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飲食 > 生長髮育 > 自由玩耍,成長的基石

自由玩耍,成長的基石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玩,讓孩子逐漸認識了這個世界;玩,讓孩子學會了如何解決問題,也變得更加聰明;玩,還讓一個孩子逐漸擁有了一顆自由的心,不光是孩子,我們也該愛玩會玩。生命不息,玩心不止。

自由玩耍,成長的基石

玩,讓孩子逐漸認識了這個世界;玩,讓孩子學會了如何解決問題,也變得更加聰明;玩,還讓一個孩子逐漸擁有了一顆自由的心,不光是孩子,我們也該愛玩會玩。生命不息,玩心不止。

小調查:你家寶寶怎麼玩?   這次的調查中,孩子在1 ~ 3 歲的媽媽比例最高,是57.24%,其次是寶寶年齡在6 個月~ 1 歲的媽媽,佔21.37%。孩子在3歲以上和6個月以內的媽媽分別佔13.79% 和7.6%。

從我們的小調查裏,你可以看到孩子玩的一些共性,也能看出很多父母對某種“玩”法的不同態度。

1 你覺得孩子從什麼時候會玩?   一出生 14.28%   滿月之後 29.25%   半歲左右 31.29%   1 歲左右 17%   2 歲左右 4.76%   3 歲左右 2.72%   不太清楚 0.7%

2 你知道寶寶多大該玩什麼,怎麼玩嗎?   知道,經常看這方面的書 66.2%   覺得無所謂,順其自然 19.31%   不太清楚 14.49%

3 你會讓孩子玩土、泥或者撿東西玩嗎?   會,之後記得給他洗乾淨手和臉就行 60%   一般不會,但如果寶寶特別想玩就讓他玩一會兒 28.96%   不會,太髒了,很不衛生,容易得病!我會專門帶他到海灘或室內沙灘去玩 5.51%   我無所謂,但老人一般會制止 4.82%   從沒玩過 0.71%

4 買回新玩具後你會怎麼做?   示範給寶寶怎麼玩,這會使他玩得更好 50.34%   直接給他,但如果他摔打玩具或者看他不會玩再教他26.2%   會直接給寶寶,他愛怎麼玩怎麼玩 23.46%

5 如果寶寶玩滑梯等時沒按常規玩,你會怎麼做?   告訴寶寶怎麼保護自己,然後再讓他隨便玩 60.41%   不會管,但是在旁邊嚴密保護 22.22%   制止,太危險了! 17.37%

6 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寶寶不喜歡你給他買的玩具,就喜歡玩鍋碗瓢盆或者藥丸、小盒子什麼的你不讓他玩的東西?   是這樣 76.38%   沒覺得,還是喜歡玩具 18.05%   沒太注意過 5.57%

7 你覺得孩子相互追着玩怎麼樣?   挺好的,孩子都很開心,摔一下也沒關係 69.38%   最好不這麼玩,在非常安全的條件下可以 27.21%   很危險,會制止 3.5%

8 你的孩子平均每天在戶外玩的時間大概多長?   1 個小時左右 14.96%   2 個小時左右 34.01%   3 個小時左右 27.21%   4 個小時左右 13.6%   更多 8.84%   不清楚,沒關注過 1.38%

那麼,到底孩子什麼時候會玩?又都是怎麼玩的?雖然在我們的調查中,66.2% 的人都表示知道孩子在每個階段該玩什麼,但是孩子爲什麼該玩這些,玩背後的意義又是什麼,可能未必真知道得很清楚。還是讓我們跟隨專家的解讀,一起重新探討一下“玩”這個話題吧。

他在玩嗎?   是的,小傢伙滿月之後,就開始嘗試着“玩”自己的身體了。他會吃手,啃自己的腳趾,還會用小手憑空抓撓撓……這些都可以看做是他玩的開始。此時,自己的身體就是他最好的玩具。

意義解讀  他逐漸能控制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了,而且,在這樣玩的過程中,他不知不覺地獲取了周圍環境和自己聯繫的信息。

一點提醒  不要用小手套、小腳套和過緊、過厚的衣服束縛了寶寶哦!否則他可就玩不痛快了。而且,這個時候,他的小手和小腳都乾乾淨淨的,就索性讓他吃個痛快吧!

