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食譜 > 飲食常識 > 餈粑是什麼做的

餈粑是什麼做的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餈粑是我國南方比較常見的一種傳統美食,在貴州,重慶,四川等地還流傳着打餈粑的節日風俗,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餈粑是什麼做的。

餈粑是什麼做的

傳統的餈粑是選用上等糯谷,最好是殼薄質軟的紅谷糯,經加工成白淨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進木甑裏蒸糯米飯,放進石臼裏,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餈粑”。
舂餈粑的杵槌,要用光滑的木杵,糯米飯粒便粘不住。經過用力舂搗,使之成羹狀,然後做成如雞蛋般大小的餈粑。蘸上炒米、花生、芝麻、黃糖等配製的佐料粉,吃起來柔韌鮮滑,香甜可口。

客家農村有句俗話:“十月朝,餈粑粄子碌碌燒。”說的是每逢農曆十月初一,家家戶戶做的餈粑熱氣騰騰。

餈粑是什麼做的

餈粑的吃法

多數地區的人習慣於在臘月打餈粑;在梅州客家地區每逢傳統節日或家庭喜慶;四川地區的人在中秋節前製作,象徵豐收、喜慶和團圓,是中秋節和月餅齊名的必備佳品。
在四川民間一些地方,在餈粑中加入桂花搗製成月桂餈粑,蘸上炒黃豆面和白糖吃,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別具一番風味。

另一些地方在熱餈粑中裹入熟紅豆等豆製品、加入適量食鹽,切成橢圓狀片塊放到熟菜油中油炸,作出的紅豆油餈粑,色、香、味俱佳。湖北地區的人們也習慣在臘月裏打餈粑,將餈粑切成長條狀保存,待吃時再切成片狀。

餈粑是什麼做的 第2張

餈粑的由來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臣子伍子胥爲報父仇投奔了吳國,想從吳國借兵討伐楚國。他來到吳國幫助吳王闔閭坐穩了江山,成了吳國的有功之臣。越國勾踐乘機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團團圍住。當時正值年關,天寒地凍,城內民衆斷食,餓殍遍野,國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難。
在此危難之際,人們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囑咐,便暗中拆城牆挖地,人們驚奇地發現,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壓制成的磚石。原來,這是伍子胥在建城時將大批糯米蒸熟壓成磚塊放涼後,作爲城牆的基石儲備下來的備荒糧。

人們不禁感嘆道,伍子胥真有先見之明!大家將糯米磚石拙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後來,在楚天一帶,人們每到豐年年底,便要用糯米制成像當年“城磚”一樣的餈粑,以此來祭奠伍子胥。

餈粑是什麼做的 第3張

孕前飲食禁忌
飲食常識
美食文化
飲食調理
中醫養生
美食資訊
奶粉知識
四季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