火車突然跑上來,擋住了托馬斯的臉,如果你是托馬斯,那時會有什麼感覺?」

另外,要讓孩子學會預估行爲的後果。孩子往往追求短期利益(把車搶回來),對將來的事態演變預估不足。其實孩子也不希望因爲爭搶而失去小夥伴,更不想因爲搶東西而被父母批評。父母可以讓孩子「預估」每種行爲可能導致的後果(「東東推我」)以及他人的反應(「生氣」)。讓孩子自願避免爭執升級。

3. 鼓勵孩子思考解決方案

媽媽:「你生氣和委屈,東東也生氣,而且他推了你。你能想一個你們倆都不生氣的方式的拿回玩具嗎?」

小鴻:「告訴你,讓你幫我要回來。」

媽媽:「這是一種方法,還有其他方法嗎?」

小鴻:「我可以請他給我。」

媽媽:「那樣的話可能會發生什麼呢。」

小鴻:「他會說不。」

媽媽:「他可能會說不。那你還能想到什麼別的辦法拿回玩具呢?」

小鴻:「我可以讓他玩我的紅色小賽車。」

積極教養解析:

用頭腦風暴的方式,讓孩子儘可能多想出一些解決方案。每個孩子有自己行爲模式,比如攻擊傾向強的孩子慣於用武力來解決問題,怯弱的孩子往往通過退縮來回避問題。推動孩子們思考更多不同的策略可以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找到更優的解決之道。

在這一階段,父母要特別注意,無論孩子說出何種方案,都應暫時「接受下來」、不做過多評價,鼓勵孩子產生更多的方案。比如小鴻想出的第一個方法是「告訴媽媽,讓媽媽幫我要回來」,小鴻媽媽雖未必贊同,也先接受下來。

如果聽到不合適的馬上批評「這怎麼行?!」孩子就不願意再想了。

如果聽到合適的方法表揚「這個想法很好」也並不妥當,因爲孩子很可能就不願意再想更多方案了。而且,萬一到時父母所認爲的好方案執行不順利怎麼辦?

合適的做法就是接受和鼓勵:「嗯,這是一種方法,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4. 鼓勵孩子想好備用方案:萬一對方不同意呢?

媽媽:「很好,你已經想到了三種不同的方法。可以試試看。不過如果他不同意交換,你還有什麼好主意可以一起玩嗎?」

小鴻:「我的紅色賽車跑一段就得換輪胎,也許可以和他一起玩玩叉車換輪胎的遊戲。」
媽媽:「好,試試吧。」

小鴻走過去對東東說:「我的小賽車給你玩好嗎,叉車換我玩。」
東東頭轉到一邊:「不。」

「那我來開賽車,在這跑道上賽車,跑幾圈後你幫我換輪胎。」小鴻用手比劃着賽道說。
東東眼睛有些發亮,答應了。

他們玩了一會兒,更換了兩次輪胎後,東東說:「老是我在這等着你來換輪胎,小鴻哥哥,讓我來開賽車吧,你開叉車來幫我換輪胎行嗎?」
「行!」

積極教養解析:

孩子容易低估計劃在實施中遇到的困難,一旦事情和計劃不同,他們容易受挫生氣或沮喪放棄。小鴻媽媽讓孩子假設「如果他不同意交換,你還有什麼好主意可以一起玩嗎?」多了「預案」,計劃實施成功的可能性就增加了。

思考計劃和預案的過程有助於培養兒童的計劃性、條理性和抗挫折能力。通過自己思考、有備而來獲得成功,能大大增強孩子面對同伴衝突時解決問題的自信。

小朋友們一起玩,產生爭執和衝突是正常的。如果孩子可以自己解決,父母不妨放開手,讓他們自己去探索相處的方式。倘若發生了較大的衝突,孩子還不具備解決能力,比如像小鴻和東東的這個故事,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像小鴻的媽媽那樣,引導孩子學習掌握社會交往能力。

薦書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1》(適合3-7歲)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2》(適合8-12歲)
文: 默娜·舒爾
京華出版社

兩個孩子發生爭執,你該批評誰? 第4張

書中介紹了一個卓有成效提升兒童社會能力的方案——ICPS(即我能解決問題 I can problem solve)法。本文中的部分對話也引自這兩本書。

小結

孩子間的爭執和矛盾單靠雙方無法解決時,父母親越俎代庖當裁判很可能「誤判」,也無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清官難斷事務事,父母也難斷孩子的事。哭的孩子不一定有理,需要細心觀察和詢問雙方,才能瞭解完整的事件。

孩子有時並不清楚自己行動的後果。如果知道搶東西會讓別人生氣、以後會缺少玩伴、會被媽媽批評,他可能會願意改變行爲。

教孩子真切地體察他人和自己的感受,預估行爲後時,自主地思考方案和執行計劃,才能讓孩子真正提升社會交往能力。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