他在玩嗎?   從4 個月開始,孩子就進入了真正會玩的階段了!他先是用手、腳去觸碰物品,開始是無意識的。比如他偶爾蹬腿把玩具架晃動了,他覺得挺有意思了,就會主動地再次蹬,然後又會發現蹬得快玩具就動得快,蹬得慢就動得慢,於是就會不停地蹬,玩得不亦樂乎。

意義解讀  從心理髮展的角度來說,這是“玩”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變化。因爲他能開始控制外部的東西了。原來他只是能控制自己的身體,現在他能和外部的東西相互作用, 這種巨大的“進步”,會使他玩得更帶勁。

一點提醒  不用買昂貴的玩具,這個時候,自制的玩具反而能讓孩子玩得更盡興。可以試着在孩子的腳上拴上一根線,線的另一端聯動一個十字晾衣架,夾子上拴上幾塊輕積木或其他玩具,孩子一蹬腳,架子就會動;蹬得規律了,積木還能被甩起來轉。

幾乎所有這個月份的孩子都會非常喜歡這個玩具,也能玩很長時間。這比單純地拍打吊着的玩具要有趣得多。用氫氣球拴上玩具後系在腳上的玩法,也會很受寶寶的歡迎。

他在玩嗎?   6 個月,小傢伙會很熱衷一種玩法——把你給他的搖棒或者其他小玩具扔在地上,然後用渴求的眼神或者“啊啊”的喊聲提示你給他撿起來。一秒鐘沒到,他又把剛拿穩的玩具扔在了地上。這麼玩會使他樂此不疲。

意義解讀  這叫做二級循環反應,是孩子在感知運動階段心理髮展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簡單地說,就是孩子把一個玩具扔在地上,聽見響聲而高興起來。但是這種愉快的感知反應,需要反覆才能建立。

它是一種複雜的神經聯繫,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就好像我們自己,聽陌生的英語單詞,也不是別人說一遍就能記住的。

這樣反覆地玩,對於這個階段的小嬰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一點提醒  在玩具上拴根繩!這樣無論寶寶把玩具扔在哪兒,你都不用起身、彎腰去撿了。孩子玩得很痛快,你也不會太辛苦。

他在玩嗎?   四五個月的時候,你和寶寶用手絹或玩具熊玩把臉遮住的“藏貓貓”遊戲,他只會傻乎乎地看着你。但是到了七八個月,你再這樣做,他就會笑得樂不可支。從心理上來說,他喜歡這麼玩是因爲他有了更復雜的心理變化。

意義解讀  這又是一個玩的里程碑:人的心理表徵在這個時間段出現了。也就是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理解了一個物體通過接觸可以改變另一個物體的狀態,但是並不會改變這個物體本質的這個“深奧”道理。這種“本領”,黑猩猩有,年齡老一些的狗有,其他的大多數動物還真沒有。

一點提醒  你還可以用一條毛巾蓋住玩具,然後揭開,孩子也會玩得非常興奮。你還可以讓他自己試着拽開毛巾看見玩具,這樣會讓他玩得更主動,心理髮展也會更好。而且,要作好思想準備哦,他太喜歡這種在大人看來很無聊的遊戲了,要多陪他玩,不要不耐煩。

他在玩嗎?   除了自己的玩具箱已經被他翻得亂七八糟,他還喜歡拉開家裏所有的抽屜,把東西翻出來扔在地上。他還  喜歡去廚房“探險”,拿出各種各樣的鍋和鏟子、勺子敲打。

意義解讀  1 歲之後,孩子開始了探索性的、非常有創造力的玩。比如什麼都往地上扔,那是因爲他在探索各種不同形狀、不同性質的物品被扔在地上後出現的不同反應。

比如一個球往地上一扔,是骨碌碌地往前滾;一個塑料哨子往地上一扔,彈一下後不動了;一個軟軟的毛絨玩具熊往地上一扔,“噗”地落在原處。別小看這玩法,他是在  探索“材料力學”呢!還有,鐵鍋敲起來“鐺鐺鐺”,塑料飯盒敲起來“噗噗噗”,這都是不同材料帶來的不同聲音,從這些聲音中,他能瞭解到物質的不同特性。這都是他自己發明的能更多、更深層次地瞭解外界事物的非常有創意的玩法。

一點提醒  1 歲左右的孩子,家裏亂成一鍋粥,所有的玩具被扔得亂七八糟,才說明這個小傢伙真正實現了“自由玩  耍”——想玩什麼玩什麼,想怎麼玩怎麼玩,這也說明他是很會玩的。所以這個階段,我們得收拾起自己的“潔癖”,想辦法在兼顧安全和衛生的情況下,讓家徹底地變成一個小探索者的大遊樂場!他在玩嗎?

2 歲左右的寶寶,想象力越來越豐富,他可以拿圓形的積木當水杯“喝水”,用塑料碗當帽子,拍着玩具小熊睡覺。再大一些,勺子可以當電話“打”給爺爺奶奶,幾片樹葉則“變”成了他剛“做”好的奶油大蝦和糖醋排骨。

意義解讀  孩子會“假裝”地玩這玩那了,可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表明他可以把某種事物當做代表其他事物或現象的符號或標誌,然後再借助於這種符號與標誌在頭腦中喚起或再現它所代表的事物與現象了。

人類只有藉助於符號,才能超越具體事物的束縛,在大腦中進行抽象地、概括性的思維活動。所以,會“假裝”玩的孩子,思維能力正在迅速地發展。

一點提示  考驗我們“童心迴歸”的時刻到了!這個時候,我們不需要給寶寶購買昂貴的全套情景玩具,而是應該用我們的智慧、語言和大量的時間和孩子一起“假裝”。在這樣有創意的親子互動中,孩子玩這些遊戲的水平纔會得到迅速地提高,也會越玩越愛玩,越玩越能玩出花樣,思維也會更靈活,更富有創造力。

他在玩嗎?   3 歲之後,越來越多的孩子不再喜歡單獨地玩,而是喜歡參與到羣體中去玩了。小孩們經常熱衷於在一起玩假裝遊戲,就是設定一個共同目標,一起合作來玩。比如男孩子們玩的打仗,女孩們玩的過家家,都屬於此。

意義解讀  這是玩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聯合遊戲。孩子和小夥伴一起玩,小孩子聽大孩子說他不知道的事情,大孩子可能也會聽小孩子說一些他沒有經歷過的事情,他們在相互學習,交往能力當然也就在自然地發展。

他們當然還可能在玩的過程中打了起來,小的被大的欺負,然後再去欺負更小的……但是如果我們對這些過程不去做太多的干涉,孩子會慢慢地體會到自尊是什麼,尊重別人是什麼,平等是什麼,他會逐步開始理解道德的含義。

因爲他一旦受到欺負、嘲笑,反過來當他面對更小的孩子的時候,可能會想到被別人欺負的難受,就會意識到  不再去欺負別人。

一點提醒  孩子們一起玩的時候,儘量做一個旁觀者,如果孩子沒有主動地來尋求你解決問題,那就讓他自己面對一切吧!不必一看到孩子被欺負就趕緊衝上去保護他或者把他帶走,很多被欺負的經歷說不定會使他變得比別人善良,沒準還會更加勇敢。

他在玩嗎?   四五歲的孩子,特別喜歡這樣追逐着玩。他的肌肉運動能力和身體技能的發展都能很好地支持他這樣玩了。通  常是一個小傢伙輕輕地拍小夥伴一下後跑掉了,被拍的小傢伙就會心領神會地跑着去追他。有時候這種玩只在語言上發出“邀請”:“你追我啊!”就開始了。

意義解讀  喜歡追跑着玩的孩子,身體體能會更好,而且求新性、探索性都比較強。另外,喜歡這麼玩的孩子社會適應也會更好, 就是跟別的孩子在一起能夠很好地相處。別人願意跟他玩,他也善於跟別人玩。他很善於跟別人溝通,碰到問題時會商量和退讓,這其實也是孩子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另外,追逐玩耍還會使孩子的心理髮生一種轉變: 被追的孩子需要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想怎麼追,他纔可能不被輕易地追到;而追逐的一方,可能也要想對方會怎麼跑,他纔有可能抓住他。這其實是一種簡單的換位思考, 能幫助孩子完成“去自我中心”的心理髮展,從而使他更快地適應社會,學會從更多的角度思考問題。

一點提醒  太多的父母總把“別跑”掛在嘴邊,也有很多老人會亦步亦趨地跟着孩子,不讓他和小夥伴盡情地追跑嬉戲。希望在你瞭解了這種玩耍的意義之後,能同意讓孩子這麼玩。或者,在選擇好一個相對安全的空間後,鼓勵他和小夥伴追跑玩耍。

“好玩”父母的4顆心  “好玩”是個多音詞,要求我們既要“好(hào)玩”,也就是喜歡玩;又要成爲孩子心目中“好(hǎo)玩”的父母,即孩子認可的玩伴。

很多專家都說: 父母會玩,孩子會玩。所以,爲了讓孩子玩得更好,我們得努力去做“好玩”的父母!   1有心  有心的父母,知道孩子從小嬰兒起,很多不經意的動作就是在玩了。

爲了讓孩子玩得更好,可能會付出更多的辛苦和關注。比如知道了孩子往地上扔東西玩的意義,就會很樂意地幫他撿起來讓他再扔;也許孩子還會在某一時間段裏“陷”進某種玩法,比如藏貓貓,有心的父母則會樂此不疲地陪着他玩一遍又一遍。

有心的父母還知道,玩就像個萬花筒,隨時都可以變化,所以具有變通性和靈活性,在孩子興趣轉移時,不會強行讓他接着玩,而是善於用各種新鮮的招數來吸引寶寶,比如用廢包裝箱,幾塊地墊拼搭起來,把棉被捲成筒,完成“尋寶”任務等花樣使孩子爬着玩的樂趣大增。

2童心  回想我們自己的童年,沒有那麼多的玩具,沒有那麼好的物質條件,幾片樹葉,一根鐵絲,一打煙盒,幾個玻璃球……都能讓我們玩出那麼多的花樣。

爲什麼現在好像不帶玩具出門寶寶就沒得玩呢?!尋找一下自己的童心吧!有了童心,我們就能知道孩子喜歡玩什麼,孩子喜歡怎麼玩。有了童心,我們也會跟他玩得更投入。

有了童心,我們就不會再只關注有沒有給他買新玩具,而是能把生活中的任何物品變成玩具有創意地玩。雖然我們不能再回到自己小時候那種充滿野趣的童年,但是相信,只要童心在,依然可以讓孩子玩得夠盡興。

3耐心  這裏的耐心,不是指耐心地教孩子怎麼玩,而是說有時候我們可能更需要耐心地站在一邊看孩子自己玩,不必給予孩子大量的言語指導。

比如,我們經常會“耐心”地告訴孩子該怎麼拍球、怎麼跳繩、怎麼轉呼啦圈,甚至是怎麼玩玩具,總覺得這樣他能更快掌握其中的技巧,能玩得更好。但實際上,很多種玩,要依賴於“實感體驗”,也就是說,耐心的語言指導是教不會的,必須由他自己在實踐中掌握技巧才行,比如接球、拍球。

而且,在教的過程中,孩子還可能完全失去了玩這種遊戲的興趣。“教”得越多,孩子可能就會變得什麼都不愛玩。耐心等待,孩子就能在自己玩中體會到更多探索的樂趣。孩子在玩耍中能自己探索的程度越大,就會玩得越帶勁。

另外,耐心還指我們對小淘氣們的寬容。在我們關於“寶寶們的淘氣事兒”的徵集中,翻垃圾桶,把手機扔進魚缸,把牀單剪了窟窿的小傢伙很多,面對孩子的這種淘氣的玩法,我們大可不必用怒吼和說教來建立規則,耐心地問問他爲什麼這麼幹,然後幫他找到一種替代玩法也許效果更好。也許在這些淘氣事兒的背後,都藏着一個小小愛迪生的發明之夢呢!

4用心  我們要用心陪伴孩子玩,用心給孩子營造一個能玩得盡興的環境。比如我們可能需要想想,給孩子買的玩具,他爲什麼不愛玩?是太簡單了還是太複雜了?

是不是該和他一起玩,他才能體會到其中“變化”的樂趣?用心的父母,一定會適時地幫助孩子玩得更好,而不是做旁觀者或指導者,而應該是自由玩耍舞臺的搭建者、孩子興趣的調動者和實時調試者。

但是,也千萬別把“用心”變成“別有用心”。因爲,一旦玩有了功利性,孩子可能就不會再玩得那麼痛快了。我們可以瞭解某些玩法背後的意義,但是不必照搬和強行讓孩子玩。讓孩子隨着自己的興趣玩、自由地玩,其實對他的幫助會更大。

有心的話,我們還能從孩子的玩中找到幫助他成長的很多機會,比如幫助他了解自己,包括瞭解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優勢是什麼等等。

心理治療大師李維榕說過:“不會玩的人,是不懂自由的人。”而且,應該“把‘玩’的哲理融入工作及生活的藝術中去”。的確,“好玩”的父母,通常在生活中就是好奇心強、熱愛生活和有着無窮無盡創造力的人。如此“好玩”的父母養育出的孩子,不僅也愛玩、會玩,還會更加幽默、樂觀和豁達。

希望我們都能變成玩家,和孩子盡情地玩過童年,一起玩着成長!

外一篇:玩出中國,看遍世界  德國,玩出幼兒園  陳平  時間過得真快呀,一轉眼,兒子就要離開幼兒園上小學了。德國的幼兒園,大部分時間都在玩,而且經常是跑到園外去玩。

來數叨一下兒子在幼兒園裏都去哪兒玩過:參觀警察局,觀察警察的工作,瞭解警察是做什麼的。參觀消防局,跟消防警察們一起學習滅火知識,躲避火災的常識;

去郵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到了郵局,又被投遞出去的;參觀市政府,認識市長,看看這個爲他們服務的人長得什麼樣兒;去自由市場,學習拿着錢買東西,體會自由市場跟超市的不同;去花圃,學習種植和分辨花草植物;看戲劇、馬戲、兒童歌劇和魔術;

參觀市圖書館,學會如何借書,還書;坐有軌電車,記住回家的路線;每週跟老師去超市買東西,學習付錢和選擇貨物;櫻桃成熟的季節去採摘櫻桃,南瓜成熟時跟老師一起做南瓜湯;

狂歡節穿好玩的衣服扮好玩的角色,萬聖節做鬼臉去街上嚇唬別人,新年要給家人制作賀卡問候親友,母親節父親節制作卡片慰問自己的爸爸媽媽……總之,孩子忙忙碌碌地在幼兒園裏玩了3 年,在這樣的玩耍中逐漸長大。

兒子現在會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時間,自己制訂計劃,自己搭配衣服,自己找警察……總之,是一個生活能力很強,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好奇的孩子。

加拿大,暑期玩樂興趣班  安妮鮮花  一提起興趣班,感覺國內的家長和孩子對此都很無奈。其實在國外,孩子們在假期也會去上各種各樣的興趣班。但不同的是,孩子們對此都很享受。

有一種興趣班,也是最普遍的,是玩玩樂樂班,叫做“Summer Camp”。有社區辦的,也有專項俱樂部辦的,大多以周爲單位,每週有一個相對固定的主題,可以單獨報名。大多帶有一些各種各樣的遠足,比如帶孩子到各種公園、博物館等等地方。

總共可以持續若干周到暑假結束。女兒去年上的就是一個這樣的Camp,共分8 周,主題包括“狂野西部”、“綠色原野”、“奧林匹克”、“神奇科學”等等。照片是她參加活動時在沙土裏找小蟲子的場景。

還有一種是專項的興趣班,體育方面的有足球、冰球、滑冰、游泳以及跆拳道等;跳舞類的有芭蕾舞、Jazz、中國舞等;音樂類的有唱歌、鋼琴、吉他、小提琴、長笛等;雕塑及手工類的有繪畫包括中國水彩畫等等,多如牛毛,都是一週到幾周的課程,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女兒上了一個藝術中心辦的唱歌班,拿回發的曲譜後在家自彈自唱,很是享受。

還上了一個現代舞班,主要是模擬各種狀態,用身體語言表達出來,感覺很能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孩子也很喜歡。這類興趣班的目的是讓孩子能夠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東西,讓孩子自己尋找某一方面的興趣,而不是訓練和備考。

在這邊,家長們關心的是:孩子玩得高興嗎?只要玩得酣暢淋漓,家長就高興;只要孩子對某項運動或藝術從一無所知到喜歡上,家長就認爲很值得。

英國,鬆散的親子活動  倫敦小豆  豆豆今年第一次在國內過了六一兒童節,跑去社區裏參加了一次親子活動。一個小時的活動安排的非常緊湊,參加的寶寶也很多。

豆豆在活動中顯得並不是那麼放鬆,其實在倫敦,我每天都帶豆豆參加親子活動的。而那些活動,絕大多數都很輕鬆愉快,寶寶可以自由地選擇喜歡的遊戲,自由自在地玩兒,管理的老師從不會給這麼小的寶寶安排任何競技性的比賽,唯恐寶寶有壓力。

只要寶寶高興地玩了,她們就很高興,只是在活動結束時纔會組織寶寶一起聽聽故事或唱歌什麼的。相反,國內的活動給人的感覺是節目安排得太緊湊,讓寶寶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和緊張。再加上比賽和發獎,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都不能十分地放鬆。

可能造成差別的主要原因還是資金問題。由於英國的社區活動中心由政府出資,各種活動都是免費的,所以老師安排的活動就很輕鬆和隨意,孩子更加沒有什麼壓力;而國內的活動如果安排得不緊湊的話,家長就會覺得付出的錢很不值。

英國的親子活動中心還很重視飲食健康,如果活動中包括一次小吃,就只能給寶寶提供水果和白水,不會提供任何含糖或高脂的零食。而國內的親子中心好像總會用一些糖果和很甜的零食獎勵寶寶。

日本,萬人親子運動會  佑希佑泰  這次的兒童運動會,所有的家庭都可以免費參加,宣傳單上只對入場者有一個  要求:穿上運動鞋。

本來就愛動的佑希,看到眼前那麼多好玩的東西,直奔過去,盡情地玩了起來。  除了自由參加的項目外,有一組項目也歡迎父母參與。主辦方會發給父母和孩子每人一張表,參加一項運動就記錄下成績,然後可以做個綜合評判。有跳遠、平衡能力、反應力、柔軟度、俯臥撐、仰臥起坐等等。

佑希測試完了,就輪到我們來,我和佑爸像是回到了學生時代的運動會一樣,比佑希還拼命、認真地完成每一項測試。

還有親子體操,就是在專家的指導下,孩子和爸爸或媽媽一起做體操。圖片中也是一項親子項目:寶寶在踩着大人的腿往上爬。最後是舞蹈老師領舞,孩子們隨便、歡快地跳舞。本來我以爲佑希會害羞,結果意想不到的是,她居然站在所有小朋友的前面從容地跳了起來。

這次的運動會確實讓我見識到了日本人對孩子身體素質的重視,我不再奇怪日本孩子爲什麼大雪紛飛時也可以穿短褲裙子,小嬰兒也赤腳的現象了。

也許看過這些玩法之後,我們會感嘆中國實在沒有那麼好的條件和環境讓孩子玩。但是,通過和自己的生活圈裏的一些媽媽的共同努力,這些玩的方式其實我們都可以做到,比如自己多帶孩子到處參觀,比如鬆散隨意的家庭親子活動。

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得到一些關於玩的態度上的啓發——讓玩變得單純一些,簡單一些,也許它發揮的意義反而更大吧!

玩有多重要  ——來自有趣的心理學實驗的證明  心理學家約翰? 蒙尼(John Money)曾經做過一個“彩排期”實驗:他把未成年的小猴子分爲兩組,一組可以在籠內嬉戲追逐,另一組則不讓它們有玩樂的機會。結果,失去遊戲機會的猴子,長大後變得十分木訥,有些甚至失去求偶及生育小猴子的本能。

看來,玩不僅是孩子認識這個世界和學會交往的重要途徑,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作用。而且,讓孩子自由地玩,玩他喜歡玩的,不被打擾地玩,才能使玩的重要性得以更加充分地體現。讓我們從一些有趣的心理學實驗中再次體會玩有多重要。

宣泄不良情緒  孩子在自由地玩耍中不僅能體會到心情愉悅,而且還能緩解負面情緒。比如一個1 歲多的小傢伙,不停地和沙發上的玩具熊說“再見”後把它扔到沙發後面,然後再繞到後面去找出玩具熊,這個玩法很有可能是他在緩解和媽媽的分離焦慮;再比如一個小傢伙被大人批評了之後,玩娃娃時“批評”了娃娃一頓,這也是他在宣泄和轉移不愉快的經歷。

動物研究也證實,玩耍可以緩解壓力。美國葛底斯堡學院的神經科學家斯蒂芬? 西維(Stephen Siviy)曾將一隻大鼠關進一個小房間,然後將貓戴過的項圈放在它面前,使它產生焦慮感。

一段時間後,研究人員將項圈拿走,徹底消除房間內的“貓味”,但大鼠再次進入這個房間後依然焦慮不安。然後,西維將第二隻大鼠放入房間,兩隻大鼠開始了一起嬉戲玩耍。不久後,第一隻大鼠就放鬆了下來。這個實驗說明,玩耍有助於緩解大鼠的焦慮感。

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布魯納和雪爾華(er & a)曾經做過這樣一個比較性的實驗:要求3 ~ 5 歲的孩子取一支放在夠不到的盒子裏的粉筆。想要夠到粉筆,必須把兩根短棍接在一起。

實驗分三組進行。第一組的孩子看着成人表演如何夠到粉筆;第二組的孩子只看到成人解決問題的部分示範;第三組孩子則隨意玩弄工具,成人不干涉。

實驗結果是,看着成人解決問題的一組在自己操作時並不比自己玩的那組孩子完成得更好。自己玩的那組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比只看到成人部分解決問題步驟的那一組要好得多。

實驗充分證明了孩子在玩中通過自由的探索和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得到很好的發展,不比直接教給他如何解決問題的效果差。在自由玩耍中進行的探索、觀察、實驗和思考,是推動孩子解決問題能力得以提高的一種重要形式。

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是自由玩耍能讓孩子變得聰明,還是教得越多他越聰明?這可以從1973 年發表於《發育心理學》(DevelopmentalPsychology)雜誌上的一項經典研究中得到答案。

研究人員將90 名幼兒園小朋友分爲3 組。第一組小朋友可以從一沓紙巾、一把螺絲刀、一塊木板和一堆紙架等常見物品中,挑選出4 種來自由玩耍;第二組小朋友,則由工作人員根據日常方法來教他們使用這些物品;第三組小朋友看不到這些日用品,只能坐在桌前隨便畫畫。

10 分鐘後,研究人員拿出其中的一種物品,分別要求三組的小朋友們說出自己能想到的使用方法。結果顯示,自由玩耍組的孩子說出的非常規的、有創造性的使用方法是另外兩組孩子的3 倍。

可見,和“教”給孩子固定的知識相比,自由玩耍會使孩子的思維更加靈活,當然也就會更具創造性、更聰明。

嬰兒食譜
幼兒食譜
學前食譜
兒童食譜
母乳餵養
人工餵養
輔食添加
寶寶食譜